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
摘 要:文學素質體現人的文化層次和精神境界,也體現了人的審美情趣和品位。大學生的文學素養主要是指一個人在文學創作、交流、學習等行為及語言思想上的水平,具體來說是指在文學領域,如詩歌、小說、評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既包括文學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包括文學創作能力。當前,大學生文學素養缺失主要表現為文學作品閱讀量少、文學寫作能力差、文學素養缺失引發人文精神衰落等。主要由應試教育的后遺癥、就業壓力使然、課程設置的不匹配等原因引起。為此,高校要依托自身平臺,推進文學教育,樹立“文學樹人”的正確觀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環境的熏陶,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提升學習興趣,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不僅使學生受益,更要惠及全社會。
關鍵詞:大學生;文學素養;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13-02
當前,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出文學視野狹窄、文學素養不高,“高學歷、低文化”的現象比較普遍。加強大學生文學素養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各級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培養大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文學修養是個人素質,一群人的修養則會成為社會的小縮影。文學素質體現人的文化層次和精神境界, 也體現了人的審美情趣和品位。高校依托自身平臺,推進文學教育,提高大學生文學素養,不僅是使學生受益,從長遠來看更可以惠及全社會。文學素養對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人格發展、情感健康都能夠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關系著整個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建構。大學生的文學素養主要是指一個人在文學創作、交流、學習等行為及語言思想上的水平,具體來說是指在文學領域,如詩歌、小說、評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既包括文學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包括文學創作能力。
古今中外的作家將自己的經歷與見聞書寫成冊,并在作品中注入自己深入研究或有所涉獵的領域中的知識與信息,提供給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去探索、去吸收。《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通過接受文學教育,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獲取間接經驗,無疑是擴大知識面,提高個人學識的一條有效途徑。世界上偉大的文學作品,都能發掘人生的奧秘,揭示人生的本質和規律,這是科學做不到的。
文學教育具備幫助人脫離庸俗、啟迪智慧、凈化心靈、沉淀思想的功能。對于中國文學的學習可以令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外國文學則向讀者介紹外國的文化與價值觀,以其內容的廣袤性、多元性以及經典性,為學生拓寬眼界,增加文化底蘊。
文學經典是優秀文化的集中體現,作品中常常有著明確的倫理道德傾向,或者蘊含著對于真善美的宣揚和謳歌,使讀者從中尋找和體會生活之美,進而心靈受到凈化。
二、大學生文學素養缺失現狀
(一)文學作品閱讀量少
近年來高校學生對文學作品的了解程度和閱讀數量持續偏低,甚至對經典文學作品不求甚解,這成為高校學生文學素養缺失的主要表現。例如,在進行外國文學的課程講授時發現有很多學生對一些如《哈姆雷特》《浮士德》等經典文學作品了解甚少,這給教學的深入帶來了很大不便,也充分反映了高校學生的文學素養較低。
(二)文學寫作能力差
由于高校學生缺乏足夠的文學作品閱讀數量,加上沒有深入研讀和學習國內外經典文學作品,導致他們在進行文學寫作時寫作能力較差。從目前大學生文學寫作的現狀來看,大多數學生存在一定的語法錯誤和語義混亂,甚至影響正常閱讀,更不用說語言的流暢及文學意境的營造。
(三)文學素養缺失引發人文精神衰落
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作品都體現了深刻的人文價值,對現代高校學生的文學素養的提高及人文素質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我國古代文學《孔雀東南飛》與英國莎士比亞的經典著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體現了當代人們對于美好愛情的追求,這種對人類情感的表達方式正是當代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而如今,由于高校學生文學素養的缺失,導致人文素質較低,引起社會的人文精神衰落。
三、大學生文學素養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應試教育的后遺癥
盡管我國多年前就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高考指揮棒的無窮威力,使它成為基礎教育的風向標。初高中階段由于應試教育造成的語文教學上的誤區,嚴重異化了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閱讀興趣,使原本應該多姿多彩的語文教學變得枯燥無味。在升學率的誘惑下,許多中小學甚至丟棄文學素質教育,強化數理化和外語。學業重負使學生不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文學素養方面的課外閱讀。獨生子女政策,讓家長變得孤注一擲。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們,積極配合學校的應試教育,形成“唯分數論”、“唯結果論”,將未來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孩子的學業上,甚至禁止孩子閱讀文學社科類書籍。
(二)就業壓力使然
