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姬
新課程改革后,各個學科都特別強調“三維目標”。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羅沙小學的生命課堂通過小組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大氣、開放、樸實、陽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每一節課都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點撥和學習規律的總結、提煉,落實“過程與方法”。也就是說,課堂的打造在這兩個維度上體現了課程目標,因此,學校的學科課堂側重點放在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學科基礎知識的夯實、學科能力的提升及思維創新三方面,沒有必要每一節課都把“三維目標”寫在紙上。
基于這一認識,羅沙小學在課堂教學的“操作指引”上確定了“學習主題”和“學習專題”兩大塊。學習主題,是基于某單元、某一篇課文或某一學習重點而設計的“主要問題”,是統領學習內容的中心問題,是學科方法的滲透和學習能力的聚焦;學習專題,是基于學科知識拓展或思維創新的話題,是學生持續發展和個性發展的重要內容。
由此來看,沒有充分的“預習”,學生很難在課堂上圍繞“主題”和“專題”進行學習。所以,“預習”,需要進一步讓學生關注某章節或某一篇課文的學習內容,需要學生從學科層面跳入生活層面,跳入社會層面,汲取豐富的生活經歷或生活體驗。于是,我們著力在“預習”設計上做文章,精心設計預習板塊。
例如,《記金華雙龍洞》的課堂預習大致設計了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脫稿板書相關詞語,至少20個(教師根據課標及教材要求,在‘操作指引上明確規定的或學生自己喜歡的),并自我檢查”,這是學科基礎知識的自我掌握,是課堂進行教學檢測的知識點。這樣的課堂才不會打折扣。二是“自主讀(背)課文”,這與課堂學習主題“探究奇特的雙龍洞”有密切的關系。三是“小組交流收集的資料,如雙龍洞簡介,了解溶洞的種類,各種溶洞的特點”等,為課堂專題“有創意地介紹‘奇洞”(如雙龍洞、自己熟知的“XX洞”)做好鋪墊。
從上面的“預習”設計可以回答課前“預習什么”的問題。第二、三點的預習設計意圖尤其值得思考。我認為,預習內容與課堂需要檢測的知識點有關,更多的是與學生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有關。
客觀現實是,一節課40分鐘,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制訂明晰具體的、可達成的教學目標,需要精簡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主問題,簡化教學流程,聚焦核心目標。一邊是課程的“三維目標”,一邊是課堂的“目標聚焦”,顯然,課堂教學關于“目標”的設計出現了矛盾。那么,如何讓學科的“三維目標”真正落實呢?除了課堂,課前“預習”便顯得十分重要。
簡單地講,“預習”多盯住“三維”目標,課堂則聚焦學科重點目標。
還是以《記金華雙龍洞》課堂預習為例,該目標為讓學生能自主默寫詞語,聚焦知識點的落實;讓學生“交流主要內容,總結概括的方法”,反映過程與方法;交流雙龍洞的資料,讓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優美,體會文本的情感,凸顯“情感、態度、價值觀”。
回到“六環三學”生命課堂,因為有了預習,學生獲取了大量的信息,有了交流和展示的基礎,有了創編和拓展的可能,所以,只要選擇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習活動,“課堂目標”便顯得簡單了。
再以數學的《比較大小》為例,預習時,學生要了解比較大小的方法,并試著用這樣的方法進行生活創編。每一個學生個體均需要理解教材,并結合自身生活進行自主探索,無不凸顯出課程的“三維目標”。
預習,有個體預習、小組預習、全班預習之分。
一個學生探究出來的方法有限,40多個孩子探究出來的方法無窮;一個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若干個學生的生活創編就有了價值。這就是個體預習、小組預習、班級預習的聯系與區別。因此,預習也有“自學、互學和共學”。
必須特別強調的是:預習,是學習內容的信息收集,不是過去簡單的尋找教材答案,不是為了考試而進行的機械訓練,不是為完成教學流程——教師的“教”而進行的簡單服務。沒有“預習”的“一桶水”,就沒有課堂上聚集的“一滴水”。這里的“預習”與傳統意義上的預習有很大的區別。
當學生完成了《比較大小》的預習后,課堂上可以設計某一情景,設定一個主題讓學生比較,如主題為“交流比較小數大小的不同方法”,這樣,學生就可能歸納出“轉化單位法、數位法、畫圖法、數線法……”;也可以圍繞一個話題,讓學生自主展示或自主創編,如專題為“小數大小比較法規律創編”,學生可能會創編歌謠、說快板詞、繪圖表……這樣的課堂,不再是簡單地檢查課前預習的內容,不是“預習課”的重復與翻版,而是“預習”基礎上的課堂再設計,課堂再創新,課堂再聚焦,課堂再落實。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