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亮
摘要:無論社會處于何種發展階段,就業問題始終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經濟增長則是推動就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從我國的現實經濟狀況來看,就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并不是十分顯著。本文從理論方面將簡要介紹就業的相關概念,西方經濟學中比較著名的“奧肯定”。
關鍵詞: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奧肯定律;擠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18-01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相關解釋,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均衡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是各個國家發展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各個經濟目標之間又是相互作用、彼此聯系的。針對每個國家發展情況的不一樣,各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又是不一樣的。在此主要是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研究我國的就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提出符合國情的就業政策,實現經濟與就業同步發展的局面。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均是以人民利益為重,關注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把人民擺在首要位置。另外,我國所堅持貫徹實施的“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因此,實現充分就業,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大措施就是推動經濟的發展。
一、充分就業與失業的概念
(一)充分就業的相關概念。在現實生活中,充分就業不是指100%的勞動力就業,而是指所有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都有機會以自己能夠接受的勞動報酬參加工作的狀態。雖然這一概念中包含的是所有的生產要素,但是經濟學家們所研究的主要是勞動這一生產的充分就業。
(二)失業的概念及其分類。失業也就是指達到法定的就業年齡且具有工作能力的勞動者不能找到工作的社會狀態。依據西方經濟學家的觀點,失業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摩擦性失業,指社會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所造成的短暫性的、局部性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指經濟結構等眾多因素的變化所造成的失業,也就是說在勞動力市場中既存在著失業,又存在著職位空缺。
3.周期性失業,指在經濟周期中因為經濟蕭條或者衰退時,因為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下降所造成的失業。
另外,大部分經濟學者將只存在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狀態稱為充分就業。
二、奧肯定律
從我國的現實國情出發,我國的失業率仍然處于較高的水平,借鑒西方的經濟思想,即“奧肯定律”,利用經濟水平的發展降低失業率,推動就業率的上升。“奧肯定律”是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指出了經濟發展周期中的失業變動與產出變動之間的相關關系。“奧肯定律”的主要內容是實際GDP每上升兩個百分點,失業率將降低一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當GDP上升兩個百分點時,就業率相應的將會上升一個百分點。但是,這一定律是否符合各國的發展情況呢?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就業率增長水平與經濟增長水平并不一致,甚至出現了反方向變動的局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探析我國就業與經濟增長出現不一致的原因
針對我國就業與經濟增長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國內相關學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要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技術進步。一般的經濟學家認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量的增長,二是質的增長。所謂“量”的增長,是指通過增加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量來促進經濟的發展。所謂“質”的增長,則是指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因素,采取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量”的增長是“質”的增長的前提條件。而技術進步則屬于“質”的增長。
(二)結構調整。現實生活中,各種機制和結構都是由不完善慢慢向完善過渡的。中國的經濟結構也經歷了不完善向完善發展變化的過程。國家政府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制度改革也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因此我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國進行的市場體制和所有制的深化改革,產生了許多的積極作用。
(三)有效勞動需求。中國現在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只是有效勞動需求量的增長,而不是實際勞動需求量的增長。中國經濟發展只是導致了原本就參加生產活動的勞動者的工作時間的延長,進一步獲取勞動者的勞動所能夠創造出來的絕對剩余價值,并沒有從根本意義上帶來就業人數的增長。
(四)利潤最大化原則。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假設條件就是“理性經濟人”,即假設處于經濟活動中的人都是理性的,每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廠商為了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往往會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單從這一方面來看是不夠的,還通過裁員的方式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四、推動就業與經濟共同進步的措施
為了促進就業與經濟共同進步,實現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三大產業。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產業向依靠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態代表著經濟的發展好壞。如果第三產業可以得到相關政策的支持,其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將會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由此也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收更多的社會閑置資源,促進社會發展。
(二)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是就業人數增加的前提條件。如果連最基本的條件都無法保證,又能以何種方式去創造就業機會。所以,只有當經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時,市場才有更多的可能吸收社會勞動力。
(三)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擴展就業渠道。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以政府應當大力鼓勵中小企業的發展。當中小企業得到發展時,將會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為市場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推動企業的發展,如減稅、增加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降低企業的成本。
(四)建立有序的市場秩序。要想經濟得到好的發展,就必須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好的市場秩序,能夠提高交易量,保證經濟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崔志穎.《中國大學生就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1:6.
[2]李文星.《中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J].統計研究,2013:15.
[3]郝春虹.《中國就業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經驗研究-奧肯定律在中國的驗證》[J].蘭州商學院學報,2010:12.
[4]李曉嘉,劉鵬.《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5.
[5]周可可.《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相互關系的結構性分析》[D].西北大學,2012:8.
[6]李雪軍.《我國經濟增長與就業問題探析》[J].當代經濟,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