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乾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每種行業都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淡水養殖業也不例外。淡水養殖業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優質高效的動物蛋白,并且不與糧田掙地,并且產量比較高,能夠確保農民群眾正常收益,對于整個農業來說,是很好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在目前我國,淡水養殖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關于該行業的科技轉化成果也比較低,這都是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淡水養殖;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S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431056
目前,淡水養殖還是內陸水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利用水庫池塘江河湖泊及內陸水域對水產經濟動物的養殖。水產養殖一般面積比較小,并且分布比較廣泛,可以養殖投資小產量穩定收益高的經濟動物,淡水養殖方式不同,可以分為精養、半精養、粗養,并且分布于江河湖泊。不過網箱養殖是在近30年來才出現的新一代現代化養魚技術。
1 淡水養殖發展面臨的問題
淡水養殖在經過多年的發展后,也暴露了很多養殖方面的問題,很難適應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的現在漁業發展,不能滿足于現在的需求。
1.1 對于現在的淡水養殖來說,很多地方的池塘開挖的比較早,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
雖說淡水養殖的主要生產設施就是池塘,但是這些池塘缺乏科學的規劃,沒有進行統一的布局,對淡水養殖的標準建設比較低,沒有過硬的基礎設施。使得池塘水深過淺不連片,沒有建設塘基作為保護設施,很容易造成池塘滲漏,并且很多池塘寬度不足,沒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沒有標準的路網電網,因為這些問題,池塘的發展出現了停滯,不能很好的發展,制約了淡水養殖的產業化、標準化、規范化的發展。
1.2 通過家庭聯產承包制,使淡水養殖以分散形式的家庭進行經營
對于水產養殖來說,不能與水產品產銷的環節銜接,每個養殖者都是一個獨立的經營個體,缺乏理性的思考,在選擇養植品種的時候,總是喜歡一哄而上,沒有進行對未來發展的規劃,盲目跟從,從而使我國淡水行業至今沒有發展成熟。產業整體的素質程度不高,這對于產業化標準化的實施非常難。
1.3 由于近年來隨著養殖也相繼制定了無公害食品標準,設立了養殖技術的規范
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問題,難以滿足現在的淡水養殖業的發展要求。雖然提出了標準化規范化的制度,但大部分養殖者并沒有認識的產品質量的標準,規范的制度也并沒有得到普及。由于,淡水養殖戶分散經營,實行系統的,有組織的規劃難度比較大,不能得到很好的監管。很多生產者這標準意識比較淡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比較低,不能很好地引進新技術,在同行業的市場競爭中,缺乏產品質量的優勢,從而影響經濟市場的競爭,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2 推進淡水養殖的發展
如果想進入現代化的淡水養殖,就必須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充分利用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提高科技水平,促進產業化標準化的淡水養殖,能夠讓淡水養殖記錄可持續發展狀態。
2.1 由于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很多池塘的生產性能比較差
如果想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就必須加大財政投入,建設一定規模的池塘,通過標準化系統化的養殖規范,使池塘擁有完善的標準設施,包括水深到達最佳養殖性能,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通過財政的投入,有利于養殖專業戶的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從而可以更好地引進先進的技術成果。
2.2 在目前發展過程,淡水產業化程度比較低,非常影響新技術的推廣
對于經濟管理方面來說,政府監管的難度比較大,經濟成本比較高,這直接影響到水產養殖的實施,對于目前來說,池塘的承包制對現代淡水養殖的發展起到了限制作用。所以要進行2個轉變,家庭經營需要向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發生轉變,需要進行資本和技術的投資。讓許多農戶聯合起來,相互合作,組成多元化多層次的服務經濟體系。通過國家扶持培養養殖大戶,能夠承包更多的池塘,促使農民淡水養殖的發展。國家需要引進科技與人才,通過產業政策的引導,使養殖大戶,能夠起到帶頭作用,促進淡水養殖規模的發展,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結構。
2.3 使淡水養殖形成規模進行經營
對于水產養殖,應與水產品產銷的環節銜接,進行集體經營養殖,理性的選擇養植品種,進行對未來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從而推動淡水行業的發展和成熟。提高產業結構整體的協調發展,推動產業結構標準化的實施。發展淡水養殖業必須大力發展科技,世界的農業較快發展得益于農業技術的創新,通過創新農業科技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力,使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效率更加高效,對于水產品來說,水產養殖的健康、病害和水產的質量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對于近幾年,水產品的培育,病害防治,和質量安全方面也取得了許多科研成果。農業發展應該順應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推進農業的自主創新,通過對農業技術的不斷研究,培育出大規模的抗病、抗逆的新品種,從而有效地改良水產養殖。
3 科學調整結構,提高養殖效益
隨著經濟的發展,制定淡水養殖業結構調整規劃應當符合市場的需求,形成本區域內的特色。不僅要有常規的品種養殖,還要將品種改良更新,推出質量好的、有較強適應能力的養殖品種,要做好區域規劃,培育出占優勢的產業,從而形成淡水養殖的特色。
3.1 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循環發展
可以效仿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基塘生產。基塘是指包圍在水塘周邊的小地塊。這種生產包括桑樹基魚塘、甘蔗基魚塘、水果基魚塘等類型。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許多地勢低洼地,人類加以改造之后便可利用。既可在暴雨洪水時,“基”上種植桑樹,桑樹可以養蠶,蠶沙投入池塘又可成為魚的餌料,魚類及微生物分解后的塘泥又成為“基”面上作物的肥料,兩者互為利用構成基、塘互養的水陸物質循環體系,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這是我國農業生產上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這樣不僅推動了水產養殖的發展,還推動了農業發展。
3.2 因地制宜,推動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采取最佳的養殖方式,并且可以改善單一傳統養殖方式,比如:魚和鱉混合起來進行養殖,還可以將當地的荒地充分利用起來,種植花草樹木和養魚結合起來做休閑漁業等等,除此之外,沼液可以作為飼料去喂養家畜和家禽。同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利用水面“三網”(網箱、網圍、網欄)養殖來提高產量。
3.3 實行科教興漁的戰略,投入對人才的培養
從而形成專業化的生產,充分引進先進的現代技術,使現代技術應用到傳統的養殖業中去。對于科技方面要加大投入,大力推廣科學研究,從而使淡水養殖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更新工程不斷完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品質得到改善,生產力得到挖掘。尤其是轉基因研究要進一步加強,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需要增強淡水養殖的整體競爭能力。另外,為了改善養殖的環境,減少病害發生,推廣健康養殖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無公害水產品的養殖是我們所倡導的,這種養殖方式將有害物質的含量控制在標準的范圍之內,通過了部門的審批和有關機構的認定。
4 結語
由此得知,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市場競爭力,在進行淡水養殖的時候,需要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生產方式和生產品種。產業結構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了能夠提高淡水養殖業的生產效率,就必須引進新的技術,優化產品質量。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負責好監管工作,加大財政投入,對于發展經濟前景良好的淡水養殖產品要給予評估,并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聶洪偉,孫一蕾.優化產業結構調整 推動淡水養殖發展[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0(8):164-165.
[2]李愛順,劉曉萍.淡水養殖產業化現存問題及對策[J].科學養魚,2001(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