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紅蕾
摘要:我國財政支出逐漸加大了對民生領域的傾斜。然而,在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也應看到與世界其他國家在改善民生這一環節的薄弱之處,現實民生需求仍無法得到滿足。在此背景下,以改善民生為基調,提出了我國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路徑,進而促進我國民生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民生支出 財政支出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8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7-064-02
一、我國財政支出結構在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民生支出總體規模不足
我國在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基數不高的原因使得民生支出在總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十二五”期間,我國對民生問題的認識逐漸提升,在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也逐步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據財政部公布的相關數據。2015年1-12月,我國各項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增速均達到了8%以上,但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較之全球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仍然偏低,尤其是在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護等領域的民生支出僅占財政總支出的32.5%,嚴重低于歐美等國家。
(二)財政教育支出相對規模不足
隨著我國對教育的重視,財政教育支出數量逐漸擴大,從具體數據來看,2015年1-12月的教育支出累計共為26205億元,同比增長8.4%。然而,教育支出在我國整個財政支出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卻明顯偏低,且財政教育支出的用途構成結構也存在大量不合理的情況。例如教育資金的分配,對小學、中學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小學、中學教育在我國整體教育體系中處于長期落后的局面。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一個國家義務教育年限的延長、中高等教育升學率的提高將會縮小個人的收入差距,這一觀點給予經濟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啟示就是加大國家對基礎教育的投資,并且要高于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國對初等教育的重視及財政支出正在逐步增加,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差距仍然比較明顯。因此,我國在“十三五”規劃期間仍需堅持加大中小學教育支出的財政政策,并以推動中初等教育發展為關鍵。
(三)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占比偏低
2015年,我國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領域的財政支出共為11916億元,增長17.1%,這些數據表明我國對醫療衛生領域的財政力度確實在持續增加。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統計數據,我國整個社會衛生費用的來源主要有政府衛生支出、社會衛生支出與個人衛生支出,其中,政府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的占比明顯低于社會及個人的衛生支出,這一情況與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等發達國家完全相反。至2015年,我國人均醫療支出費用遠遠沒有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返(致)貧”等民生問題依舊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亟待解決的重難點。
(四)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水平偏低
“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在社會保障領域的財政支出從2010年的9130.62億元增長至11916億元,5年時間增長了1.3倍,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在我國所發揮的功能也越來越具體。但從整體水平來看,其在整個財政支出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并沒有得到增加。一方面,與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水平仍然不高;另一方面,我國自2010年后新增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管理事務、民政管理事務、社會福利、殘疾人事業、其他城鎮社會救濟、自然災害生活救助、紅十字事業、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農村社會救濟等社會保障支出項目在財政支出的占比均不足0.5%。
(五)財政住房保障支出與現實需求仍有差距
我國于2009年將住房保障支出正式加入了國家統計年鑒,此前我國對這一領域的財政投入很低。目前我國在財政住房保障支出的重點主要是保障性住房,根據2013年的統計數據,我國財政住房保障支出達到了4480.55億元。遠遠超出了2010年的2358億元,但其在財政總支出中的占比與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仍有較大差距存在。除此以外,我國中央與地方對財政住房保障的支出比例與其各自財政收入的分配比例嚴重不對等,這一問題將會造成我國地方政府面臨較為緊張的財政壓力,住房類的財政支出合理水平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居民對住房保障的現實需求也難以得到滿足。經過對我國各省住房保障財政支出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不同地方的住房保障支出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房價高的省,其財政住房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卻遠遠小于其他地方,因此我國及地方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時一定要注意與當地實際情況相匹配。
二、促進民生改善的財政支出結構優化建議
(一)完善財政支出的制度建設
優化我國財政支出結構,首要任務是建立健全我國已有的有關財政支出的法律法規,并對《財政支出基本法》《財政轉移支付法》《預算法》等基本法律制度加以進一步完善,進而才能提高我國財政資金在籌集、分配、使用和管理等環節的規范性,才能為民生財政支出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不夠完備的運行機制必然會導致財政支出運行效率的低下,對此,我國財政部門需進一步完善財政支出的運行機制,并提供財政支出公共治理工作中的規范性,以促進政府實現自身的職能。另外,公共財政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為了促進我國財政支出結構調整與優化工作的進一步落實,我國財政部門應在“十三五”規劃期間繼續加大結構性稅制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并保證我國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能夠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40%左右。
(二)進一步擴大民生支出總規模
擴大我國民生支出的總規模,需對財政資金的增量以及存量進行完善與調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總量與財政收入也在持續增加中,而這部分增量資金也要求我國政府通過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來對其加以充分利用,并在基礎上盡最大可能保證我國廣大群眾的民生需求得到實現與滿足。在對我國財政資金的存量進行調整時,對我國政府財政支出責任的范圍與層次進行科學清晰的界定則顯得尤為重要,政府以往履行財政支出功能過程的“缺位”及“越位”現象需得到進一步克服,對于當前國內已有的投資性支出需采取一定的控制和調減措施,對于不同領域的投入需確保有保有壓,盡最大可能滿足社會及群眾對基本公共設施的投入需求。此外,目前我國還存在有財政支出項目缺乏明確受益對象和投資效率不高等現象,而這些現象也相繼帶來了資源浪費、惠眾率不高等問題,因此政府一定要明確每一財政支出的目標人群及重點投向。
(三)繼續加大財政教育支出力度
為了提高我國財政教育支出在財政支出及GDP中的占比,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均需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教育支出在財政預算內的總額,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幅度也需高于中央和地方正常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目前不少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經濟發展,并沒有對教育投入加以重視,還有些地區由于自身經濟能力有限,難以擴大財政教育支出力度。對此,我國需不斷提升地方政府對教育投入的積極性與能力。另外,我國財政教育資金的使用效率需得到進一步提高,并對其資金投向進行合理調整,即加大對義務教育、基礎教育以及重點科學領域的財政投入,盡量減少在教育行政管理以及非教育人員等方面的開支。
(四)提高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占比
為了保證我國各民生事業發展的協調性,政府需進一步提高財政醫療衛生支出在民生財政支出中的比重。同時,財政部門需對財政醫療衛生支出的重點投向以及收益群體進行進一步地劃分,市場嚴重不足或極其容易出現市場失靈的領域相較而言需獲得更多的財政投入。對于我國醫療衛生的體制改革工作,中央及地方財政部門需積極加以配合。
(五)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水平
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水平,首先需從建立健全一定的社會保障預算制度及社會保障預算科目著手,同時還需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管理工作進行進一步強化。
(六)合理安排財政住房保障支出
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在住房保障支出上的職責需得到進一步明晰與確立。即中央財政承擔我國住房保障支出的主要責任,而地方財政策承擔次要責任。此外,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權和事權相對稱的保障性住房財力保障機制也需得到建立與完善。
三、結束語
從狹義上看,一個國家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發展能力與權益保護就是民生。當今時代,民生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也成為了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我國財政部門需加大對教育、住房、醫療衛生等民生事務的投入力度,以此促進我國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