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性別關系的不平等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性別關系歷經了四個階段發展到今天,從最初的母系至上到男女關系失衡,關系天平一步步傾向男性,甚至達到極端;隨著女權運動運動的發展壯大,女性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女性開始反抗壓迫爭取平等,天平已經從極度傾向男性而轉變成趨向平衡。本文即以《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為文本基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性別維度來梳理性別關系的歷史發展,分析造成性別不平等的原因,力圖找尋實現性別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性別關系;女性解放;平等
一、 引言
在女性地位得到極大提高的今天,“性別關系”、“女性解放”依舊是公眾和學術的一大關注熱點,為什么?因為性別問題、女性問題依然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而且還是很普遍。相比從前而言,現如今大部分的國家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和保障女性具有與男性相同的財產權、選舉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女性的地位在提升,正如霍布斯鮑姆在《帝國的時代1875——1914》中所描述的那樣:“婦女的地位因為經濟的關系而有相當大的變化。科技本身已改變并大大增加了婦女就業賺取工資的空間。……最驚人的變化首推出現了許多以女性為主要從業人員的職業:商店和辦公室中的職業。……在1914年以前的幾十年間,婦女的地位和希望無疑有驚人的陡變。這個情形最明顯的征兆是女子中學教育不尋常的擴展。”\+①又譬如,從前必須裹足的中國婦女如今不再強制被裹足,從前普遍處于依附狀態的女性如今女強人卻比比皆是,從前沒有選舉權的女性如今也有了女總統、女政治家……如此看來,女性的地位的確有了很明顯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是否說明我們已經實現了真正的性別平等與女性解放呢?并不是,法律上的規定并不等于實踐中的境況,形式上的平等并不等于現實中的平等,現實中的改變也并不等于徹底的解放。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家庭中,無論是在制度層面還是在經濟層面,抑或是文化意識層面,性別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女性仍需解放。正如恩格斯所說:“在任何社會中,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②女性解放是人類解放的一部分,女性不解放人類何以解放。性別不平等是女性解放面對的最大問題,為什么性別關系會出現不平等的狀況?從古至今的性別關系都是處于不平等的狀態嗎?什么是真正的性別平等和徹底的女性的解放?我們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和徹底的女性解放?本文即以《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為文本基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性別維度來梳理性別關系的歷史發展,分析造成性別不平等的原因,力圖找尋實現性別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關鍵所在。
二、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的性別關系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闡述了人類史前社會的發展,揭示了原始社會的解體、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以及國家的起源和實質。文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性別分工、婚姻家庭形式的演變過程等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把婚姻家庭形式的演變與社會關系、生產發展、生產方式的歷史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和考察,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同時,也揭示了兩性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
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恩格斯依據摩爾根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同樣把家庭形式的歷史演變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制家庭以及專偶制家庭。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定地域內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恩格斯認為家庭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進行直接生命生產的一個重要場所。同樣,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述歷史創造的自然前提時也指出:“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③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家庭關系與血緣關系與社會歷史發展具有密切相關的聯系。而從他們對性別分工與社會分工的關系的闡述來看,馬克思與恩格斯都曾闡述過勞動分工最早是“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性別關系是最原始的一種社會關系,性別差別最初就是自然差別,但它決定了社會分工,最終發展成為了社會差別。