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琳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詬病。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之應試考試的壓力,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較差,大學英語教學亟待創新。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筆者就如何創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思考并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創新
引言
2007版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一直以來,各大高校都在不斷推行課改與教學創新,課堂教學是大學外語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善于進行教學反思。譬如:現行的教學范式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堂活動,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能力;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應如何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如何進行文化滲透;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師生之間的交流應以何種形式開展,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等。筆者認為,凡是有利于優化英語教學效果,有利于培養英語應用型人才的理念和方法都可運用于教學實踐中。
一、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 應試教育在高校中仍占主要地位,四、六級全國統考成了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有些高校甚至將其與學位證掛鉤,很多用人單位也把考試成績作為招聘的重要門檻。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無形中都受到了考試指揮棒的影響,重視技巧訓練,忽視實際應用能力,教學沒有收到應有的效果。2. 大學英語教學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與中小學英語教學重復或脫節,且教材內容過多不符合實際教學需要,容易導致學生的厭學情緒。3. 隨著高校的擴招,班級人數增多,很多高校的教學設備無法滿足英語教學需求,教師難以開展全班性的操練活動。4.教學模式單一,仍側重于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缺乏創新,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5. 有些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僅使用綜合教程,傾向于精讀教學,而未開設視聽說課和口語訓練課,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應用能力。最后,師資隊伍數量不夠、質量不高。教與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這些教學因素的制約下,學生的學也出現了問題,多數學生對英語學習感到焦慮。有些學生基礎較差,對英語毫無興趣但迫于考試和學位的壓力不得不學,被動的學習態度影響其學習效果。有些學生對英語充滿興趣,但目前的課堂教學無法激發其熱情,學生并沒有真正體會到掌握一門外語的價值。“啞巴英語”成了當代大學英語教育的普遍現象,這與英語教學模式息息相關。
二、大學英語創新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傳統的英語課堂中,教師往往扮演“布道者”的角色,學生成了被動的“聽眾”,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首先要遵循主體性原則,擺正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其次,遵循實踐性原則。“語言在交際中才有生命。人們在使用語言過程中才真正學會使用語言”(1996:22)。語言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教師應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開口說英語,在實踐和探索中提高語言運用能力。此外,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基于民主開放的原則。教師應了解學生的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讓每位同學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應融入學生群體中,拉近師生距離,與學生成為朋友,創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雙向互動的動態、立體的教學環境”(金瑛昊,龍宇飛,2013:63),真正實現外語教學的創新。
三、大學英語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
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的進行論述,探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合作式學習的有效性問題
合作式學習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學活動。在大班教學的情況下,合作式學習能幫助教師實現角色的轉變,從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同時為學生營造輕松安全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效率。教師作為組織者,應注意小組活動的實效性問題,就小組人數、組成人員、小組任務、組員分工、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精心設計。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一般4-6個較為適宜,確保每個學生有一定的任務量,保證參與度。小組成員可讓學生根據宿舍或學號等就近原則自行組隊,這種方式有利于組員之間展開討論。但由于彼此比較熟悉,可能會出現“個別代勞”或者“分期包辦”的情況,即原本應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的任務變成某些組員的個人任務,達不到小組活動的效果。老師可根據對學生個體差異的了解進行調配,例如以開朗活躍、成績較好的學生帶動內斂沉悶、成績較差的學生,讓合作學習變成互助學習。同時還要考慮性別比例的問題,有些專業男女同學比例失調嚴重,教師可以適當進行調配。每組小組推選出一名得力的組長,負責監督本組學習活動,分配任務,記錄每個組員的任務完成情況并及時向老師反饋。傳統的分組活動中,組員相對固定,久而久之學生可能會產生倦怠。教師可根據活動內容進行隨機分組,或定期輪換組員,促進學生間的交流。教師對于小組任務的完成要給出及時合理的評價,在此之前可以先進行組內互評、小組交叉評價,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評。
(二)課堂互動環節的設計
課堂互動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前者主要以個別提問、教學指導與評價等為主,后者主要包括小組討論、課堂游戲等。有效的課堂應該是兩種互動模式的有機結合。“語言的交際性決定了語言的交際性注定了英語課堂必須是參與型的課堂”(劉均揚,阮芳,2007:117)。但在大學英語課堂互動中,學生普遍表現出焦慮狀態,這種焦慮主要來自于教師的提問和負評價以及學生本身自信的缺失等。語言學者 Gower,Roger 和 Walters,Steve指出,“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用所學語言交流的重要場地之一,而這一點常常被忽略”(1983:154)。教師應精心設計課堂互動環節,將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獲得知識。
