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生
〔摘 要〕羅中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油畫大師,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在眾多作品中,其風格特點主要是寫實主義與表現主義。羅中立先生的作品《父親》享譽全球,還榮獲了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金獎。作品通過寫實的描繪,對人物的五官及神態進行了非常詳細生動的刻畫。《父親》描繪的是一位農民形象,這位大伯的臉上布滿了一道道深刻的皺紋,皮膚非常的黝黑,眼神非常的慈祥善良。這是那個時代中國典型的農民形象,真實的繪制讓畫面產生非常震撼的視覺感,感動人的是畫面的寫實風格以及樸素勤勞的父親形象。羅先生后期作品則開始向表現主義跨越,這也是時代的要求。先生后期的作品人物發生了變形,更多地是一種符號的表達,以詮釋畫面的主題。先生的畫作,無論是寫實主義還是表現主義,都為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貢獻。
〔關鍵詞〕洞庭湖 生態 野生動物 可持續發展 濕地
作為羅中立先生的學生,我時常非常驕傲,因為我的老師是一位真正“純粹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以及“高尚的人”。他真誠、淳樸、寬容和仁愛讓我終生難忘。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能成為我們的學習典范。羅教授性格不溫不火、不急不躁、教學嚴謹、管教嚴格。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羅教授在我們的心目中,地位決不低于父親!羅教授對同事關心,對學生關愛,對勞動人民心存感激和尊重,他總是謙卑、和氣,總是傾盡全力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俗話說“畫如其人”,羅教授通過自己的畫作感染著身邊每一個人,他的畫作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影響深遠。
羅教授生于1948年,因受其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喜歡畫畫,1963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附中。1966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作為知青的這段時間里,周圍的人和生活環境帶給了羅中立教授前所未有的體驗。所謂實踐出真知,在農村的鍛煉中,農民的樸實善良帶給了羅中立教授內心深深的震撼。由于對生活的感悟和對廣大勞動人民的了解,羅中立先生的繪畫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反映生活。羅中立于1977年順利考入四川美院油畫系后,在不斷的努力和奮斗中,他的畫技不斷成長,趨于精湛。縱觀羅教授的早期畫作,例如《忠魂》、《彭德懷》、《大巴山人》等等,從這些作品我們能看出羅中立先生繪畫水平的不斷成長與進步。由于前期的努力和積淀,羅中立先生的畫作《父親》成為一幅享譽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巨作,這部作品在全國第二屆青年美展中榮獲金獎,羅中立先生也因此一夜成名。對此各界對羅中立先生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繼優秀作品《父親》之后,羅中立先生還創作出大量優秀的作品,例如:《春蠶》等。1981年畢業于四川美院并舉辦了個人畢業畫展。1982年留任四川美院擔任油畫系教師。1983年被學校派到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學院學習。1985年羅中立在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劍橋、瓦列芬尼畫廊舉辦了個人作品展。1986年羅中立碩士畢業回國,當時的中國大地正處在“85新潮”的席卷之下,大批青年藝術家們對我國傳統藝術形式和藝術題材嗤之以鼻、不斷求新求變。然羅中立冷靜對待,不隨波逐流,十年的蟄伏讓羅中立先生的畫技不斷提升,其繪畫風格也逐漸形成。我認為羅中立先生的繪畫風格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寫實主義風格,另一種是表現主義風格。
羅中立先生的繪畫作品很多,總結繪畫風格及特點如下:
一、羅教授的繪畫作品中洋溢著寫實主義的色彩
