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將長期存在的問題。客觀條件導致留守兒童容易在思想品質、心理健康和行為方面出現問題,導致這個問題主要是來至于三大領域:家庭、學校和社會。
關鍵詞:留守兒童;情感問題;原因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16-01
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民工外出的人數將增多,留守兒童問題也必然長期存在。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把研究的重點聚集農村,尤其是有關于農村的教育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有著廣闊的研究背景和現實意義。
一、農村留守兒童情感缺失問題
留守兒童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所引發的問題很多,不過在諸多的負面問題之中,思想品德問題相對較突出,集中表現為道德水平呈明顯下滑的趨勢。由于親子分離,留守家中的子女往往缺乏親情監管,加上外部不良環境的影響,思想品德難免會出現某些問題。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的幾大問題:一是不懂得關愛和感恩,情感冷漠;二是對集體漠不關心,基本誠信缺失,合作意識差,團結協作精神較弱;三是生活中喜歡不受拘束的生活,個性張揚且倔強;四是榮辱的錯位現象普遍,責任感淡化。
在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類方面,范先佐簡要歸納為: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對父母充滿怨恨。[1]通過對271名留守兒童的調查表明,在SCL-90量表中的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敏感度、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9個因子上的得分值均顯著地高于全國常模,輕度以上問題者的人數占總測數的31%。[2]
親子分離會使兒童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溫暖,這類兒童的情緒較低落于非留守兒童,而且一些自尊心差的兒童還容易產生不良行為,如:無節制上網、逃學、盜竊、欺騙等等。經歷過與父母分離的兒童時常會面臨著極大的行為和心理風險。Jennifer Ehrle and Rob Geen指出,11%的“留守兒童”在行為和心理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如:焦慮、落寂、孤獨、恐懼等,這一比例遠遠大于跟父母生活的兒童,同時,他們在學校表現也普遍不是很好,不易與人相處,出現率是“非留守兒童”的三倍。[3]
二、農村留守兒童情感問題的成因
親子關系在兒童的道德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在留守兒童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親子關系的失諧、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喪失、父母榜樣作用的剝奪以及道德行為監控機制的弱化共同構成了影響留守兒童道德成長的家庭因素。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多,并且有較多的消極人格特征,其原因是隔代和上代監護人文化水平低不能進行學習輔導,年紀大無力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管教其行為等。外加上隔代監護人一般都有教養方式不當的問題。[4]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農村基礎教育的一些問題相互影響。農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班級人數多,留守兒童難得到學習之外的關懷。學校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過于注重學習成績,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導致留守兒童分散寄養多過在校寄宿,管護形成“空檔”。[5]現有的義務教育安排無法合理的應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因此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困境。[6]在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下,學校更關心的是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心理、生活上的關注。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城鄉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在原籍地就讀的免費或低收費制度,直接導致了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家庭認識上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的抉擇上,留守兒童父母優先選擇了改善家庭經濟。從學校教育來看,受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因素的限制,農村學校很少開始專門的心理課程,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使得處于成長發育期的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響。另外,農村文化市場和治安環境較差,網吧、游戲廳及娛樂場所容易使留守兒童沾染上不良習慣。從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從整體上對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親情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不健全;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嚴重的監管不力;社會原因,戶籍制度是導致學費昂貴和求學無門是留守兒童大量出現的原因;受經濟條件和思想認識的限制,農村基層政府不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原因,因為農村學校缺乏科學的育人理念,過分的追求升學率,缺乏對學生道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再加上個別教師素質較低,一些不合理的懲罰行為使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另外,由于留守兒童的年齡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加上監護人的監管不力,導致兒童心理和個性發展朝著非健康和消極的方向發展的可能性比其他孩子要大。
參考文獻:
[1] 范先佐.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09(01):36-42
[2] 劉亞,孫曉軍.留守兒童“心事”向誰說[N].中國教育報,2004-04-20
[3] Ehrle, Jennifer, and Rob Geen. Children Cared for by Relatives: What Services Do They Need?[J]. Washington, D.C.: The Urban Institute. Assessing the New Federalism Policy Brief B-47,2002,51(07):189-261
[4] ONeill, Experiments in Living: The Fatherless Family[C].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Civil Society,2002,01(04):78-83
[5] 周宗奎等.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01):71-79
[6] 涂曉明,葉 忠,涂建明.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困境與政府主導的治理[J]. 現代教育管理,2009,11(04):56-71
作者簡介:劉明(1988—),女,漢族,湖南省益陽市人,教育學碩士,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育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