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芳
摘要: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興起和發展,虛擬現實技術和新聞業結合形成一種新的新聞表現形式——沉浸式新聞。本文在現有案例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新聞在應用上的創新。
關鍵詞:虛擬現實 沉浸式新聞 應用
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和設備的普及,游戲、教育、醫療、地理等領域紛紛試水該技術,新聞業也利用虛擬現實設備探索新的新聞表現方式,沉浸式新聞也應運而生了。受眾可以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脫離現實環境,進入新聞事件的“現場”,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感受新聞,這種體驗形式是傳統新聞產品所不能達到的,這就是沉浸式新聞最大的特點。
沉浸式新聞的類型
筆者根據目前出現的沉浸式新聞案例,將其應用方向分為了全景新聞紀錄片、全景新聞現場報道、虛擬現實場景新聞、虛擬現實新聞游戲四個類型,筆者將按照這四種類型對目前的沉浸式新聞進行梳理。
一、全景新聞紀錄片成為目前沉浸式新聞的主要形式。由于新聞行業對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處于探索階段,制作者對視頻的拍攝、后期制作并不熟練,新聞選題因技術限制面臨著較大挑戰。若要將虛擬現實技術適當地與新聞報道相結合,不僅要在技術上完成一系列工作,還需對整體報道方式進行單獨設計等,故此類新聞報道的制作時間相對更長,無法滿足時效性強的新聞選題的操作要求。因此,在選題上許多媒體選擇了時效性較弱的紀錄片或者解釋性報道。
《得梅因紀事報》在制作《豐收的變化》時,為了拍攝3D視頻素材,一個非常小的攝制組(包括一名記者和兩名實習生)跟著達曼一家連續拍攝了3個月之久。《紐約時報》目前推出的作品也都是紀錄片的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流離失所》,該片講述了三個因戰爭被迫離開家園的孩子的故事。ABC目前推出的兩則報道也都使用了紀錄片的形式,用虛擬現實技術讓人們近距離感受敘利亞和朝鮮的情況。財新傳媒制作的國內首部虛擬現實紀錄片《山村里幼兒園》同樣采用了紀錄片的形式。財新團隊認為,無論是從當前的技術環境、視聽語言還有剪輯節奏來看,VR與紀錄片是較好的結合,所以他們才選擇從紀錄片切入VR領域。這種以紀錄片為主的形勢主要是受技術因素和制作周期的限制,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制作成本的降低,沉浸式新聞的主要報道形式將會突破新聞紀錄片,時效性將增強。
二、Vice領跑全景新聞現場報道。2014年12月,人們為了抗議埃里克·加納(Eric Garner)和邁克·布朗(Mike Brown)被警察槍殺以及兩個案例中大陪審團的審判決定,在紐約進行了大規模游行。Vice News用虛擬現實技術對紐約百萬人大游行進行了現場報道。在8分鐘的全景視頻中,觀眾首先看到的是白天在大街上游行的游行人群,并聽到他們高呼口號;隨后,場景切換到一個街頭演講的現場,幾個黑人示威者首先大喊口號,隨后激動地進行演講,圍觀的市民紛紛拿起手機拍照;隨后場景切換到晚上的示威街頭,記者愛麗絲·斯派瑞(Alice Speri)邊走邊介紹游行情況,攝影師隨記者向前走動,接著記者采訪了一名女性示威者;最后報道在游行人群不斷前進并呼喊口號的聲音中結束。
這部作品是目前為止流傳最廣的全景新聞現場報道。根據筆者的觀察,截至目前,其他新聞機構還未推出針對某個新聞事件的類似報道。這種報道的構思方式和傳統的現場報道是相通的,但二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沉浸體驗。全景視頻和VR頭盔讓觀眾仿佛親臨游行現場,觀眾切實感受到游行的氣氛和周圍人的表情和動作,對這個事件有更深刻的感受。筆者認為全景新聞現場報道應該成為沉浸式新聞的主要形式之一。相對于使用計算機模擬新聞現場,全景視頻的技術難度和制作周期較短,雖然相較于虛擬現實場景互動性較弱,但沉浸感依然很強。和全景新聞紀錄片相比,全景新聞現場報道對時效性的要求較高,在未來技術成熟后,這類報道將更普遍。
三、虛擬現實場景新聞高度還原新聞現場。根據沉浸式新聞提出者Nonny de la Pena 的定義和闡釋,虛擬現實場景新聞才是真正的沉浸式新聞。利用計算機還原新聞發生時的場景,觀眾佩戴VR設備后在現實世界中的移動和在虛擬場景中匹配,通過在虛擬世界中移動獲得更多新聞信息,實現人機的深度交互。Nonny de la Pena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了《饑餓洛杉磯》(Hunger in Los Angeles),并且參與制作了南加州大學互動媒體實驗室的《敘利亞計劃》(Project Syria)。另外谷歌AP基金和TFI新媒體基金制作的《使用武力》(Use of Force)和還原黑人青年馬丁被殺事件《一個漆黑的夜晚》(One Dark Night)以及講述女性被殺故事的《凱亞》(Kiya)都是虛擬現實場景新聞。
