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婷
在大學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實際中,能有效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工作的進行。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選讀》課程中,我們嘗試了翻轉課堂的模式,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重點培育學生理想人格、完善道德品質、提升政治素養,以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2012年以來,對當前的大學教學改革、對大學學生學習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席卷全球,在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討論中,翻轉課堂是不可避免的話題。
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體學習時又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翻轉課堂模式給我們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正漸漸發生改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升華,因此應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重點,將其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翻轉課堂模式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全新挑戰,因此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應用翻轉課堂模式無疑也是對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由此,我們有必要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應用翻轉課堂的模式。基于翻轉課堂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必將有效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一、翻轉課堂模式的研究現狀
翻轉課堂模式的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我們一直高度關注并在一線積極實踐。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提高傳統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完成教學目標,實現個性化學習方面功不可沒。同時,該模式還能提升學生的交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能力。翻轉課堂的“課下學習基礎知識—課上探討艱深難題”模式改變了傳統課堂“課上講授基礎知識—課下研究艱深難題”的模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及時提供反饋,都可以通過翻轉課堂得以實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給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旦離開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便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今同樣需要將自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來完成現代意義上的新生和置換。因此,學界近年來努力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問題,也取得了豐厚的成果。這些成果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重新闡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推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
我們應當肯定,現有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以及翻轉課堂的探討中取得的可喜成果,但也應當看到現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大多數學者都只是泛而不深、雜而不專。在宏觀層面上的形而上的討論是目前學界熱衷的,但在具體操作上較少涉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具體的操作不應在宏觀的討論中止步不前。現有研究中對翻轉課堂背景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暫無先例,這是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全新視角。從實際出發,在大學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基本范式,以文獻研究、實證研究為基本研究方法,嘗試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實際,從實踐操作層面對其進行進一步探討。
二、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為例闡述翻轉課堂教學實踐
在教育部關于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的指導下,為弘揚中國幾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開設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選讀》這門特色課程。希望通過該課程,借助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典,在幫助學生學語言、學文化、學做人的同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選讀》課程
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選讀》課程中,我們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于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價值內容,在課程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接受圣賢遺教的同時體悟民族大義,在認同傳統美德的同時陶冶高尚情操,在培養人文精神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覺性、責任心和使命感,重點培育學生的理想人格、完善學生的道德品質,并提升其政治素養,激勵學生奮發向上、成才報國的斗志,達到錦城學院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學目標。
(二)翻轉課堂模式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選讀》課程中的應用
1.教學內容的傳達。為了該門課程教學順利進行,我們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鄒廣嚴教授的指導下,在教研室主任李海濤老師的帶領下,分工合作編寫了同名教材《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選讀》,該教材已在2015年8月出版并投入教學使用。
該教材包含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由9個專題和20篇散文構成的“散文”篇;第二部分是由76篇詩作和30多副對聯構成的“詩歌”篇;第三部分是500余句先秦儒家、諸子百家、歷代先賢的語錄構成的“名言”篇;第四部分是由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 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國歷史朝代簡表、中國成語典故、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文化景觀這5個中國傳統文化常識資料構成的“附錄”篇。
通過整理文獻,整個教學活動融入了如下幾個價值觀的取向:
(1)“修身為本”(節選自《大學》3段);(2)“仁者愛人”(節選自《論語》《孟子》8則語錄);(3)“天人合一”(節選自《道德經》《孟子》《荀子》《管子》);(4)“和而不同”(節選自《國語》《左傳》《論語》《孟子》);(5)“以民為本”(節選自《尚書》《孟子》《管子》);(6)“禮義廉恥”(《管子》《日知錄》《荀子》《淮南子》《官箴》);(7)“天下為公”(《禮記》);(8)“好學·力行·知恥”(《中庸》《論語》《孟子》);(9)“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周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報任安書》《近思錄拾遺》)。
對學生展開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教學活動的安排。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我們積極嘗試了翻轉課堂的模式(課前有預習,課上有互動,課外有作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升課程的教學品味,增強藝術吸引力。翻轉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前學習專題基礎知識,并在網絡教學平臺完成觀看相關視頻的課前自學;在課上采用多種方式開展教學互動,包括自學心得交流活動、經典作品鑒賞活動、經典名句和詩文背誦競賽活動、擴展閱讀活動、教學情境對話、專題研討活動、課本劇創作表演以及視頻制作、辯論等;課后合理布置作業,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在翻轉課堂中,教師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認識、理解和實踐核心價值觀,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3.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教學反饋。所有任課教師,都全身心地投入課程的基礎建設,包括教材的編寫和修訂,相互學習和切磋,積極參與集體教研、集體備課等,利用優質的課程資源,積極進行科研并充分利用研究成果,認真研究和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虛心聽取課上督導組的老師聽課時提出的寶貴教學意見和建議,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程品質。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對課程進行評價,督促教師不斷更新課程理念,豐富其內涵。
4.教學目標的完成。健全的人格必須靠自我領悟和積極行動來塑造,因此中國優 秀傳統文化教育要啟發學生聯系實際,最重要的是鼓勵學生通過翻轉課堂進行自主學習和領悟。教研室按照“以九個專題為主線和重點,擇要選學相關內容,其余的指導學生自學,納入成績考核”的思路來安排,采用“讀、議、賞、寫、記、講”有機結合的方式展開課程教學,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學院培養德才兼備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的。
三、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我們在論述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將翻轉課堂引入中國文化課程,并在課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想,并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實施策略,以此探索提升該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通過該模式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促進學生主動汲取傳統文化知識以豐富其知識結構,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探索翻轉課堂模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應用的可行性、技巧和效果,希望能為今后翻轉課堂在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教學領域的應用提供參考。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