1. 根據單元主題設置課堂活動。例如,《12世紀大學英語》第一單元的主題是“Do it Yourself”,這個主題很貼近實際生活,在導入部分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手工制作一件物品拿到課堂上展示,并用英語進行介紹。結果發現學生的表現超出了預期的目標,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不僅通過實踐體會了DIY的樂趣,也提高了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再如,第四單元的主題是“Inventions”,筆者讓學生提前準備,在課上介紹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接著進行個別提問:列舉你認為最重要的發明并說明原因;課后作業是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設計一個新發明或提供一個創意。通過開展以上教學實踐,筆者發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大大地提高了。2. 轉變課文講解方式。課文解析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難點,由于課文篇幅較長,生詞較多,學生容易感到枯燥易分散注意力。為此筆者建議可通過以下方式來改善教學效果:將課文的部分內容交給各組學生進行講解,包括里面出現的重點詞匯、語法以及文化背景知識,臺上講解的學生可隨機提問在座的同學,最后再由教師進行補充;根據不同文章的內容和風格采取不同的講解策略,如選擇表演性較強的課文片段,讓學生分組進行表演,各組派一個代表進行評分;將課文的各個段落分配給學生朗讀,模仿音頻并錄音,在課堂上播放進行互評,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糾正發音,加強課后自主練習,提高口語表達能力。3. 其他教學環節的游戲設計:如詞匯教學部分可開展單詞聯想、詞語接龍、分類詞匯競猜、比劃猜詞等游戲;練習講解部分讓學生自主完成練習并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再由老師做出點評和糾正,將練習完成分計入平時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賴于教師的引導和活動的設計。課堂活動設計的創新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活動形式要靈活多樣,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具有廣泛的參與度;活動開展前教師應將活動要求和目的告知學生,復雜的活動需要進行示范和講解,讓學生清楚學習任務并有意識地進行準備;合理分配互動游戲的時間;對于學生的表現應更多地給予鼓勵和正面評價,讓學生在體驗成功后逐步培養自信心,過多的負面評價易使其產生自卑心理,減少課堂的互動,不利于語言習得。
(三)教學過程中的文化滲透
大學英語不僅是語言課程,也是拓寬知識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學課。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了解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包括歷史、地理、風俗、宗教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學中的文化滲透主要有以下途徑:
1. 話題討論。例如,《12世紀大學英語》第三單元的主題是“Marriage(婚姻)”,在導入部分,教師可讓學生討論中西婚姻文化的差異,包括婚禮習俗、愛的表達、婚姻中夫妻的地位等方面,培養跨文化意識。2. 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詞匯本身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通過充分備課,在詞匯講解部分補充相關的文化知識,得到了良好的反饋。例如,講到Prejudice時讓學生聯想小說名,學生很快能說出《傲慢與偏見》,此時可順水推舟點出小說原名“Pride and Prejudice”,向學生介紹小說的大致內容,甚至可以聯想到其作者簡·奧斯汀的其他作品如《理智和感傷》和《愛瑪》等。再如,講到“medieval”這個詞時向學生解析中世紀這個歷史時期的時間跨度: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是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3. 影視賞析和課外閱讀中的文化滲透。播放英美原版的電影,讓學生真切感受異域的風俗和語言行為,體會英漢文化的差異。此外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各種英語學習網站,推薦英語美文和其他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在課堂之余進行充分利用網絡和圖書資源加強自主學習。
(四)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
傳統的學習考核方式注重考察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而不是學習能力的大小,這種考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期末考試的一張試卷無法全面體現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語言運用能力。由于語言表達的障礙,外語的學習需要較為靈活包容的評價標準,鼓勵學生多開口,大膽發表見解,保持學習的熱情。學習評價方式應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注重學生的發展性和學習的過程性。首先,評價內容設置應靈活多樣,從多層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目前,國內很多高校大學英語課程的平時成績比例已占到50%,與期末卷面成績齊平,包括出勤率、作業、課堂表現、小組任務、口語測試等內容。其次,課堂上教師應認真記錄學生的表現,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適當加分;第一堂課教師應告知學生評價的要素,讓學生清楚了解自己的最終成績的構成,端正學習態度,有目標的去提升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再者,加大口語考核的力度,通過新聞播報、名言分享、對話表演、作文背誦、英語演講、演唱英文歌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此外,將平時成績的考核分成幾個階段,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避免出現考前才臨時抱佛腳,為應付考試而學習的現象。但這方面的創新還面臨著巨大的考驗,怎么樣處理好四、六級考試等的應試機制與英語運用能力培養的關系,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使教學評價走向人性化、合理化,還有待進一步討論。
(五)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采用有力地促進了外語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多媒體和網絡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探索學習的平臺。多媒體教學要求教師熟悉電腦軟件的操作,精心制作教學課件,將數字技術與多模態課堂教學相結合,通過圖文音像等方式使教學的呈現更加豐富、形象生動,充分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激發其學習熱情,提高獲取信息的效率。課件的制作比較費時,相比傳統的黑板教學,備課量會大大增加,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補充收集大量圖文素材、篩選組合并運用于課件中,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為此,筆者建議通過以下方式改善多媒體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進行集體備課,共同制作課件,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效率,留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具體教學活動的開展。其次,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也參與到多媒體教學活動中,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探索和實踐,將成果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此外,教師還可將授課內容或活動任務說明制作成微課共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后也可以觀看教學視頻,避免知識的遺漏,利于復習和鞏固所學知識。
結語
創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必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教學技能,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課堂活動,注重語言的體驗性、實用性,引導學生把英語作為人生體驗去學去使用,而不是純粹的知識的教與學。鼓勵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利用媒體網絡平臺開展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為社會輸送具備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Gower, Roger and Walters,Steve.Teaching Practice Hand
book[Z]. Heinemann International, A Division of Heine
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83:154.
[2]金瑛昊,龍宇飛,大學英語聽說多維立體化教學新模式[J]. 林區教學,2013(7):63.
[3]劉均揚,阮芳,大學英語課堂如何創新[J]. 今日科苑,2007(10):117.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