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琳君
【摘 要】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使得一直被推崇的社區養老模式得以認可,那么社區養老模式是否符合我國的國情、符合經濟發展結構,這一模式運行的可行性還需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社區養老;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齡化問題一直是當今社會的熱點,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如何妥善解決老年人的生活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近些年,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正在日漸弱化,社會機構養老資源匱乏等問題,使得學術界一直推崇的社區養老模式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對社區養老涵義有統一界定,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解釋為:社區養老是指本社區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社區為老人提供正規的養老服務,為老人提供日常照顧與特殊照顧,它是一種集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優勢為一體的新型養老模式。那么社區養老模式是否符合我國的國情,現就其可行性進行分析。
一、符合中國傳統的養老理念
中國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養老的思想理念也深受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孝道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養老理念,行孝在中國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最早“孝”字出現在甲骨文中,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的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社會便開始有了孝理念的出現,它是人類倫理道德規范的最初形式。從古至今人們一貫看重孝道,《詩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告訴我們父母的養育之恩甚至大于無邊無際的天空,要懂得感恩圖報,孝敬雙親。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明確把孝作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儒家還最早提出孝祭與孝喪的傳統習俗。漢代以孝治天下,歷朝歷代為維護其統治也都曾“舉孝廉”,統治者非常看重行孝者并且相信其的品格高尚,可賦予其以重任。在古代流芳百世的孝子賢孫層出不窮,典型的有木蘭替父從軍、虞舜孝感天動地、黃香幫父暖被、包青天辭官奉親,可見上到君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以孝為榮。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涵蓋著養老行孝、以禮為先、以仁為本的民本主義養老思想。它促進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很好解決了中國歷史上的養老難題。
現今社會反哺的習慣依然是中國重要的道德倫理標準,我國的憲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繼承法、婚姻法等都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在家養老一直是老年人首先的、主要的、傳統的養老方式。隨著現代都市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各種競爭的日益激烈,使得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變得越來越大,當子女無論出于什么原因,把父母送到敬老院安度晚年,子女將受到來自父母、親屬、社會、甚至是工作單位的輿論譴責,會被認為是不孝沒有良心,子女將感到更大地社會壓力與無奈;而作為父母也會覺得心灰意冷,離開了家就等于沒有依靠沒有幸福的晚年,只能活一天算一天,漸漸的會產生猶豫、孤獨、自卑等心理問題,這將不利于老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社區養老模式符合傳統養老的理念,使老人不用離開熟悉的社區生活環境,不用終斷原有的人際網絡,繼續維持以往的親戚、鄰里關系,與此同時,可以從社區養老中心得到日常照顧、醫療保健、養生理念、文化娛樂活動、心理疏導、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這樣可以使老人能夠在溫暖的家中頤養天年,享受兒孫滿堂帶來的天倫之樂,子女也不用承擔不孝的輿論譴責,老人不會產生被親人拋棄的心理壓力。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孝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傳統養老思想是我國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社區養老模式既繼承了這一寶貴文化財富,又解決了傳統養老產生的新問題,可以說它是符合國情、符合經濟結構、符合踐行孝道的新型養老模式。
二、符合老年人的人權發展理念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強調的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問題,把人的全面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和主體,并以此為指導我們在追求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應該關注到老年人的人權保障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部分老人一般會因為沒有經濟來源,而不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命權,年齡歧視也是剝奪和侵犯老年人權的一種手段,各種媒體中經常有報道,某某敬老院的服務人員有虐待老人的行為。人們往往關注事件本身往往會忽視背后所隱含的老年人人權問題,老人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社會福利等權益常受到侵犯。很多老年人失去工作、遭到遺棄,甚至面臨子女或看護者的暴力威脅。對于失去住所或財產繼承權的老年婦女,她們的人權更容易受到侵犯。老年人人權的倡議者指出,只有當老年人的基本需要和權利都能得到滿足時,才能確保社會穩定。
在全球范圍內關注老人人權發展的議題從未停止過,而且會一直持續下去。聯合國會議和多國首腦會議曾多次談論老人人權的發展問題,并產生了1982年《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1995年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社會發展問題世界首腦會議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動綱領》、《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2000年《聯合國千年宣言》等文件,都是對老年人權保護與發展的相關闡述與措施。《聯合國老年人原則》提出了老人的人權包括:生存權、獨立權、參與權、受照顧權、自我實現權、工作權、健康權、居住權、教育權、休閑權以及尊嚴權等等。在我國為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年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與養老的美德,提出了老年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有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并禁止虐待、侮辱老年人,從而使老人有尊嚴的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中。
社區養老模式符合老人人權發展這一理念,社區會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之外,還會給健康老人提供互相幫助的機會,如為體弱者送飯、打掃、聊天等工作,當然社區服務中心還會組織娛樂活動、各種才藝比賽來讓老年人發揮余熱,當老人遇到困難社會社區還會提供保健醫療、法律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在生活、工作和娛樂之中讓老人感到獨立、參與、得到照顧、尊嚴以及自我實現的權利,從而使老人在家里享受溫暖之余保持活力、老有所為,繼續為社會和家庭作出貢獻,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減少老人的脆弱感。
三、符合政府發展民生事業的理念
關注民生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強音、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標,發展民生事業的基本理念包括:中國特色、公平正義、以人為本、和而不同;發展民生事業的基本職責就包括: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立健全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尤其是老年群體的基本權益,以維護社會安定,是我國發展民生事業的基本目標。
中央政府以及各個地方政府不斷強調應當樹立“為民、惠民、便民、親民、利民”的民生事業的發展理念,確立科學的管理目標,努力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切實加強對社區養老工作的領導,為老年人營造管理有方、設施齊全、服務周到的養老環境。要建立覆蓋所有老人的社區養老模式,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養老保障,一定要確立起鮮明的理念,在理念的指導下構建于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區養老模式及運行機制。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民生的要求也由原來單純的溫飽需求上升為物質與精神并重的需求。那么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模式——社區養老模式,可以既可以給老年人帶來物質上的保障,還可以讓老人享受來自家人與社會的精神支持。所以說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養老模式是符合政府發展民生事業的理念的。
【參考文獻】
[1]曹立前,高山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與養老思想探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2]常宗耀,魏亞萍.和諧社會建設的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證明[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