而隨著生產的發展,這種性別關系、家庭關系逐漸惟一的關系變成了從屬的關系。“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后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這種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系了。”\+④通過三次社會大分工串起了從蒙昧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社會歷史發展,與之相對應的,透過家庭形式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到性別關系的歷史發展。而在本文中,筆者要從社會分工的角度去闡述性別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
1.第一階段
在原始社會初期(這個時期應該包括整個蒙昧時代以及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人類學會了使用火、石器、木具以及制陶術,獲取食物的來源和方式大大擴充,盡管如此,這個時期的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還有限,且生產力水平低下,被動接受外部自然的支配,“為了在發展過程中脫離動物狀態,實現自然界中的最偉大的進步,還需要一種因素: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能力的不足。”\+⑤因而原始人類自然地便選擇了共同生活、共同勞動、共同享有成果的群居方式。在這個群居階段實行的是群婚制,兩性是處于雜亂的性關系的原始狀態中的,但這完全是屬于人類本能的生理需求,是人類繁衍的自然要求。按摩爾根對家庭形式的劃分,這個時期應該已經發展出了血緣家庭和普那路亞家庭,人類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家庭形式越來越往排除血緣親屬結婚。
因此,在這個人類的自然屬性還比較明顯的群居階段,分工是純粹自然產生的,它只存在于兩性之間,而且性別差別并沒有明顯地體現出來。 “男子作戰、打獵。捕魚,獲取食物的原料,并制作為此所必需的工具。婦女管家,制備食物和衣服——做飯、紡織、縫紉。男女分別是自己活動領域的主人:男子是森林中的主人,婦女是家里的主人。男女分別是自己所制造的和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男子是武器 、獵漁用具的所有者,婦女是家庭用具的所有者。”\+⑥
由此可知,在性別關系的初始階段,實行共產制家戶經濟,而性別分工是勞動分工的最原始形式,僅僅是一種依據男女生理差異形成的自然分工。但是,由于當時的人類實行群婚制的原因,無法確定誰是某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能確定誰是孩子的母親。“即使母親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做自己的子女,對于他們都擔負母親的義務,但她仍然能夠把她自己親生的子女同其余一切子女區別開來。由此可知,只要存在著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從母親方面來確定,因此,也只承認女系。一切蒙昧民族和處在野蠻時代低級階段的民族,實際上都是這樣。”\+⑦巴霍芬把這種只從母親方面確認世系的情況和由此逐漸發展起來的繼承關系叫做母權制,所以說在性別關系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當中,女性相比起男性來還具有更高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述,“那種認為婦女在最初的社會里曾經是男子的奴隸的意見,是18世紀啟蒙時代所流傳下來的最荒謬的觀念之一。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處于野蠻時代低級階段、中級階段、部分地還有處于高級階段的野蠻人中,婦女不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
位。”\+⑧
2.第二階段
性別關系的第二個階段應該是從野蠻時代的中級階段開始的,這個階段“在東大陸,是從馴養家禽開始;在西大陸,是從靠灌溉之助栽培食用植物以及在建筑上使用土坯(即用陽光曬干的磚)和石頭開始。”因此,野蠻時代最重要的進步就是:游牧部落從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了,而這便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這次大分工第一次使經常的交換成為可能,“隨著牲畜成為個人和家庭的特殊財產,以及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個人交換成為交換的惟一形式,奴隸的使用也成為了一種現實。”\+⑨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也就促使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社會分裂為兩個階級: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伴隨著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完成,私有制也漸出雛形。在上一個階段所形成的勞動性別分工為生產工具的分配與財富的私人占有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依據,兩者一拍即合,私有制的產生促進了男性權利和男性利益的壯大發展,而男權社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私有制的穩定發展。由此,母權制被推翻,父權制開始興盛,性別關系出現了顛覆。
