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君
摘 要:一般情況下,我們將圓器和方器統稱為光貨。若和紫砂塑器、筋紋器相比較,光貨沒有華麗的裝飾及優美的線條。它在光素的基礎上,運用點、線、面以及簡潔明快、遵循平衡變化、統一的原則勾勒出造型。
關鍵詞:造型;光貨;制作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039-01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物史上,紫砂茶壺對于文化的豐富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人們將紫砂茶壺美麗的外形稱作高超的藝術品。在明清兩代,宜興生產出來的紫砂茶壺,更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其所以成為名陶,可以說是它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使它如此受人歡迎。
在現代的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文形體三大類。這是歷代紫砂藝人,細心觀察和研究各種物象的形態,吸取了中國傳統工藝品的藝術特點而創作的。
宜興紫砂光素器造型是紫砂茗壺型體系中最為常見的表現形式,它與紫砂方壺并存于世,相互輝映,不斷變化、調整、發展,蘊育了紫砂漫漫的發展歷史,創作了“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茗壺世界。
光素器與花塑器、筋紋器相比較,沒有繁雜裝飾和華麗的外表,形象樸素,它合理地運用點、線、面,以簡單線條、勻稱、平衡、統一地勾勒出造型。
紫砂工藝陶造型多姿多彩,在整個陶瓷行業中是絕無僅有的,“圓中見規,方中見矩”。除得天獨厚的材質因素外,繼承并且發展傳統的成型技法是最重要的原因。圓器的打身筒和方器的鑲身筒手法,有別于瓷器制作的轉輪法,是一種巧妙運用材質的可塑性獨特的工藝技術。
從事紫砂這一行業的我們都知道,不知道紫砂泥性的人,是做不出好作品的。學做制壺的人,是從最簡單的光素器(圓壺)入手,一是為了練快,多打泥片、多打身筒、多搓嘴、把,最主要的是熟悉泥性,二是練眼功,練手法,使自己懂得輪廓、線條、轉折變化的功能。只有這樣掌握熟練的基本技法,才能踏上制壺的精工細作的臺階。
“掇球”壺,是陳壽珍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的珍品。壺體造型典型規范,圓穩、勻正、和諧。蓋、口、線粗細有致,壺體豐滿,線形流暢,點線面完美結合在一起。如果沒有扎實的基本技法和靈敏的藝術內涵,即使有最強的情感也做不出好作品來。
紫砂光素器壺體造型簡練,線、面的運用對壺體造型的優美非常重要,壺體主體、附件尺寸比例要和諧統一,曲線的過渡平衡,才能得到藝術的發揮和感情上的滿足,促使藝人與賞壺者一直延續相依,有藝術感的共識。
紫砂壺制作用抽象的語言、含蓄的美感,運用自然規律,表現作者的情感、氣質和個性,這就是制作光素器的目標。
一般情況下,在光素的基礎上,運用點、線、面以及簡潔明快、遵循平衡變化、統一的原則勾勒出造型。一般在三年學徒期間,都是以簡單的圓器與方器入門,從單純的實際操作中,不斷地反復制作,從制作中熟悉泥性和工具,打好扎實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制作出一把好的紫砂光貨。不過圓器和方器這類線條簡單的光貨,易學難精,俗話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如果想要做好一把光貨壺,我認為必須要做到以下四點:
首先要“圓”。紫砂器中的出來圓,并不是指幾何學上用圓規畫出來的圓,而是指意象上的“珠圓”,即有要視覺上圓順與柔美,又要圓得有變化,圓的有精神。一件做工精致的圓器在燈光的映照下,光影會隨著器身循序變化,協調自然,骨肉亭勻,絕無凹凸,讓您感覺到什么是圓潤柔美。把玩在手,在觸摸肌膚的感覺,端拿舒適,百看而不厭。
其次要“穩”。盡管紫砂圓器是以圓形為主體結構,但要在造型上力求安定穩固,避免協調。所謂的“穩”,包括視覺上的“安穩”,以及實用層面的“平穩”。前者是使人心安定,圓滿祥和的基礎要求,后者則是避免因設計不良產生的執用不順,甚至因而造成壺身破損,無回天之術。
其三要“勻”。一把砂壺由壺身、壺嘴、壺鈕等組成,這些附件與主體之間均勻搭配需要協調一致,不可各行其是。
例如:我們常見的《仿古壺》和《一粒珠壺》,往往采用以圓為主體進行變化夸張由小見大的設計原則,就是將壺鈕做成壺身的模樣,通過形狀的統一,體積的對比,來達到視覺上的舒適美感。
最后是要“正”。這是指在制作的工藝上必須達到規矩嚴謹、端正挺括。正圓務必端正,橢圓力求順暢,不可模棱兩可。一把光貨并非處處都圓得無棱角,而是根據造型的需要來變化,但要過渡得當,力求做到順暢。在口蓋、圓足、嘴把等處,同樣藏有許多的線面轉折與明暗過渡,這些地方都必須一絲不茍,絲毫馬虎不得。光貨的結構有著共同的特點:正視是輻射對稱,俯視是軸心對稱,使觀看者得到視覺上的平衡,通過反復地觀賞和使用,來發現感覺其中的內涵,進一步得到藝術的享受和感情上的升華。
總之,要想做好一把光貨壺,首先要做到以上四點。作品從設計到完成,不但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有要開闊的創作思路。一件作品也是作者的文化、道德藝術素養及技藝的真實反映。如果一件作品能使你覺得增一分太肥,減一分太瘦,則是當之無愧的上品。以上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前輩和同行指正。
參考文獻:
[1]史俊棠.宜興紫砂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
[2]姚遷.宜興紫砂陶藝[M].臺北:臺灣南天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