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露 吳琳 袁楓



摘 要:古陶瓷形態的形成和發展隨著人們的視覺、心理、應用和審美的需要不斷發生變化,這種表意的性質為陶瓷形態的千變萬化創造了可能。本文通過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和“通感”理論,探討了不同時期古陶瓷帶給受眾的多感官感受,挖掘出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中的潛在信息,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和保護,把古陶瓷視覺感受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關鍵詞:古陶瓷形態;視覺傳達;通感;多感官
1 前言
古陶瓷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瑰寶,古陶瓷形態更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藝術精髓所在。古陶瓷作為人性證物和文化的特殊載物,它系統地“記錄”著歷史的進步和人性的發展歷程。雖然陶瓷最先是為實用而創造的器物,但是客觀上自它誕生之時起就具有一定的藝術成分和審美要素。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成分和要素被人們逐漸感悟和理解。通感是人的各種感覺經驗之間的彼此聯系、相互轉化的心理現象,如果說在19世紀中葉歐美興起的視覺傳達設計藝術是對特定的信息進行視覺化形式表達的設想、策劃、處理、過程和實現,那么古陶瓷形態的演變則是先人將思想觀念轉化為物質形態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中式設計風格的盛行,古陶瓷形態開始追求和諧的表現形式和寓意深刻的藝術表現手法,以一種新的藝術形態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通過視覺傳達設計理念,合理運用通感理論,分析不同時期古陶瓷帶給受眾的多感官感受,也有助于深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和美學價值。
2 古陶瓷形態的文化特征
縱觀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聰明睿智的中國先民“點土成金”,利用泥土燒造出的陶瓷,是科學技術和人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先民還不斷地創造出有空間的物體,尤其是古陶瓷器型空間,從那時起先人對陶瓷器型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1]。古陶瓷形態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人文情懷交融的藝術具象,體現了器物造型上的傳統文化思想。它不受理性、客觀、寫實等造型規律的約束,是先人根據當時當地的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等,運用暗示、隱喻、象征、聯想、意象等手法,依靠設計者和工匠在創作過程中賦予的它情感和藝術想象,表現了人們的意識流動和內心世界以及對當時社會的多種認識[2]。陶瓷形態藝術注重人的內心精神感受和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在有意識的利用各種藝術表現手法使作品具有藝術美感的同時,賦予作品深層次的意蘊,讓人通過視覺通道產生感官交錯,挪移,以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使人的內心與陶瓷藝術產生共鳴。
3 視覺設計中的通感
視覺傳達設計具有明確傳達目的,是人類視覺接受的一切事物,就傳達的內容來看,是人腦意念的傳達和視覺表現,是把設計者所想、所感從自己一方轉移向別人,同時通過對事物的形態、大小、色彩、肌理等的視覺挪移,經過人的思維加工、信息綜合,產生感覺上的互相溝通[3]。這種感覺的挪移,最主要的表現為陶瓷表象的重疊和溝通,并由此產生新的形式和審美意象。
通感不同于一般的感覺。通常的感覺是指人的某一感覺器官受到外物的刺激,直接形成相應的表象,對事物的個別屬性作出反應,通感則超越了個別感覺的閾限。人在認知過程中,由于情感和想象的參與,形成一種物我交融、感而遂通的關系,由一種實在的感覺引發、幻化出另一種或多種感覺。通感往往緣情而生,遂感而發,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具有隨意性、偶發性、模糊性的特點,使人感到撲朔迷離。通感可以在人的視覺感知基礎上,超越視覺的局限,達到“意象互通”的境界[4]。
人們普遍認為,通感是一種心理暗示,從文學與藝術角度出發則是一種修辭手法或一種表現形式,在藝術設計領域中,通感是指某一事物在一定媒介承載下,由一種感官認知誘發多種感官的共鳴。但用陶瓷形態的手段來解釋,則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符號語言。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會利用感知體驗進行替換和結合,對陶瓷表現出來的本質進行理解和傳遞,這樣的作品蘊含著陶瓷本身的藝術和設計者自身對當世的感悟。設計者對陶瓷形態設計的改變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自然,賦予陶瓷作品更多的人文和自然情懷,充分利用通感來傳達陶瓷形態的韻律美、意韻美和節奏美,提高人們對其作品的審美體驗。
4 古陶瓷形態中的通感
陶瓷的外在的形態通過視覺與人發生關聯,在人的內心產生連帶反應,運用情感溝通,即通感思維,對陶瓷形態進行整體感知把握,使人們產生聯想,形成獨特的形象與意境。
隨著人們審美需求的提高,陶瓷形態向生態化、情感化和藝術化的趨勢發展[5]。雖然形態演變與生產工具、制造方法和陶瓷材料性能的改變有很大關系,但是人們審美的變化促使工匠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視覺形式的研究上,不斷挖掘新的設計創新思維。