在這一個階段上,私有財產的出現帶動著私有制的形成,為了保障家庭私有財產不落入他人之手,家庭中的財富所有者,即上一階段在家庭外擁有生產工具的男性為了確定具有自己血緣的繼承人就必定要求妻子對自己絕對忠誠。在初期的性別分工中,女性只掌握了家庭內的生產工具,無法像男性一樣積累財富,而當男性以家庭私有財產作為權力的保障時,便衍生出了對偶制家庭以及向專偶制家庭過渡的家庭形式,被共同的婚姻紐帶所聯結的范圍從起初的很廣泛開始逐漸縮小。“因此,隨著財富的增加,財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據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產生了利用這個增強了的地位來廢除傳統的繼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動力。但是,當世系還是按母權制來確定的時候,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廢除母權制,而它也就被廢除了。”\+⑩至此,女性的地位一下子從被尊崇的統治地位降至受壓迫的從屬地位。“母權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淫欲的奴隸,變成單純的生孩子的工具了。”B11
除此之外,在這個階段上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變化,那就是奴隸制的衍生。“由于采用牲畜繁殖、金屬加工、紡織以及最后田野耕作,情況就改變了、正如以前容易得到的妻子現在具有了交換價值而可以購買一樣,勞動力也發生了同樣的變化,特別是在畜群完全轉歸家庭所有以后。家庭并不像牲畜那樣迅速繁殖。現在需要有更多的人來看管牲畜;為此正可以利用被俘虜的敵人,何況這些敵人像牲畜一樣,也是可以繼續繁殖的。”在這一時期,奴隸也成為了私人財產,被用來生產財富。因此,奴隸制的形成促使私人財產更大化的積累,是保障私有制的一個有力工具。由此可知,對偶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為父權制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私有制的出現為父權制取代母權制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
3.第三階段
在上一個階段,性別關系已經出現不平衡的狀態,父權制的形成將男性地位提升到了一個至高的地位,而女性則居于從屬地位。那么在這一個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完成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分工,促使了私有制的逐漸完善以及父權制思想的固化,男女不平等的性別關系愈加被強化,甚至發展到了及其畸形的地步。
隨著鐵器工具的使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發生了,使得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了。在這次大分工中,“一方面,隨著生產的不斷擴大和勞動生產率的繼續提高,前一階段剛剛產生并且是個別現象的奴隸制,此時成為了普遍現象及社會制度的一個根本部分;另一方面,隨著生產分為農業和手工業兩大部門,便出現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隨之而來的是貿易,并最終引起新的社會分化——出現富人和窮人的差別。”B12此時,個體家庭開始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了。而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到來則是“推動人類跨入文明時代的最后動力,社會上出現了不從事生產、只從事產品交換的階級——商人。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分工。因為,隨著商人的出現,不僅貿易日益擴大,金屬貨幣和貨幣高利貸、土地所有權和抵押也出現了。這樣,財富便迅速地積累和集中到一個人數很少的階級手中,自由民也按財富的多寡而被劃分為各個階級”。B13由此,氏族社會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會之分裂為階級所摧毀,國家便產生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結果是,個體家庭成為了社會的經濟單位,從而出現了階級和國家。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到的,財產差別的出現同時也帶來了與女奴隸的強制獻身并存的自由婦女的職業賣淫。“由此可見,群婚制傳給文明時代的遺產是兩重的,正如文明時代所產生的一切都是兩重的,雙面的,分裂為二的,對立的一樣:一方面是專偶制,另一方面則是淫游制以及它的最極端的形式——賣淫。”B14一方面,由舊時遺留下來卻受經濟動因控制的職業賣淫使得男性的性自由繼續存在,女性雖然用性換取了經濟上的利益,但卻被剝奪了權利,成為人們唾棄的一類人,而實際上真正敗壞道德的人卻是樂于買淫的男性或者說是樂于實行淫游制的統治階級。另一方面,這個階段成為主流的家庭形式——專偶制家庭看似好像是保障了男女雙方的婚姻歸屬,實則只是女性的專偶制,而不是男子的專偶,而這種性質從它出現開始便一直存在,直到今天也依然殘存在。為什么專偶制能從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一直保存至今?因為“專偶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即以私有制對原始的自然產生的公有制的勝利為基礎的第一個家庭形式。丈夫在家庭中居于統治地位,以及生育只可能是他自己的并且確定繼承他的財產的子女”,財產私有為專偶制提供了依據,在看得到的未來,私有制不消失,專偶制家庭這種家庭形式便會一直保存下去。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個體婚制在歷史上決不是作為男女之間的和好而出現的,更不是作為這種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現的。恰好相反。它是作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為整個史前時代所未有的兩性沖突的宣告而出現的。”B15性別關系發展到這個階段上,已經出現了極端不平等的狀態,這種男女不平等的關系外化為各種各樣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中,譬如恩格斯提到的,“在歐里庇得斯的作品中,妻子被稱為‘oikurema,即用來照管家務的一種物件(這個詞是一個中性名詞);在雅典人看來,妻子除生育子女以外,不過是一個婢女的頭領而已。