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國家服務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體現一國綜合國力的一大指標。尤其對推動一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意義較大。通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既可以滿足公民文化需要,又可以發展壯大優秀的傳統文化,還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本文以甘肅省卓尼縣為例,找到該區域建設中的困境,比如存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特色地域文化保護力度不夠、思想觀念相對滯后且不統一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將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加強管理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強化創新意識合理化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路徑;卓尼縣
一、引言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絡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惫参幕阵w系是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共同參與而形成的用于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要和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文化服務。本文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出發,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視角切入,以甘肅省卓尼為例,發掘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可操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對策。
二、甘肅省卓尼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現狀
1、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增多,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近年來,卓尼縣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目前文化市場經營單位35個,全縣建成51個“鄉村舞臺”。在全縣98個行政村,設立了村級文化室、15個鄉鎮文化站、100個村(社區)農家書屋、黨員遠程教育平臺等學習交流平臺,初步實現了“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村都有文化大院”的目標,先后建成了集娛樂、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木耳鎮等十個鄉鎮文化廣場等十一個文化一條街,納浪鄉羊化村等97個人口文化大院。解決了活動項目和場地的問題,實現了縣、鄉、村覆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2、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的文化享受明顯改善
特有的少數民族風情和歷史底蘊使得卓尼縣城鄉居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上級部門積極搭建娛樂活動平臺,群眾性文化活動熱鬧紅火。編排了《藏王鼓舞》、《洮河春韻》和《香巴拉之戀》等舞蹈,舉辦書法愛好者書畫交流會,開展書畫藝術作品展出;每年通過“四下鄉”、藝術節、香浪節、文藝匯演、藝術展覽等形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以地方民族文化為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如卓尼縣第四屆“和諧杯”暨“佳美杯”籃球運動會“第一屆卓尼國際自駕狂歡節”、“卓尼風情旅游藝術節”;安裝完成“戶戶通”、“村村通”建設項目,覆蓋率達到98%。通過各種活動豐富了居民的文化享受。
3、重視文化產業,加強對外合作交流
卓尼縣重視加強文化產業發展。與南京藝術學院簽署協議《旅游文化人才培訓及師生寫生基地合作框架協議》、與上海融御投資公司簽訂《卓尼縣土特產生態食品產品及畜產品投資開發項目框架協議》,與上海文旅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簽訂《卓尼縣民宿產業投資開發項目框架協議》。卓尼縣旅游局與江蘇省自駕游協會、南京玩客逸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游客輸送協議》,與還原實驗攝影工作室簽訂《攝影游基地合作協議》。截至2015年,卓尼縣各類文化產業經營單位共37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345人,第一季度文化產業增加值達594萬元,第二季度預計達到1240萬元,資產總額8941萬元,增幅達78%。文化產業項目累計投資4039萬元。包括卓尼縣圖書館、文化館“兩館”項目、卓尼縣村級文化活動室災后重建項目、尼江兩村圖書流動站建設項目、卓尼縣道路觀景臺建設項目、卓尼縣大峪溝三角石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三、甘肅省卓尼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問題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雖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成規模,但仍沒有完全解決鄉鎮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鄉鎮地區所擁有的公共文化設施遠遠低于縣城及城郊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水平,呈現出農村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相對分散不均、簡單粗陋、長期失修的情況,這就導致了農牧民獲取公共文化的需求減弱,享有的公共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與當地農牧民的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形成嚴重反差。據了解,全縣98個行政村都設立了村級文化室,但有名無實,基本上成為“空巢”,大多數鄉鎮存在擠占、挪用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現象,有限的設施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全縣文化娛樂場所和文化建設嚴重不足,全縣出現“三無”:無圖書館,無體育場,無文化館?!稗r家書屋”提供農村文化相關的書籍作品甚少,利用效率低;電影放映設備陳舊,難以保證電影的放映數量和質量,反映出卓尼縣農村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和供給嚴重不足,產品質量普遍較低的問題。文化產品生產和供給是滿足人們文化需求和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物質保障,這種重要的保障一旦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整個公共文化體系就處于支離破碎的狀況,更進一步來說農牧民的思想意識就難以發生從根本轉變。
2、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均衡
卓尼縣處于青藏高原東部,地勢高低不平,地形復雜,人口居住分散。分散是最基本的特征,特別是位于北部片區的恰蓋鄉、完冒鄉、杓哇土族自治鄉和中部片區的尼巴鄉和刀告鄉、扎古錄鎮等地占地面積大,人口少,又加上受海拔和環境、地域經濟基礎的影響,均以畜牧業為主,過著游牧的生活,從而呈現出局部地區人口和居民點具有分散性、人口與居民點分布不集中的現象,這使得公共文化資源難以集中,服務設施無法均等配置。由于人口和居民點稀疏分布的社會特性,導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本增加,受益人數受限。
3、特色地域文化保護力度不夠
地處少數民族地區的卓尼縣擁有悠久的民族歷史,因此也有很多獨特的民族公共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比如,前文提到的卓尼縣的洮硯和巴郎鼓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城市化、市場化的沖擊下,許多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傳統節日所承擔的傳統功能大大弱化,導致民間藝人急劇消失,許多獨具一格的民間特色公共文化,沒有得到完整記錄和保存。由于種種限制,地方對于卓尼縣特色文化發掘和保護力度不夠,宣傳和弘揚的力度還不夠。
4、思想觀念相對滯后且不統一