人們通過五官對自然事物進行認知和體驗,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往往是相通的,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6]。對于古陶瓷形態而言,生動流暢的曲線造型也會給人們帶來一種獨特的感官體驗從而引發情感共鳴。
4.1 視覺通感
人類接收大部分外界信息是通過視覺通道,如形態、色彩、動靜等,而在觀察陶瓷作品時,首先關注的是陶瓷形態。陶瓷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征,通感藝術有意或無意間融入陶瓷藝術中,形成新的表現手法。圖1是元代龍泉窯青釉執壺,此壺上瘦下豐,線條流暢,收放適度,造型優美,從視覺上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色彩勻凈,透出一股美玉的靈氣,又猶如湛碧平湖之水散發絲絲涼意,引發人的情感交融。
4.2 視觸通感
觸覺是人們靠皮膚直接接觸物體等而產生的,對于物象表面品質的認知極為敏感和豐富。視觸通感是指人通過視覺觀察事物的肌理材質特性,并與觸覺之間產生聯系,誘發觸覺感受的心理現象。工匠把各種天然的材料運用到古陶瓷創作中,借助材料的特性設計出形態各異的產品[7]。通過古陶瓷表面的組織紋理結構來喚起人們敏感、細膩的觸覺感受,進而引起人們對古陶瓷心理層面的感性認知,最終讓人們感受到工匠所要表達的情感。
不同材質的材料也會帶給受眾不同的觸覺感受。隨著時代的發展,古陶瓷的制作材料也變得豐富多彩,人們在觸摸時,感受產品的輕重、粗細等,豐富了人們的觸覺體驗。此外,同一種材質制作出來的古陶瓷,由于形狀等因素的差異,也會帶給人們不同的觸覺感受。圖2是龍山文化紅陶鬹,沖天長流,細長頸,三個袋足分襠而立,造型遒勁有力,似挺立之雄雞,給人以心靈的刺痛。而圖3是隋代白釉罐,圓潤的造型,凝脂般無暇,給人以溫潤的感覺。
4.3 視聽通感
聽覺是指聲波作用于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并引起聽覺神經的沖動發放傳入信息,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后引起的感覺。視聽通感就是聽覺器官受到聲音刺激時,在腦海中浮現出的視覺影像,或者是當人們通過眼睛感受圖像、文字等視覺元素時,引起聽覺感知的現象[8]。眾所周知,中國瓷器精美絕倫,不僅是因為它的造型,還有它的裝飾,瓷器紋飾等。古陶瓷紋飾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花草、山水、動物、人物、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等題材。通過各種題材的內容,顏色等,讓人們在欣賞古陶瓷制品時,猶如身臨其境,產生視聽通感。圖4是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青花嬌艷青翠,結構清新明快,畫面層次分明,遠近高低起伏的山脈對比出現,水波粼粼,讓欣賞者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聽到水流動的潺潺聲。以優美的畫面進入人的心靈,觸景生情,極具視聽愉悅感。圖5是明成化斗彩海水龍紋“天”字蓋罐,罐短直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畫面由一條五爪金龍在海中游走,激起怒海洶濤,層疊的線條展現出即時韻律感,極具視聽震撼。
4.4 視味通感
視味通感是指人通過視覺對事物特征進行分析后所引起的味覺感受。視味通感多見于擬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利用陶瓷作品中色彩、造型等元素誘發人們的味覺通道。通過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經驗,擬態色彩、造型等,從而獲取味覺上的疊加。圖6是清乾隆粉彩像生瓷果品盤,以果盤為原型,盤心爬伏一只螃蟹,四周散落核桃、紅棗、荔枝等,色彩鮮艷,造型逼真,充滿食欲感,誘發人們的味覺感受,是視味通感的完美體現。
5 結語
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人文情懷,隨著社會的發展古陶瓷形態,更多的融入通感藝術。古陶瓷設計師和工匠以藝術手法賦予作品藝術感染力,由視覺感官而觸發通感,引發情感共鳴,意象互通,以求塑造出充滿立體感,時代感的陶瓷作品,帶給受眾更多體驗。古陶瓷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以視覺通感的形式實現了從單純的感受升華到意象相通、物我交融的一種“游心于物之初”境界。古陶瓷藝術融入通感理論,加深了作品內涵,推動了傳統古陶瓷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參考文獻
[1] 吳雋,熊露,等.古陶瓷類文物器型結構的數字化特征鑒定[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2(42):1097~1102.
[2] 余靖.現代陶瓷作品中的通感藝術表現[J].中國陶瓷,2015(8):88~91.
[3] 許平,李新.視覺傳達設計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08.
[4] 陳育德.靈心妙語:藝術通感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2.
[5] 陳繪.數字時代視覺傳達設計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09.
[6] 許瑾.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通感現象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8.
[7] 閆如山,王敏.淺析傳統陶瓷紋飾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創新運用[J].文藝生活,2014,06:184.
[8] 余勇,徐田.從視覺傳達設計談中國日用陶瓷裝飾設計[J].中國陶瓷,2009(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