丈夫從事競技運動和公共事業,而妻子不許參加;此外,丈夫還常常有女奴隸供他支配,而在雅典的全盛時期,則廣泛盛行至少是受國家保護的賣淫。”B16在這一方面恩格斯給出了一段很好的概述:“在歷史上出現的最初的階級對立,是同個體婚制下夫妻間的對抗的發展同時發生的,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同時發生的。個體婚制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步,但同時它同奴隸制和私有制一起,卻開辟了一個一直繼續到今天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相對的退步,因為在這種進步中,一些人的幸福和發展是通過另一些人的痛苦和受壓抑而實現的。”B17無論是對于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來說,還是男性對女性的統治來說,一方的優勢地位是通過另一方的讓步和妥協而獲得的,當你的幸福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時,不知這樣的幸福能不能為你所心安為別人所信服。
在這里要提到另一點,隨著手工業、商業的發展,階級對立的產生,國家的形成與完善,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也隨之興盛發展,女性也開始進入生產力領域成為勞動力后備軍,這就使得女性將要頂受來自家庭勞動的重負同時還要被接受資本的剝削這兩個雙重的壓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結合了被壓迫的無產階級來論述關于婦女解放的一些觀點,從階級的角度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的理論。恩格斯認為,無論是在有產階級的家庭中,還是在無產階級的家庭中,專偶制個體家庭的出現使得家務勞動失去了最初的公共性質,而是成為了一種私人的服務。丈夫必須是掙錢的人和贍養家庭的人,妻子卻變成了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會生產之外。而這種變化“就使丈夫占據一種無須任何特別的法律特權加以保證的統治地位。在家庭中,丈夫是資產者,妻子則相當于無產階級”。B18然而,在無產階級的家庭當中,由于經濟問題,女性也只能參與到家庭之外的公共生產當中去,才能獲得足夠的供給家庭的生活資料。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無產階級的女性就面臨著相應的矛盾:“如果她們仍然履行自己對家庭中的私人的服務的義務,那么她們就仍然被排除于公共的生產之外,而不能有什么收入了;如果她們愿意參加公共的事業而有獨立的收入,那么就不能履行家庭中的義務。”恩格斯還認為,在無產階級的家庭中,古典的專偶制的全部基礎都被去除了,因為專偶制和男性的統治地位是為了保存和繼承財產而建立的,而在無產階級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建立男子統治的任何推動力,也沒有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維護男子統治的資產階級法律,只是為了維護有產者和她們同無產者的相互關系而存在的;它是要花費金錢的,而因為工人貧窮的緣故,它對于工人同他的妻子的關系就沒有效力了。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完全是另一種個人的和社會的關系。”“所以,專偶制的經常伴侶——淫游和通奸,在這里只有及其微小的作用;妻子事實上重新取得了離婚的權利,當雙方不能和睦相處時,他們就寧愿分離。”B19但是,事實上在無產階級的家庭中,確立男子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逝去了陣營,但是舊時的父權制思想依然保留著,從某方面來說多多少少在影響著無產階級的男女關系。
話說回來,無論是資產階級還是無產階級的性別關系,在這一個階段上已經發展到了極端地不平等,隨著新世紀新思想的到來,受壓迫的女性必然會覺醒,必然會反抗,性別關系的天平慢慢在回緩。
4.第四階段
到近現代社會,社會財富得到極大的累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相應地,人們的精神文化領域就要求獲得更大的滿足。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學生運動、勞工運動、民權運動等以消除社會不公正為目標的社會運動興起,而以權利、性別平等為目的的女權運動也隨之興起。隨著女權運動運動的發展壯大,女性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爭取自由和平等權利的愿望就更加迫切。性別關系發展到今天,天平已經從極度傾向男性而轉變成趨向平衡,男女平等的口號喊了很久,男女平等的規定也在法律上得到了保障和肯定,在大部分的國家,女性有了與男性平等的財產權、選舉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但是,形式上的平等并不等于現實中的平等,真正的性別平等卻依舊還沒有實現,沙特阿拉伯女性的低下地位,印度頻繁出現女性被強奸事件,包括中國某些地方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殘存,工作中的性別歧視,公共場合母嬰室的缺失,家庭中財產的歸屬、勞動的分工等等問題都說明男女關系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平等。因此,我們仍然期待著某一天性別關系的天平能發展到真正持平的狀態,正如恩格斯所述,“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而這一代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于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擔心經濟后果而拒絕委身于她所愛的男子。”B20
三、 總結
