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佳琪 吳雨霖 薛志偉
【摘要】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多次提到以個人作為出發點的問題,并對這種個人做出了限制,指出“現實的個人”才是研究社會歷史的前提。本文主要以“現實的個人”以及當前社會現實為出發點揭示人與自然、社會、自身以及人與歷史的關系及其發展現狀,由此提出相關見解和解決措施。
【關鍵詞】馬克思 現實的人 發展現狀 意義
當前社會形勢下,無論是我國還是整個世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科學技術飛速進步,人類自身的主體意識不斷加強,而與同時,人類對自然的開發數量和程度不斷加大,對資源的索取越來越盲目化,毫無節制,形成了犧牲自然界的平衡而獲取經濟發展的“畸形”發展趨勢,人與自然的關系現狀問題更加嚴重,而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社會關系也面臨巨大的威脅。由此便有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希望借此來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朝向正確的歷史發展方向。如何反思這樣的一些人對于自身在自然、社會和歷史發展等方面的“定位”問題呢?馬克思曾提出的“現實的個人”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一、“現實的人”的產生背景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誕生以前,在歷史觀問題上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止過。黑格爾把“絕對精神”作為自己的哲學前提,這說明他的歷史觀是從意識出發,從他的絕對精神出發,而現實的個人則被踩在腳下。這樣的個人能做的就只是毫不保留地接受現存的一切,人成了可有可無的附屬物。后來的費爾巴哈否定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對現實的個人做出了重新規定。
1845—1846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馬克思與恩格斯一起寫作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的形成。馬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提出了唯物史觀的前提:“它從現實的人出發,而且一刻也離不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在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
二、個人的基本關系
所謂“現實的人”是指處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生活著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 馬克思指出:“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以現實的個人作為出發點,主要討論了以下幾種基本關系:
(一)個人與自然的關系
1、理論觀點: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并且人是自然界的改造者和守護者。由此可見,人與自然關系應保持和諧,共同發展。
2、發展現狀:從自然資源的占有情況來看,礦產資源占有量巨大,能源消耗快;從生態環境方面看,過度的資源不合理開采和破壞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衡;從生物多樣性方面看,多達30%的全球物種在未來50年面臨滅絕威脅;而土地退化和其他環境惡化狀況日益嚴重,由此引發的沙塵暴等災難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和破壞總是難以遏制。從以上幾個方面可以明顯看出,人與自然關系面臨嚴重危機。
3、看法和建議:從馬克思所說的“現實的人”角度來看,人作為一個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其生產和生活的基礎就在于物質資料生產實踐,而這便離不開對自然的依賴。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當前普及和貫徹落實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論顯得尤為關鍵,要努力實現其實際價值和意義,把人自身置于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位置上。
(二)人與社會的關系
1、理論觀點:現實的個人是一種社會存在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人的理論的時候,就指出他在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的總和。費爾巴哈從沒有看到真正存在著的、活動的人,沒有看到人的社會關系而僅停留在抽象的“人”上。由此可見,人與人間組成的社會關系也應當保持和諧。
2、發展現狀:
(1)由于世界人口劇增,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快速增加。為了維護自身生存和發展利益,引發了許多世界領土爭端和資源掠奪的戰爭;
(2)由于市場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市場經濟的弱點也逐步反映到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中,個人主義和民族主義日益膨脹。
此類大大小小的事件頻繁發生,嚴重阻礙了人與人間所處的社會的和諧穩定。
3、看法和建議:
要讓每個人都認識到“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這樣一個人與社會相互依存的關系,強調人與人間的和諧。同時,要在不造成對方權益受到侵犯的情況下協調利益,緩解矛盾。并加強引導,避免唯利是圖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的極度擴張。
(三)個人與自身的關系
馬克思明確指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揭示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回聲的發展。”馬克思不僅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指出個人是自己思想的生產者,他還看到意識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認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如今人類所面臨的困境使得我們不得不改變自身觀念,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穩定,端正個人主義等思想,使人類自身意識與社會現實相適應。
三、“現實的人”的意義
馬克思的思想深刻,其內涵豐富,始終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歷史發展的指導思想。它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對象,對于我們的人生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通過自己深入的思考,提醒著現代人要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去考慮問題,實踐真正的人生價值,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一致,讓歷史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趙甲明,李云霞.“現實的個人”作為唯物史觀范疇的意義[J].學術探索,2003(1)
[3]陳愛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解讀[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9)
作者簡介:虞佳琪,女,1994.09,浙江紹興人,本科在讀,漢族,浙江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