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霞
【摘要】用普通話交流,不僅是一種講文明、有禮貌的表現。還是一個人知識底蘊,文化素養的最好體現。推廣普通話,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便于溝通。增加了解與互信,消除隔閡。催生文化認同感,促進文化相融,從而促進城市化進程,推進城市文明進程。
【關鍵詞】幼兒期;普通話;學習
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對于幼兒來說及早掌握普通話,更有利于日后與他人溝通。幼兒期進行普通話學習,既是為入學后的學習打基礎,也是為今后從事各項工作做鋪墊;幼兒園作為普及普通話最前沿的陣地,隨著我國普通話推廣力度的加大,普通話已經成為幼兒園的一門必修課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運用普通話引導孩子進行交流并給予指導,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和氛圍。
一、說好普通話就要從幼兒抓起
1、幼兒期是學習語言、形成口語的關鍵時期。孩子好模仿,敢講敢說,喜歡與人交往,如若幼兒學語言的最佳年齡期受到了方言的影響,形成方言語音、語感的原型定式,很難矯正。目前很多小孩都處于留守在家,跟隨爺爺奶奶在農村長大,入園后,他與大家很難交流,因為地方方言與普通話的差別很大,怕一開口就被嘲笑,所以都不愿說話,性格也變得內向起來??梢?,方言影響了幼兒的語言學習和情感交流。
2、學說普通話有利于識字和閱讀,為孩子入學后掌握書面語言、理解字義打下基礎。普通話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語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語學習,幼兒期的口語訓練會讓他們掌握一批詞匯,對字的音、形、意的形成統一聯系認識,促進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學習。
3、防止語音上出現根本性的錯誤,避免口語交流中產生誤會。留守小孩在家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說話本身就有點口吃,尤其是由爺爺奶奶祖輩們一手帶大的幼兒,語言的表達更差,如口齒不淸,發音不準,語句顛倒,不完整,代詞使用混亂等等。幼兒正是學習普通話及口頭語言表達的最關鍵的時期。因此從小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掌握一口流利、規范的普通話,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是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的重要前提。
二、教幼兒說好普通話的建議
1、要大力做好宜傳工作:
(1)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宣傳欄優勢,積極宣傳國家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各項政策及法令,指導教職工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強化了講普通話、用規范字的意識,切實落實語言文字規范化的各項要求。把教師的規范字、普通話納入了教師繼續教育,從而提高了他們用語用字的規范化水平。
(2)向社區宣傳活動。為了切實營造講普通話的氛圍,除了校園從上到下堅持講普通話外,我園組織“小小推普員”,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分發傳單,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到社區向居民宜傳講普通話。
(3)運用多種途徑的宣傳,我們利用升國旗的機會,開展了國旗下的講話活動。為了使講話的內容易于孩子的了解,我們運用互動對話的方式,以小問題和小游戲的形式進行,讓孩子們在互動中學習,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幼兒園的家園欄上,在醒目位置向家長宣傳講普通話的重要性。在家長會中,向家長宣傳,鼓勵家長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和孩子交流時盡量講普通話。
2、創設說普通話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多聽、多說。引導幼兒注意地傾聽,這是教幼兒學習說好普通話的先決條件。幼兒學說普通話,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準確,聽得慣,然后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多聽故事是讓幼兒聽說普通話的基本方法,這里的多聽,不是家長跟孩子面對面講述的、而是讓孩子多聽由正規播音員和普通話很好的老師朗誦的故事。尤其邊遠山區的幼兒家長普通話大多不標準,這就造成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也模仿到了很多不標準的普通話。如果讓幼兒觀看普通話動畫片、音樂等,不僅能記住故事,更能讓孩子記住普通話的讀字發音,只有大量接觸普通話,才能說好普通話。創設聽普通話的環境,還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我們日常生活和幼兒的對話、聽錄音故事、老師邀請幼兒談話……
給幼兒創設積極“說”的環境,在說話中練習說普通話?!罢Z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的普通話是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模仿而獲得的。在教學活動中要用肯定、表揚等方法保護孩子說的欲望。對于能積極發言的幼兒我們及時地以送大拇指、鼓勵等方式給予肯定,并刺激其他幼兒也積極發言。要克服說得好的讓說,說得不好的不讓說的做法,鼓勵幼兒說錯了沒關系,老師會幫助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利用幼兒來園、飯后、游戲、離園等分散時間,有計劃有目的用普通話與幼兒交談,在交談中建立感情,使他們無拘無束,有話說時敢用普通話講出來。要給孩子創設一個“說”的環境,讓孩子練習說學習說,在說中學說。
3、克服方言的障礙,用正面引導的方法矯正幼兒錯誤表達的現象。方言特別是本地的固原話,平翹舌不分、前后鼻韻母不分、鼻音邊音不分,字的發聲方法與普通話發聲方法存在很大差別。這就需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對幼兒不規范的發音進行矯正。教師要做好正確示范,用正式的普通話與幼兒交談,做到說話完整,發音準確、清晰,語速要慢,以便幼兒模仿。要提供練習發音的機會,對個別不正確的發音和不到位的音進行重復調練。還要在一日生活中隨時糾正幼兒不準的發音,培養幼兒辨音能力。
4、父母配合,取長補短。家庭是幼兒獲得語言的第一環境,是幼兒語言發展的基礎,在這個環境中有著豐富詞匯,是發展口語的有利條件。但由于有些父母文化素質普遍不高,語言的豐富性,規范性都相對欠缺。語言能力受其影響較大。但由于孩子大量時間在幼兒園度過,因此父母經常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園講普通話的情況?;丶液笥肿尯⒆佑闷胀ㄔ捴v講自己在幼兒園做了什么,老師教了什么,再將孩子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反饋給老師。通過家園聯系,父母及時準確地把握孩子的普通話學習動態。真正發揮了家園配合的作用。普通話是我們國語,普通話也許將來某一天成為全世界的通語。未來的社會,一個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會講流利的外語,還應會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因此,要想說好普通話,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與家庭的支持、配合是分不開的。從幼兒抓起,全民推廣普通話,是每個父母和幼教工作者的職責。
只要全民重視、全民推行,普通話一定會滲透到我們每—個公民的言行中.只要有說普通話從我做起、從娃娃抓起的意識,我們這個國家一定會變成一個更高素質、更講文明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