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玲
摘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家長更加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教學,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在教育過程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能否恰當地使用教學語言體現著其教學水平和能力,彰顯著其教學理念和風格,同時也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小學教師的語言行為舉止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就特別要求小學教師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對語言表達、語言特點方面的控制,在課堂上規范自己的言辭,為學生帶來良好的語文教育,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起嚴謹的學習習慣,養成對課堂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使其更好地領略語文之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07-01
一、前言
隨著新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其中,作為教育事業基本一環的小學語文教育具有啟蒙意義,承擔著重要的教育任務。從本質上講,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母語教育的關鍵時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學生的認知能力才剛剛萌生,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因此在這個階段的語文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教師合理的運用教學語言的特點,在教學中循循善誘,注重對語言表達、語言特點方面的控制,在課堂上規范自己的言辭,為學生帶來良好的語文教育,幫助學生從小培養起嚴謹的學習習慣,養成對課堂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
1.具有規范性。
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及文化素養的重要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學生就像一張白紙,因此稍有不慎便會毀掉學生的本真。所以這就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身的言行的規范性,尤其是教學語言的規范性更加應該引起重視,因為在教學情境下許多學生都慣性的接受教育,因此對教師的語言也會無意識的進行學習,如果教師的教學語言缺乏一定的規范性的話,那么學生也會隨之學習并使用不規范的語言表達。由于我國領土幅員遼闊,所以也就存在各個地方的語言差異,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方言,但是為了促進我國各地域的交流,在正式場合我們是提倡使用普通話。那么在教學中教師也應該使用規范的普通話進行教學,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上看,許多教師在授課時依然滿口方言,這是不利于學生學習規范的普通話的。
2.具有科學性。
教學是傳播真理的有效途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學也是科學的一種表現形式。那么就要求教學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也就是說教學語言也同樣應該具有科學性。但是有許多學者認為小學語文作為工具性學科,其科學性幾乎可以忽略。實質這樣的觀點是有謬誤的,雖然學習語文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其他學科先關概念的。但是文字也包含著一定的科學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一言以蔽之,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是確保學生語言表達和對文字理解科學性的關鍵所在。
3.具有可接受性。
針對小學教育的現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需要具有可接受性。小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能力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偏差,想象能力也處在上升發展的階段,接受能力存在不足,所以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生活實際出發,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情境,幫助其更好理解課程。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模式不成熟,生活經驗有限,接受能力也較差,有時會出現無法正確理解文章內容及中心的情況,這屬于正常的教學現象。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需要提前做好功課,琢磨并弄懂課程內容,在上課時積極引導學生對規定內容進行思考,并且多多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樣更有利于使學生接受新知,增強其對掌握知識的成就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其對課堂教學的興趣,激發其學習的熱情,有助于長遠學習的發展。
4.具有形象生動性
小學語文教學的情況要求教學語言使用的形象生動性。小學課堂應當是歡樂而活躍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代入感,形成活躍的學習氣氛,而不應是沉悶乏味的,不應是枯燥刻板的。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李燕杰所言:“講到最為動人的事例,最為典范的人物,最為吸引人的情節,既要細致刻畫,又要有聲有色,使聽眾聽之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動腦摸索出一套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熱情,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因此,此時教師的責任是能夠利用多種媒介,搜集相關的補充內容,以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進行解釋說明,或者模擬場景,讓其有身臨其境之感,以此來擴充學生的視野,增進學生對內容的了解,引起他們的興趣。
三、結束語
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師的語言教學修養所決定。”由此可見,教師恰當地運用教學語言,對于實現語文教學的初衷起著關鍵作用。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而其中的語文教育則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學的最根本的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國語使用能力和理解語言文字能力,教師的技術性教學和對語言的正確運用,在語文教學方面有著非常大的必要性。只有把握語言的特點,掌握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才能更好的對小學生進行語言以及詞語的具體講解。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環節需要被給予足夠重視。教學語言需要具備規范性、科學性、可接納性、生動性等等,這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與語文感知力、接受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與參與度,也有助于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完善出優秀的人格品質,從而更好為社會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李紅艷.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分析[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3(11)33~352
[2]高麗娟.淺析小學語文的教學語言特點[J] 新課程學習(上)2013(3)110~112
[3]陳春 試探小學教學的語言新思路[j] 長春大學學報 2006(08)
[4]胡昌玲.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研究[C].2015第一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