在《饑餓洛杉磯》中,參與者帶上設備后,置身于8月的洛杉磯街頭,一些城市貧民在熾熱的陽光下等待救急食品的發放,一個中年男人突然倒地不停抽搐。通過頭盔,參與者可以移動位置,近距離看到倒地的人臉上的表情,也能看到周圍人的表情。這時有人趁機插隊,和工作人員發生爭執,參與者可以自由移動,來到工作人員身邊。工作人員大喊:“人太多了!人太多了!”最后,畫外音告訴參與者饑餓一直困擾著美國,尤其是孩子,美國的食物救濟處永遠人滿為患。《敘利亞計劃》以同樣的方式讓參與者置身敘利亞街頭體驗街頭爆炸的場景。
四、虛擬現實新聞游戲實現深度沉浸與互動。除了新聞報道,將虛擬現實和新聞游戲相結合也是沉浸式新聞目前發展的一個創新策略。目前此類的新聞游戲影響力最廣,內容最豐富的就是甘內特集團下的《得梅因紀事報》推出的《豐收的變化》。
在這個報道中,編輯團隊運用了豐富的形式展現整個故事。該報道融入了幾乎目前網絡多媒體融合報道的各種元素:文字、圖片、音視頻、靜態數據信息圖表、具有交互功能的地圖圖表等。所有這些呈現手段匯聚在一起,全方位還原了艾奧瓦州傳統農場在歷史時間和自然空間的多維度的變遷。構成該項目主體的12個報道視頻是以全景視頻的形式呈現的,除了故事主體,該項目還設置了體驗板塊,也就是虛擬現實新聞游戲。該板塊設置了“通關”任務一一找到12張隱藏在農場各個角落的圖片,獲得可供下載的小“驚喜(bonus)”,而每張圖片都會讓參與者獲得關于農場的信息。游戲任務的設置使得讀者成為探索主體,并確保后者在“尋寶”的過程中不會漏掉重要信息。體驗者使用Oculus公司的VR頭盔可以獲得最佳體驗,同時網站也提供2D版本的體驗入口,讓沒有設備的受眾也可以完成體驗。在該體驗中,參與者可以遠望飼養牲口的草場,從各個角度看到收割機的使用情況,穿過和視角等高的玉米田,甚至可以看到草垛旁的蠅蟲和空中的飛鳥,達到了深度的沉浸。同時游戲環節的設置讓參與者不止是從不同角度觀察該虛擬環境,還可以通過行為和游戲本身實現深度的互動。這樣的沉浸式新聞實現了深度沉浸和互動,當然是受眾和新聞機構向達到的效果,但目前此類樣式的沉浸式新聞制作周期長、制作成本高,不能大規模普及。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制作流程的成熟,此類新聞游戲將深受受眾歡迎。
沉浸式新聞在敘事中的特點
沉浸式新聞在敘事上不同于傳統的新聞樣式。筆者認為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新聞在敘事上的特點有兩個方面:
一、轉變新聞內容的呈現方式,使讀者“身臨其境”。雖然報紙或者互聯網上的新聞報道通過文字、圖片或者視頻的描述與展示,受眾也能在大腦中勾勒出事件的整體狀況,但是這種勾勒多是第三人稱視角的解碼過程。由于新聞報道強調客觀性、真實性,因此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常采用第三人稱視角,以保持自己的客觀性。而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式新聞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受眾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體驗新聞,這種沉浸感是傳統新聞樣式所不能達到的。
在全景視頻中,不論是紀錄片還是現場報道,沉浸式新聞讓受眾變成新聞的采集者,參與者的視角就是攝像者的視角,受眾不再是根據記者的描述對新聞形成印象,而是直接根據新聞現場勾勒新聞事件的整體狀況。在虛擬現實場景中,參與者可以變成新聞故事中的人物感受新聞事件中的人物切身的感受。
二、全景敘事挑戰傳統新聞敘事模式。相較于傳統視頻已經有一套成熟的視聽語言和拍攝流程,全景視頻的拍攝還沒有一套系統的語言。在全景視頻拍攝中,為了避免制造運動感或者出現穿幫鏡頭,拍攝需要一個機位一鏡到底。相對于傳統的攝像要求豐富的機位和不同的景別,全景視頻的拍攝不能切換景別,呈現的都是全景。在全景視頻中如何吸引參與者能將注意力集中在主線故事上而不脫離故事內容,在虛擬現實場景中,參與者可以自由移動,如何設計不同場景,如何設置互動環節,不同角度的畫面如何呈現,如何設置配套聲音,如何在虛擬場景中增加信息量都是目前沉浸式新聞面對全新的敘事模式需要探索的。
盡管沉浸式新聞帶來的是新的形式,但在內容上,當前大多數的沉浸式新聞信息含量少。隨著技術的發展,沉浸式體驗的新鮮度的下降,優質和豐富的內容乃是沉浸式新聞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欄目責編:吉 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