性別關系歷經了四個階段發展到今天,依舊還處于不平等的狀態下,因此,“性別不平等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這一社會問題不僅表現為經濟關系中性別化的生產關系與政治關系中性別化的權力關系,同時表現為父權制文化中性別化的意識形態結構,并且兩者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相互影響、相互加強的結構關系。”就在女性地位得到大大提升的今天,女性解放問題也依舊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依舊是女性主義者致力解決的問題。在20世紀60、70年代的女權主義運動實踐中,有女性主義者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女性主義理論結合起來,作了許多對婦女受壓迫和婦女解放的理論探索,因此形成了一個新的流派——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但是,豐碩的理論成果并不代表滿意的實踐結果,先進的理論必須要與實踐結合,指導實踐,要應用于實踐,只有理論在探討而沒有人實踐,并不會出現任何效果。當然,實現真正的性別平等必須要深入到造成不平等的根源中去,深入到壓迫婦女的根源中去。
在此,我們還需要明確一個概念:性別平等到底指的是什么樣的狀態?筆者認為,性別平等的狀態就是:每個人都應該去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不論這是什么事,而不是男生去做女生的事,女生去做男生的事。此外,女性要想尋求解放,自身必須意識到所存在的問題,并且有解決問題的欲望,如果自身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壓迫正處于不平等的地位,也沒有任何想改變這種境況的欲望,那女性解放從何而來,談何容易。但事實上,許多女性的確甘愿享受這種依附,在家做全職家庭主婦,無須忍受職場的勾心斗角,享受避風港的溫情,女性內部其實已經出現了分裂,以至于當有些女性主義者還在為女權而斗爭,還在高喊女性解放的時候,有的女性已經“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女同志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平等處境,那就更談不到“解放”這一說了。
[注釋]
①霍布斯鮑姆. 帝國的年代(1875-1914)[M]. 中信出版社, 2014.
② 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9頁.
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9頁.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5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7頁.
⑨聶耀東.馬克思主義哲學名著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00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頁.
B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頁.
B12聶耀東.馬克思主義哲學名著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00頁.
B13聶耀東.馬克思主義哲學名著導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00頁.
B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7頁.
B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5頁.
B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4頁.
B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6頁.
B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頁.
B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頁.
B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頁.
[參考文獻]
[1]劉成明. 從《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看婚姻中女性地位的變遷[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4):94-96.
[2]陳英. 性別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D]. 華南理工大學, 2012.
[3]楊恒源. 論恩格斯婚姻家庭理論對唯物史觀的新貢獻及其現實意義[J]. 齊魯學刊, 1985(4):5-8.
[4]康丹. 馬克思恩格斯婦女解放思想研究[D]. 武漢大學, 2014.
[5]魏宏霞. 恩格斯與婦女解放——解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J]. 理論界, 2007(10):115-117.
[6]張鏡. 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下的家庭[D]. 西南政法大學, 2011.
[7]張娜, 劉江薇. 歷史唯物主義向度下的社會性別理論評析[J]. Inheritance & Innovtion, 2010(21):102-103.
[8]杜芳琴. 歷史研究的性別維度與視角——兼談婦女史、社會性別史與經濟-社會史的關系[J].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30(4):111-118.
[9]戴雪紅. 重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研究述評[J]. 浙江學刊, 1999(6).
[10]李丹. 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研究[D]. 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1.
(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 廣州 5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