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華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
的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言文是極其重要的載體,可以說它凝聚了中華民族最寶貴的人文精髓。文言文是我國優秀文化寶庫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認真透徹地遵循課標要求,一要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了解我國悠久的語言文化,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要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的情感,為初中學習文言文作好鋪墊;三是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教師的點撥,能理解大意,積累語言。四是領會文言文所蘊含的道理。但是對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講,學習上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那么,怎樣才能使小學生愛學、易學,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落腳點不應放在教懂、學懂上,而應讓學生通過初次接觸文言文,就對文言文感到新奇并產生興趣,由此而摒棄畏難情緒。
教師要努力創設使學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如,在教學《學弈》這篇文言文之前,可與學生談一談圍棋,在學生暢所欲言后,引出古人也學圍棋,從而引出課文。這樣學生就會興趣盎然,不再覺得文言文枯燥無味,而是很感興趣急于想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也為后面理解課文做了鋪墊。
同時教師要以動情的范讀引導,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這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讀課文,再領讀,讓學生讀準字音,知道如何斷句停頓,讀出句子的語氣,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把他們帶入情感的境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文言文,要將激發學生的興趣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可以將復習鞏固融入小品表演之中,把歸納寓言寓意藉于“訪談”的進程中,以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得到最大的“宣泄”。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讓學生自由結合,用文言文表演一遍(即背誦課文),再小組自編成小品表演一遍,這樣學生就會在不經意的表演中領會其深刻的含義。
二、以讀為本,強調學生對文本的熟讀、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現代文如此,學習文言文更是這樣。而讀的目的在于讀通課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通過誦讀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使學生身臨歷史情境,直入文本深處,與作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產生靈魂與靈魂的感染與共鳴,從而在更深的層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同時教師要以動情的范讀引導,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這一課時,我先配樂范讀課文,再領讀,讓學生讀準字音,知道如何斷句停頓,讀出句子的語氣,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把他們帶入情感的境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學生背誦,通過背誦,讓學生熟悉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
三、提出質疑,自主探尋答案
俗話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要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體現一個教學的宗旨——“教是為了不教”。要放手,先讓學生自己去琢磨,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對文言文逐句進行揣摩,從而感悟其大意。
注意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去感悟,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悟出了文章所要闡明的道理。這樣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拉近了文言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距離,又體現了學生對文章個性化的理解。
開放式教學,學生一定會對文言文產生興趣。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學生不僅提高了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遷移閱讀,知識延伸
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過程。學習文言文的最終目的,是能讀懂文言文。在學生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要適當增加他們的閱讀量,讓他們運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識去閱讀,在閱讀中加深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反過來又更好地作用于閱讀。
《兩小兒辯日》一文中,孔子不能判斷兩小兒誰對誰錯,是由于古代的科技不發達。而現代這個科技發展的社會,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卻可以從多種渠道來了解這些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請學生用課前所收集到的資料來解答兩小兒的問題。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也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精神。
文言文教學,在整個語文教育中一直是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選取精當的教學策略,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其樂學、會學。
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樣不但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內涵有更為深刻的理解,還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延伸了知識,把知識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參考文獻:
董九英,張秋銻.小學文言文教學點滴[J].小學教學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