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都是歌唱技巧的表達形式,其演唱表現在藝術表達中極具生命力和表現力。當前,我國學校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已經開始注重培養學生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培養兩種演唱技巧的互補發展。學校學生正處于接收知識的階段,其對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兩種演唱技巧有較強的接受能力,且學生更富于創新精神,更能夠探索和發現“民族唱法美聲化”和“美聲唱法民族化”的技巧和途徑。因此,注重學生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技巧的互補發展,不僅能培養更加優秀的演唱家,也是發展和豐富中國音樂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中國聲樂藝術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關鍵詞】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歌唱技巧;互補發展
一、引言
音樂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音樂可以是一個民族品格的反映,也是一個時代心聲的體現。音樂神韻不一,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而在多種多樣的音樂形式中,自然人聲是最獨特也最為豐富的音樂形式,其表達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我國音樂領域,通常將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作為聲樂演唱的三種方法,這三種方法也得到了社會和世界音樂領域的普遍認同。毫無疑問,這三種演唱方法有不同的演唱技巧,也被不同的群體所喜愛,但是其在表達聲樂藝術魅力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視的。民族唱法不僅繼承了傳統民族唱法的特點,同時也吸取了美聲的科學技巧,使這種民族唱法有了它獨特的聲音狀態,借鑒不是全部拿來而是要有尺度,這樣才能不丟失我們原有的重要的東西,使民族唱法技巧越來越科學和成熟,讓它受益于更多的從事聲樂的人們,要促進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互補發展。
二、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界定
1、民族唱法的界定
從遠古時代至今,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文明的音樂文化,流芳了眾多優美動聽的民歌,從風、雅、頌到今天的新民歌,無不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民族唱法就是我國人民根據自身的審美習慣以及漢語言的發音吐字,在戲曲唱腔和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洋美聲唱法的演唱民歌和民族風格特色較強的歌曲作品時所采用的聲樂技巧。這種語言特點、歌唱習慣、格調曲調的形成,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積淀而形成的。
2、美聲唱法的界定
“美聲唱法,即優美的歌唱,并兼有美麗的歌曲的含義。它不僅是一種發聲方法,還代表著一種演唱風格,一種聲樂學派,因此通常又可譯作美聲唱法、美聲學派?!边@種演唱風格及歌唱方法形成于世紀的意大利。美聲唱法成熟的主要標志是正常的男女、高低各聲部逐漸完善,演唱技巧也脫離了單純炫耀、追求形式的舊傳統,進而注重刻畫人物、抒發感情、表達音蘊。
三、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歌唱技巧的分析
1、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1)呼吸
歌唱的呼吸在理論上分為胸式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方式、胸腹式呼吸方式三種,但這三種呼吸方式被學習歌唱的人群應用最多的就是胸腹式呼吸方式。練習方法:快吸慢呼,把氣吸進身體后,輕輕咬住牙齒,然后慢慢的發出“思”的音,身體保持住吸氣的狀態,不要因為發長音而僵硬,感覺吸著發“思”這個字,要盡量把字音發的長一些,反復練習使氣息變得綿長而輕松。也可以用心里默默算數的方式練習氣息,將氣吸進身體后,心里默默數數字,要輕松而緩慢的進行練習,吸氣一定要自然,柔和,呼氣一定要均勻。此種呼吸方式從形象上使歌唱者顯得放松而高雅,易于歌唱者找到歌唱支持點。
(2)共鳴