在羅中立先生眾多的繪畫作品中,寫實性是其突出的風格特點。寫實主義風格的典型代表作品作當屬享譽國內外的《父親》。《父親》之所以能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首先,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作品的畫面充滿著一種非常強烈的寫實色彩,表現了一位貧苦勤勞的老農形象,老農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以及具有滄桑感的道痕深深的手……這位農夫不僅僅是描繪羅中立先生的父親,更多地是表達全中國人民的父親形象。在那個年代,中國大多數老百姓還生活在農村,很多人的父親都是在烈日下耕作以維持后代生計的農民,他們樸素艱苦,任勞任怨,長期的勞動以及烈日的照曬讓他們顯得非常的蒼老但又不失和藹。《父親》的問世正和這種肯定人性、明確普通人價值的背景相呼應。其次,羅中立先生的作品《父親》采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將農民的質樸、善良,勞動者的辛苦飽經風霜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黝黑的皮膚、交織的皺紋、干裂的雙唇、滴汗的額頭、布巾纏頭、纏著布條的手指、長滿厚重老繭的雙手和破舊的碗等等細節都深刻得表現出當代農民的真實形象以及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這張《父親》可謂是八億農民的縮影。畫面表現得非常具象,人物的立體感、質感以及神態就如同一個真實的人物站立在你面前,視覺沖擊力非常強烈。最后,《父親》在繪畫手法上采取大構圖細繪畫的方式,《父親》一圖雖然采取畫領袖頭像的大尺寸,但是羅中立先生并沒有因為尺寸大而忽視細節的描繪,相反他將人物皮膚上的皺紋、臉上的高光、手上沒有修剪的指甲以及那個破舊的瓷碗非常真實地繪制了出來。
然而隨著《父親》的一夜成名,作品也面臨著很多質疑。新中國成立后,勞動者翻身農奴把歌唱成為國家的主人,多數描寫勞動者的作品都描繪著喜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等情形,《父親》這種忍辱負重、辛苦迷茫的負面形象受到了不少人的質疑。有人提出,這種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國的農民嗎?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真實地反應了人們的情感,脫離了假大空的慣性思維,是創新是提升。這種充滿生活烙印的人物的血肉形象,更能夠體現出農民階層的不容易。農民伯伯在農田里長期風吹雨淋,為了能有收成,每天起早貪黑,身上臟了也顧不著清洗,肚子餓了也沒法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因為那個年代雖然已經解放,但整個中國生產力低下,人民尤其是農民生活水平很低,但是勞動強度又非常大。生活的不容易都烙印在他們的臉上。羅中立先生他不跟隨他人腳步,沒有用非常陽光帥氣的勞動人民的形象去歌頌新中國,而是堅持將畫中人的生活形象真實地刻畫在作品中,這就是羅中立繪畫風格中的寫實主義風格。
二、羅中立先生作品中所體現的表現主義風格
羅中立先生于1983年開始接觸到西方文化,他受到了西方現代文化的沖擊影響,他知道要將中國油畫不斷發展,就必須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同時提升作品中的人性高度,也就是說作品中應從人性的角度去反映主題內容。羅中立先生自1983年到1988期間又創作出多幅優秀作品,然而其繪畫風格由寫實主義逐漸轉為表現主義。從1988年的《鄉村的小路上》可清晰地看出人物的造型開始趨于符號化,這顯示著羅中立的繪畫風格慢慢地向表現主義過渡。他的新繪畫風格也是由寫實主義風格演變而來,然而卻和寫實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表現主義強調的是人物的寫意性,畫面未經精雕細琢、一絲不茍的刻畫,采取粗獷、凝重和混合的繪畫特點,初露表現主義畫風端倪的是《故鄉組畫》,這幅作品與《父親》的嚴肅、沉重有著強烈的感官差別,《故鄉組畫》采取表現主義的繪畫風格,將人物的描繪相應變形,氣氛也略顯放松,表現出了農民生活愉悅和人性中的積極樂觀的心情。
表現主義講究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情感,而非完全照抄對象物,因此往往會表現為對現實物象的提煉與抽象化。起初羅中立的畫作通過寫實的手法表現出對農民生活現狀的同情,而后羅中立深入到農民中生活數十年,設身處地了解農民的生活、工作、喜怒、哀樂,不再用第三人的姿態去觀察農民,而是融入到農民中透視農民的生活細節,后借鑒國外優秀的表現主義畫風創新自己的繪畫風格,并上升為思考原始人性和生命意義等。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1]陳子勁.中國油畫家:羅中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沒],2005
[2]羅中立.中國當代名家羅中立.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M],2007
[3]李曉慧.民族藝術的精魂:解析羅中立油畫作品.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J],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