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婷
【幼兒活動情緒、行為、語言記錄】
豆豆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小男孩,盡管年齡在班級里算是比較大的孩子,但他還是不太喜歡說話、不太喜歡和小朋友們接觸,每天都是獨來獨往,小朋友們玩的時候,他只是坐在一邊……每次問豆豆怎么不去和小朋友們去玩,他只是說我不想去玩,我想在這里坐會兒。今天,我們開放了建構區,小朋友們都很開心地拿著區卡到建構區玩起來……只有豆豆,一直在地上溜達,一個區域也不選,幾次三番小朋友們都來找他讓他和大家一起玩,但是豆豆只是聽著,一動也不動的依然站在區域外面。最后,還是果果把豆豆拉到了建構區里。可是,到了建構區里,豆豆依然自己坐在里面玩玩具,幾次小朋友們要和他一起玩,他都拒絕了……
【觀察分析】
豆豆的爸爸總是出差,他一直都是在媽媽的陪伴中長大的,以前是媽媽的陪伴,上了之前的幼兒園,老師們又都是單獨帶著他玩,所以又有了個別老師的個別陪伴。到了現在新的幼兒園,因為又是剛剛轉入。所以,又有我們格外的照顧與陪伴。久而久之,他已經不太喜歡去和小朋友們接觸了,也不太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更不太喜歡被接觸了……所以,當小朋友來主動接觸他時,他總是下意識地不理不睬,而不去回應……慢慢地,他不但不會去接觸小朋友們了,更不會去和小朋友們交朋友、聊天、游戲了。
【教師觀察方法】
運用了局部觀察的方法,針對豆豆的個例進行觀察。
運用了定點觀察法、追蹤觀察法進行觀察。
運用了觀察記錄法進行記錄。
【回應策略】
于是,我以“豆豆的老朋友”加入到孩子們的區域游戲中,借助果果一同和豆豆進行了游戲對話:“豆豆,我和果果不太會用這個玩具拼擺東西,你能幫幫我們嗎?”看到“我”的加入,豆豆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果果后,說了一句:“好”后,我們便開始玩起來。
為了更好地幫助豆豆融入小朋友們的游戲中,游戲過程中,我不斷地和小朋友們交流、聊天,邊聊天的過程中還將豆豆拉進其中,就算豆豆不說話、自己擺自己的,我們也還適時地讓他進入到我們的活動中,例如,看看大家都擺了什么?大家來介紹一下自己擺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擺的、怎樣把這些玩具變成這樣的等等。開始不說話的豆豆,在小朋友們的介紹過程中,慢慢有了介紹的“欲望”。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個字或幾句話,但已經在進步當中了。而且期間,豆豆還和果果有了短暫的“聊天”呢!到了區域結束的時候,為了讓豆豆嘗試愿意和小朋友們交流,所以在結束的時候,我請豆豆帶領著小朋友一起來收拾區域,大家一點一點相互討論了收拾的方法,然后查找哪個地方有遺漏的玩具,互相告知、互相合作。最后,大家一起整齊地收拾完了區域。
【活動效果】
一直到活動結束后,豆豆在“我”這個朋友的“幫助”下,在游戲活動中漸漸有了表達的“欲望”,雖然也只是很少,但是有了些許的進步,和其他的小朋友們都有了短暫的接觸和說話,算是跨出了一小步。“沉默”的豆豆不再像以前那樣“沉默”了。而且在收拾的過程中,豆豆看著其他小朋友們“討論”,就算他還是那個“沉默”的豆豆,不愛說話的豆豆,但大家說話時的神態和話語,豆豆也是在一直觀察中的,不再像以前那樣不理不睬,而且慢慢關注著大家,甚至有的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說話,說哪里哪里玩具掉了的時候,豆豆雖然不用語言做出表達,但是豆豆用行動證明了他是在聽小朋友們說什么的,只要學會了聽小朋友們所表達的,那離豆豆愿意表達的時間就不遠了。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這個好朋友”仍要多加“干預”、多加參與、多加引導、多加觀察,讓豆豆慢慢習慣和喜歡接觸其他的小朋友們,愿意與大家一起游戲、一起聊天。
【家園共育】
觀察到了豆豆的表現,我選擇了與豆豆家人進行溝通的方式,每天離園后我都會和豆豆的家人進行溝通,溝通豆豆一天的表現,并請豆豆的媽媽配合我們,在家中和小區內也及時做好引導,引導豆豆多和小朋友們進行接觸、進行相處,并多多參與一些社區性的活動,讓豆豆慢慢“活潑”起來的同時,也讓豆豆學會怎樣與小朋友相處。
【延伸】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以及豆豆家人的配合,我發現豆豆現在變得越來越活潑了,也越來越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接觸、一起玩耍了,每天不但會高高興興地來到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們打招呼,而且在進行區域活動和游戲活動時,他也總會第一個沖過去,偶爾有新的小朋友們來了,他還會幫忙引導新小朋友進行游戲。和小朋友們聊天的時間多了,也慢慢開朗起來了。
【反思及建議】
通過觀察,我發現豆豆的“沉默”其實和家人是分不開的,多給豆豆創造些相處的氛圍、多加善于引導,豆豆其實也是蠻喜歡和大家分享的。同時,家人及老師們的“過度保護”會使幼兒變得越來越“膽怯”,越來越“逃避現實”,并適應“一個人的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們去學會接觸、學會交往、學會探索、學會解決……
在家園共育的同時,我們需要給孩子們一個施展的“平臺”,讓他們來進行摸索和學習,因為不只是大人們需要學習,小小的寶貝們同時也需要摸索與學習,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長大,一起摸索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