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成壘
【摘 要】本文從當前初中學生在作文時普遍存在的“無話可說”的現象說起,從生活—豐富積累素材的源泉、模仿—有效積累素材的途徑、活用—提升積累素材的策略三個方面分析入手,闡述了如何引導初中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
【關鍵詞】積累;素材的源泉;有效途徑;提升策略
在作文教學中常遇到很多學生懼怕寫作文,所寫內容空洞無物,究其原因是他們無材料可寫。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一是學生們學習生活方式過于單調,接觸面不廣,沒能很好地體味和感悟生活。二是學生沒有留心觀察生活,不能捕獲生活中的可用素材,更沒有把這些素材積累起來。這樣寫作時自然是“無米下鍋”了。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捕獲、積累、充實作文素材。
一、生活——豐富積累素材的源泉
古語云:“處處留心皆學問。”在生活里,我們要隨時留心,善于從觀察、談話中發現材料,寫作的時候用上去就可以水到渠成。大家應該開放五官多看看、聽聽、摸摸、動動、聞聞、嘗嘗去發現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從而形成自己的感受,進而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雙休日、節假日多親近大自然,對周圍的環境、人物和事物進行觀察。把觀察到的內容,諸如人和事,自然景物的狀態、變化,以及各種動物,如鳥、獸、蟲、魚等的特征記下來。如觀察超市,就要察觀它的位置和環境,供應的品種和數量以及營業員和顧客的神態。重點觀察營業員是如何提高服務質量、方便顧客的;觀察顧客是怎樣高興而來滿意而去的。對個別營業員的生硬態度以及個別顧客的過分挑剔等,也要注意觀察,從而感受生活。同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學寫觀察筆記,把觀察到的原始材料記下來,也可以記經過分析研究的材料。可以是對一個事件的敘述,對一個人物的刻劃,對一個場景的描繪;也可以是記下一點感受、一段對話、一個數字。觀察筆記必須具體明白,最好是能把自己的認識、感受,也一起記進去。這樣的筆記有血有肉,寫作時引用方便,有的甚至稍加修改即可寫進文章。觀察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全面細致的觀察事物,并把記下來。這樣寫作是時,不但有東西可寫,而且能寫得逼真生動。
二、模仿——有效積累素材的途徑
1.模仿語言
寫作離不開語言。生活感悟要通過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語言是寫好作文的關鍵,初學寫作的人最好是多模仿大師們的語言。在教學時找出課文中的名句,讓學生仔細揣摩,然后進行仿寫訓練。就像寫字的描紅一樣。看到好的語句就要模仿。例如:我們學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們就可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樣的句式進行模仿。又如當我們學到《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我們不妨用“當……的時候……,當……的時候……,當……的時候……,當……的時候……,當……的時候……”進行仿寫。在看到其他文章里的經典語句也要自覺進行模仿。在模仿好了句之后,再進行語段模仿訓練。如此循序漸進地反復訓練,定能提高語言能力和水平,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模仿選材
(1)向課本學選材。課本作為教材所選的文章都是規范的,學習課文的謀篇布局,篇章結構,所選事例都有助于提高寫作水平。如仔細閱讀朱自清的《春》一文之后,按照作者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的路子,到生活中去觀察夏天、秋天、冬天,觀察山、水、風、草、樹、雨、人,然后以《夏》、《秋》、《冬》為題各寫一篇文章。又如魯迅在寫《祥林嫂》中祥林嫂這個形象時,是把發生在三個女人身上的不幸遭遇同時加在祥林嫂的身上的,所以使祥林嫂看上去特別可悲。這種寫法,對于初學寫作,寫作材料不是很豐富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好辦法。大家不妨多學習這樣的寫法。并且觸類旁通加以發揮,寫好人時,把發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好事,放在同一個人身上,使這個人的形象更加地豐滿,高大。反之,寫壞人時亦然。