共鳴所產生的作用在于它對聲帶所產生的基音,進行了再加工和擴大,起到了美化和潤色的結果。共鳴對于音量所做出的貢獻,要比呼吸所提供的要重要的多,也比聲帶所做出的貢獻要大。良好的共鳴會使歌唱當中的聲音,情感和咬字更加增色增彩,由此可見任何洪亮,圓潤,悅耳又具有穿透力的聲音,都要建立在良好的運用和發揮人體共鳴器官作用的基礎上。在歌唱中我們一般將人聲分為高聲區,中聲區,低聲區三個聲區。在學習民族唱法中,要發揮好各聲區共鳴的特點。使共鳴區過渡混合相連。在演唱時,由于各聲部受其發聲器官條件以及聲音性質等多方面的局限,所以我們運用共鳴的時候,形成了不同的特征和規律。
(3)咬字
作為一名從事聲樂專業的人來說,字正腔圓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專門開設的表演臺詞課也是為發音和咬字不夠清晰的學生做修正的,要想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首先要培養正確而良好的發音習慣,把錯誤的咬字習慣改掉,要正音正字。民族唱法的語言和咬字特點是以漢字的習慣為基礎,講究語言的韻律,強調咬字的過程,要字頭出聲,字腹引長,字尾收聲歸韻。歌唱中的咬字要比生活中的咬字要重一些。
2、美聲唱法的歌唱技巧
(1)呼吸
美聲唱法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就是呼吸。換句話說,科學的、正確的和規范的呼吸時歌唱家演唱中產生完美共鳴的重要條件。只有規范呼吸,演唱者才能在演唱過程中合理運用嗓子。在美聲唱法中,要求演唱者要具有靈活自如調配呼吸的能力,要具有飽滿的氣息支持,才能完美表現音樂作品的內容,才能更加具有藝術表現力。通常情況下,美聲唱法要求演唱者要掌握胸腹混合式呼吸,演唱者在吸足氣之后,要做到雙肋擴張或者膨脹,再通過小腹收縮促使心臟橫膈膜上升,保證演唱者能自如控制氣息。
(2)發音方法
發聲是演唱的基本元素,通過人類運用意志控制自身發聲器官,能夠促使人類聲音的變化,而形成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因此,發生在美聲唱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人類發聲要形成美妙的音樂,就要學會運用藝術手法對聲音進行處理,而“真假聲”適度混合是美聲唱法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處理方法。演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處理混聲,如應該從哪個音開始,并且要學會隨著聲音的高度調整混聲的內容和多少。規范合理的混聲,不僅不會傷害的演唱者的嗓子,還能拓寬人類音域,從而促使演唱者發出更為飽滿和圓潤的聲音。
(3)共鳴
受人體身體調教和結構限制,人類聲帶所發出的聲音是比較單薄和小的,在演唱過程中,共鳴的作用就類似于音響的功放功能,具有把人類聲音美化和擴大的作用。只有合理運用共鳴,才能完美表現藝術作品,才能被稱之為歌唱的聲音。演唱中音色的不同變化及音色的好壞,也需要依靠共鳴的合理運用才能實現。美聲演唱過程中,要做到頭聲于喉頭的平衡,要處理好演唱中的氣息問題,才能做到靈活運用共鳴腔的目的。
四、結語
當前音樂界,“民族美聲化”和“美聲民族化”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同時掌握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兩種歌唱技巧是具有現實可性的。我國聲樂理論界也就兩種唱法的互補發展有一定的研究,本文在對前人優秀研究成果吸收借鑒的基礎上,也探討了歌唱者同時掌握兩種歌唱技巧的可行性,希望能為聲樂歌唱技巧研究發展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 柏林林. 論民族聲樂教學中唱法與風格的掌控能力——馬秋華教授聲樂教學多樣性現象思考[J]. 音樂創作, 2011,1:78-80.
[2] 歐璐莎. 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中國歌劇音樂創作對戲曲音樂的吸收[J]. 音樂創作, 2008,3:102-104.
[3] 楊麗華. 聲樂表演中如何樹立良好的臺風[J]. 沈陽教育學院學報, 2014,9,6,3: 231-233.
[4] 馮 銳. 論歌唱心理中個性因素在聲樂表演藝術中的作用[J]. 戲劇之家, 2010,4: 145-146.
[5] 劉大堅. 論“信天游”風格構成的三大要素[J]. 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 2008,1:190-192.
[6] 周淑真. 試論聲樂教學中的情感問題[J]. 漳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6,4:167-168.
【作者簡介】
齊曉文(1969—),女,漢族,遼寧錦州人,本科學歷,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