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當地的黨政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在思想觀念上沒有真正形成統一,未認識到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首先,有些黨政領導干部對文化建設意識淡薄,沒有真正樹立科學發展意識和正確的政績觀,重視經濟發展,忽視文化建設。使得文化事業缺乏整體性和發展的聯動性,其次,農牧民群眾文化意識不夠成熟,因受教育水平有限,自身文化水平低,生活壓力大,對導致農牧民對公共文化活動不感興趣,更談不上保障自身公共文化服務權益,文化參與意識薄弱。
四、甘肅省卓尼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策略
1、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
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是最為關鍵的一步。首先要發揮政府公共財政投的主導作用,提高各級政府公共財政對卓尼縣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投入比例,按照卓尼縣的實際,盡快建立卓尼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對城鄉公共文化建設,還應開辟其他投資渠道,積極鼓勵和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對公共文化進行投資,舉辦各種活動引商投資,通過網絡向社會尋求捐贈活動,尋求企業贊助,建立起多渠道的文化建設投資新體制。其次,按照州委州政府“文化撐州”戰略,突出抓好圖書館、文化館、電影院等一大批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集娛樂、健身、休閑為一體的鄉鎮文化廣場,繼續實施“四下鄉”活動,不斷推進“鄉村舞臺”建設,在現有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基礎上,擴大城鄉文化人才隊伍,制定激勵機制,吸引專門人才從事相關的基礎文化服務工作,壯大服務隊伍。
2、強化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完善公共文化設施
針對局部地區人口和居民點具有分散性、人口與居民點分布不集中的現象,緊緊圍繞中央和省上對卓尼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投入力度,搶抓機遇,強化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人居環境優良、輻聚力量明顯的定居區,把農牧民集中到一起,增大村落規模和密度,從根本上解決卓尼縣北部片區和中部片區牧民定居問題。農牧民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場所才能充分利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完善文化設施是豐富農牧民文化需求的最主要途徑。豐富的文化設施才能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農牧民要有屬于自己的圖書館和文化館,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農牧民可以培養讀書學習的興趣愛好。藏棋文化在藏族地區已經有了非常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大多數男性朋友的最愛,在業余時間通過藏棋比賽,獲得精神生活上的滿足,因此棋類設施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設施之一。根據卓尼縣農牧民的需求來完善文化設施,為當地的農民提供最完善的文化設施,滿足當地人民的文化需求。豐富農牧民的生活,培養農牧民的興趣愛好,提高農牧民的文化水平。
3、將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卓尼縣擁有很多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這些文化不但是歷史長河中民族地區融合區域文化精神的紐帶,對于現代文明來說更是吸引資金和項目、促成城鄉文化交流的載體和媒介,因此對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進行發掘、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發展卓尼縣少數民族傳統的公共文化,關鍵在于人的傳承,一方面要在傳承人的傳承熱情上下功夫,做好傳承人的扶持工作,鼓勵文化能人帶動村民參加各類民俗活動傳習活動,提高村民們對文化活動的興趣度和參與率,讓民間文化也成為一個獨特的農村公共文化活動。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公共文化的宣傳力度,一是通過邀請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來研究和指導保護民俗文化,借專家和學者之口宣傳;二是通過舉辦各類大型的文化節、采風活動、展演展示等活動,不斷提升卓尼縣傳統公共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三是以微博、微信等知名、高效的新媒體手段來呼吁和喚起民間保護意識,共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
4、加強管理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強化創新意識
地方管理者要擔綱卓尼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主要責任者。一是加強組織保障。成立各級黨委、政府民傳統公共文化保護領導小組,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形成宣傳、保護、傳承各個環節的組織領導,共同做好民族傳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保護工作;二是加強引導。通過文化下鄉、標語橫幅等鮮明的宣傳方式,不斷強化群眾弘揚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農牧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緊密結合農牧民群眾的需求,通過組織各類活動,傳播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不斷地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五、結語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對于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享受、保障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需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現階段我國的公共文化體系構建還處于一個相對落后的階段,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不斷堅持和不斷發展,不但要和當地的公共文化需要相適應,而且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挖掘當地的優秀少數民族文化;最后需要不斷加大政府管理力度,培養專門的文化人才??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需要全社會廣泛動員,政府負責、居民參與、社會協同的方式不斷予以推進。
基金項目: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科研教改項目的階段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CRKXJ04
【參考文獻】
[1] 王錄倉. 高寒民族地區城鄉一體化面臨的問題與現實路徑[J]. 草業科學, 2013(04)654-660.
[2] 李建華. 城鄉文化一體化:理念、機制與路徑[J].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 2012(07)38-43.
[3] 張佑晨. 關于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對策探討——甘肅臨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例[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3,30(3).
[4] 李少惠. 甘南藏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困境分析[J]. 圖書與情報, 2015(4).
[5] 李榮菊. 城鄉一體化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商業, 2013(08),93-94.
[6] 陳程耀. 黑龍江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問題與對策[J]. 商業經濟, 2014(3).
[7] 李友仁. 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路徑[J]. 民族藝術研究, 2013-06-28.
【作者簡介】
向建,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管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