張德山
摘 要:詩歌與中國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疑是聯系最為緊密的兩門藝術。人們經常用“如詩如畫”“詩情畫意”來形容美麗的景致。而詩與畫作為兩門不同的藝術,真正被聯系在一起,要追溯到唐代題畫詩的出現。本文將對唐代詩與畫融合的原因、過程及其意義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唐朝;詩;中國畫;題畫詩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33-01
唐朝建立以后,政治統一,社會安定,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為文學藝術的發展繁榮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同時,國力的強盛使中外經濟文化往來日益頻繁,大唐文學藝術的發展不斷被注入新鮮的血液,在客觀上加速了其發展的進程。此外,科舉制推進、帝王貴胄廣泛征集書法名畫并筑專室秘藏,上有所好,下則赴勢,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詩歌與繪畫得到了人們空前的重視,詩人與畫家的社會地位也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詩與畫的真正融合出現在唐朝,也就不足為奇。
唐代在畫論上的最大貢獻,當屬以詩詠畫,以詩意發揮畫意,進而以詩境開拓畫境。在唐朝以前,詩與畫的逐漸融合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詩與自然很早發生聯系,《詩經》中的比興,即是詩與自然的關系,但二者只是偶然相遇,人們并不曾追隨自然。自然景物出現在畫里的時間,同樣也很早,但都是作為背景出現。直到魏晉時期,玄學風氣隨名士清談逐漸流行開來,寧靜秀美的自然與枯燥紛擾的世俗形成鮮明對比。于是當時的名士,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心境落向于自然,從《文心雕龍·物色篇》“窺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即可看出。在文學中,人們開始主動追尋自然,在自然中安放人生價值和藝術性的生活情調。很多詩人開始以山水、田園為題材作詩,如曹操、陸機、陶淵明、謝靈運等。以后的梅圣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情,見于言外”(《六一詩話》),這句話正說明了自然在詩中的地位。與此同時,山水畫漸漸開始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一些著名畫家開始創作山水畫,比較著名的有顧愷之《廬山畫》、《雪霽望五老峰圖》,戴逵《吳中溪山邑居圖》,戴勃《九州名山圖》。他們之所以愛畫山水,是因為在山水中發現了清高玄遠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實則是由作者自己的精神照射而出,正如宋代黃山谷所說“高明博大,始見山見水”。詩歌與繪畫同時開始關注山水,山水詩、山水畫,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生根發芽,綻放出異樣的光彩,為唐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出現奠定了重要基礎。
唐代開元前后,出現作題畫詩風氣,李白、杜甫都曾做過題畫詩,王漁洋《蠶尾集》謂“六朝以來,題畫詩絕罕見。盛唐如李白輩,間一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創畫松、畫馬、畫鷹、畫山水諸大篇,搜奇訣奧,筆補造化……子美始創之功偉矣。”雖然杜甫對于題畫詩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但卻并不是“始創”。在詩畫交融的過程中,最有名的當數王維。王維詩畫兼工,長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請施莊為寺表》)的生活,使他的詩畫有一種超脫的精神,詩歌極具畫面感,而畫如詩一般幽遠寧靜。他的題畫詩數量并不多,他實際上詩與畫的融合,當歸結于蘇東坡的題跋“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云:“藍溪白石出,玉山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不管這首詩是不是王維所寫,但這的確是一首“詩中有畫”的詩。前兩句的確可以畫出一幅冷艷清逸的畫作來,但后兩句卻不能直接從畫面上畫出來,而是通過暗示在畫面上體現出這種意味和感覺。
由此可見“畫中有詩”,一種是詩作為題畫詩,直接寫到畫面空白處,構成畫面的一部分,而另一種則是畫中有詩意、詩境,而這關乎審美本質。
詩中可以有畫,但不全是畫,如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前兩句可以畫出一副極富感染力的壯闊雄奇的畫面,后兩句卻難以用畫面語言表達清楚。詩歌屬于時間藝術,一切情景按順序展開,娓娓道來,而繪畫屬于空間藝術,可以將最豐滿的一刻展現在眼前,給人以視覺享受和震撼。它們有各自的表現力和表現范圍,不可相代,也不必相代。而它們的融合卻互相交流,互為補充。詩可以解釋畫外意,闡釋畫面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情感,而畫可以使詩中的形態更加形象化、具體化,不至于太抽象。詩畫交映,詩可以啟發畫中意態,反過來畫則給予詩以具體的形象,詩畫相榮,所表達的意境則更加豐富,互不相下,各有千秋。意境更加豐滿完整充實,正如宋代文人晁以道所說“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
唐代詩畫交融現象的產生,不斷啟發后代文人、畫家。自唐代以后,宋代開始出現普遍的在畫上題詩的現象,并把詩作為入畫的題材,《林泉高致》中記載郭熙所說“嘗所誦道古人請篇秀白,有發于佳思,而可畫者”,詩畫交融逐漸成熟,形成了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的傳統,這與唐人的探索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劉墨.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4]陳綬祥.中國繪畫斷代史:隋唐繪畫[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5]曹勝高.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7.
[6]周雨.文人畫的審美品格[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