在就業市場,輕視文學素質教育也比較普度。除文憑外,各種證明技能的證書成為就業的敲門磚,而隱性的、無法用等級證書來證明的文學素質就顯得無足輕重,引不起人們的重視。學生在大學里雖不需要再為“應試”而讀書,但是就業的巨大壓力依然使他們要為各種“硬件”而奮斗。這導致了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
(三)課程設置的不匹配
長期以來, 大學語文教學遵循一定的模式,比較僵化,內容缺乏時代感,遠離現實的現象相當嚴重。一些文學教育工作者不考慮語境和對象,在狹義文學的小天地里畫圈子,使文學教育脫離時代、遠離對象。許多高校在課程設置等教學領域沒有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色,基本沿用傳統模式。課時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學生也不重視,只能讓學生對古今中外的文學有一個粗淺的感知, 根本談不上深入閱讀與領會。
四、提升大學生文學素養的路徑探究
正如著名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所說:“文學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學教育,同時它又是一種非常有利于智力開發的教育。”大學生的文學素養怎樣才能得到提高,時至今日并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要培養真正優秀的、全面的,既具備扎實的知識儲備又能夠造福社會的人才,需要學校、教師、學生乃至全社會等多方面的努力與付出。
(一)樹立“文學樹人”的正確觀念
高校管理層需要真正將“文學樹人”由口號內化為思想觀念,充分意識到文學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將提高大學生的文學素養作為辦學重點任務來抓。改變文科專業和課程的邊緣化現狀,以文史哲教育為基礎,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深化探索文學類課程在模式上的更多可能。樹立與現代教育特點相符合的、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宗旨的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確立以育人為中心, 把教育重點落實到培養學生形成完滿美好的個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開放的精神、創新開拓的意識上來。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糾正以往唯技術、唯知識、唯分數的傾向,培養出既有較寬的知識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學素養,又有厚實的人文素養的人才。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環境的熏陶
校園環境的人文氛圍,對學生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和文化啟迪的主要形式。校園文化既包括校內的文化設施、文化組織、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個高校內全體師生員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態和文化生活方式,是學校校風、學風和教風的外在表現。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建書香校園,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讀書習慣。可以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開辦系列讀書講座,建立一些文學社團,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建設,突出大學的大學精神和理念,使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啟迪和熏陶。
(三)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提升學習興趣
文學素質教育本來就不是單靠組織傳播達成其效能的。現代媒介形態的變化促使大眾傳媒逐漸加大其在新聞與娛樂之外的直接教化功能。目前的課堂教學,或者對此視而不見,或者被動地跟隨風浪搖擺,極大地影響了文學素質教育的效能。要正確對待媒介形態變化對文學素質教育發生了巨大的影響, 積極利用便捷的多媒體手段,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體系。積極采用研究式、啟發式、討論式、跨學科的專題式等教學方法,充分激活課堂,讓學生的興趣飛揚起來,由被動接受進入主動學習狀態。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由師生、教室的二維空間變為多媒體的無限空間,讓學生眼到、手到、心到,把潛在的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出來。根據不同的多媒體形式, 采用聽讀賞析式、觀摩速成式、參與提升式等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網絡交流的自由空間,給學生推薦好的網絡地址, 鼓勵他們到網上瀏覽最新的文學研究成果,發現新的文學觀點,并建立博客交流平臺,讓學生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鑄.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朱俊偉.2007年最新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涂險峰,張箭飛.外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郜元寶.為熱帶人語冰——我們時代的文學教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張革英,龔文強,楊燕.新時期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原因與對策思考[J].黑河學刊,2013(09).
[8]高芳.高職學生文學素養培養的意義與途徑[J].文學教育,2010(05).
[9]謝愛華,張棟賢.論高校學生文學素養教育的現狀和途徑[J].語文建設,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