(2)用前人的材料寫出新意。用前人的材料寫出新意,就是不拘泥于傳統的題材或見解,用不同的思維去探索,找出新立意或新的見解來反映主題,這樣常可以“化腐朽為新奇”,讓文章寫出新意。如寫“雪”或“大海”這類題目,要寫出新意,我們就要抓住這些“物”的象征意義,然后從“物”的象征意義來寫。古今詠雪之作,大多是贊美其潔白無瑕。我們可以這樣思考:銀裝素裹、白雪覆蓋萬物。說成以潔白的外表掩蓋著大地的骯臟和污穢。這樣看來,雪不是很虛假嗎?這樣一想文章不是寫出了新意了嗎?再如“大海”,在人們的筆下是浩瀚遼闊、包容萬物、催人奮進的象征,除了這些傳統的象征意義,再想想在大海波濤洶涌時,它無情吞噬著來往船只,席卷岸邊的人們時,大海不是兇惡的、猙獰的么?這樣就提示了大海無情殘酷的一面。這就寫出了新意了。
三、活用——提升積累素材的策略
1.素材積累常態化,建立起材料的倉庫
老師要引導學生把經典事例,精彩語段以及每天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如實地記錄下來。要將觀察和寫作結合起來,堅持天天看。天天想,天天記。這樣就能逐步培養濃厚的興趣和養成習慣。從而讓作文素材積累變成常態化。老舍在《多練基本功》一文是說:“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錄下來。……你如果沒有這種積累,就寫不豐富。經常生活,經常積累,養成觀察研究生活的習慣。習慣養成之后,雖不記,也能抓住要點了。”作文素材積累的多了,我們就應該建立自已的素材庫。里面的素材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出自別人的,也可以是自已親身經歷的;可以是歷代名人的,也可以是現實人物的;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詩詞歌賦;可以是只言片語,也可以是成篇美文。把這些材料進行整理歸類。這樣堅持積累、翻閱與梳理,作文的材料庫就會不斷地豐富起來。提筆為文自然可以建立起種種聯系的渠道,不用發愁無話可說了。
2.素材積累深加工
強化記憶和儲存,對于平時積累的好的詞、句、段要能誦記。對于能作寫作素材的要能了然于胸,隨時隨地為寫作做好準備。
(1)對一個材料建立思維的多向坐標。材料本身是多方面的,人們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以致使材料沒有發揮其功能,也限制了自已的寫作思路。比如以“牛拉車”為題寫片斷作文,多數同學只與俗語“老牛拉破車”聯系,其實老牛拉車的樣子可寫,也可寫年輕力壯的牛拉車、牛饑餓時拉車、牛吃飽時拉車的情景,還可以寫牛拉車走平路、上坡路時、走下坡路時的情景。大家若能這樣去思考,觸類旁通、一事多寫、一題多作,就能獲得不同的感受,打開無數條思維通道。
(2)提煉出材料的內涵。我們還應當把觸角深入到材料的內部,對材料進行多層面的認識,并靈活運用到各種不同文題的寫作中,活躍寫作思維,提高寫作水平。如用材料作文的意識來審視“鄧稼先”的材料。我們可以提煉出多方面的內涵:鄧稼先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后即回國,體現其報效祖國的愛國精神;一個為祖國造核彈隱姓埋名28載,則體現他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寫鄧稼先悲壯慘烈的工作環境又體現了他身先士卒、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與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鋒芒畢露相比,又體現他忠厚、樸實、坦誠的品質……
生活本身很美,只是我們平時沒有去發現它。大家的身旁都是寫作素材,俯首可拾。只要我們引導學生用眼仔細觀察,用耳凝神傾聽,用心慢慢感悟,勤于思考,善于積累。寫作的材料一定能日益豐富,寫作文時就能厚積薄發,從而改變寫作時“無話可說”局面。
參考文獻:
[1]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M].朝花夕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趙克明.盤活作文材料:作文備考的最佳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09(2):56-58.
[3]胡楗.對初中生寫作素材積累途徑的幾點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4(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