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禮恒
摘要:任何一門學科的課程內容及教學過程都蘊涵有豐富的德育功能,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道德問題。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已成為信息技術教師的共識。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德育滲透;策略
新課改以前,信息技術課堂以單純的講技能為主,課堂的教學圍繞著軟件的操作進行。這樣的教學,只有當講解到網頁瀏覽的相關操作時才會讓學生去自主地瀏覽網絡,其余的教學時間不需要網絡的支持。新課改以后,要求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主,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會長時間地瀏覽網絡,對于涉世未深的高中學生來說,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會出現難以預料的后果,所以在高中信息課程中滲透德育勢在必行。
一、分析好教材,挖掘隱性德育教材
信息技術課本中,從表面上看沒有多少顯性的德育內容,但只要我們認真閱讀教材,分析材料找出其內涵,就能發現德育無處不在。
二、結合網絡犯罪案例滲透法制教育
當今,計算機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但計算機使用規模及范圍的增長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法律與道德問題。所以,信息技術教學是培養學生信息道德的重要途徑。例如在學習互聯網應用的時候,可以號召學生一起來凈化信息環境,不傳播不文明的言論,自覺抵制腐朽思想、言論的誘惑;在介紹計算機病毒的知識時,通過實例讓學生明白,計算機病毒一旦爆發,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危害,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不論出于何種目的,設計、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會受到法律的嚴懲;有的青少年隨意刪除文件、更改系統設置,以至惡意攻擊政府網站、破壞金融機構數據、竊取考試信息以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習《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規,教育學生不制作、不傳播計算機病毒及惡意文件,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等。讓學生懂得軟件是計算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軟件難以創作卻極易被復制。為了發展和繁榮計算機軟件產業,必須加強對軟件著作權的保護。未經軟件著作人的同意,復制其軟件的行為是侵權行為,侵權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鼓勵學生自覺使用正版軟件。
三、巧設思辨話題,在思維碰撞中滲透德育
高中階段,正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個時間段中,對人對事的看法已經逐步在每位同學心目中萌芽。同時,這段時間人生觀、價值觀的可塑性很強,可以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學科中的內容引導同學們講出對人、對事,甚至對自己的想法、看法,并由老師跟學生一起辨別是非。所以根據信息技術學科內容巧設思辨性的話題,讓學生們都講出來并一起分析、探討、總結,從而達到德育跟信息技術教學的雙贏。
在同學們闡述完觀點之后,筆者設計了一個角色互換的環節。讓正反雙方改變自己的陣營,通過論述來維持原先的“反面”觀點。通過課堂評價,筆者發現,通過這樣的活動,同學們都深刻領悟了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真諦,同時在合作辯論中增強了集體意識,在辯論中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也邁進了堅實的一步,更有幾位同學通過結合當前計算機病毒、網絡謠言等時事進一步加強了民主法制的觀念。
四、加強網德教育
網絡具有很強的實效性、滲透性和吸引性。它能讓學生及時獲取大量信息,使學生自由地與外界進行思想交流。在網絡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向學生推薦一些健康、優秀、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論壇、聊天室、網站等,引導他們有效上網,避免在網上到處“逛”;也可以通過一些實例進行教育,如“上海兩名女中學生約見網友離家30多天,身心受到傷害”等,教育學生要慎交網友,不要隨意約見網友……在上課時,如發現有些學生同時打開過多的瀏覽窗口而造成網絡不暢時,要及時指出虛擬網絡世界也存在著資源浪費問題。要使學生懂得網絡社會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社會,也需要注意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分配,也強調規則和美德。
五、巧設主題活動,明確目標滲透德育
信息技術學科的工具性很強,這就給課程的設計者很大的知識運用空間。很多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教學內容都可以巧妙地設計出主題活動,學生們在一個個主題活動中自然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巧妙地滲透進德育。
考試是高中階段學生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看待考試、如何應對考試,一直是高中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信息技術基礎》的第四章的一個難點內容《表哥數據加工的多元性》一課中,筆者就設計了一個主題班會“考試分析”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們作為老師請學生思考,在用Excel分析成績的時候要分析出什么內容,為什么要分析這些內容,如何用Excel實現這些內容。同學們在這樣的主題活動的帶動下,不僅僅從不同角度考慮表格的處理并鞏固了函數、圖標、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內容,同時也逐步明白了考試的導向、診斷、發展性、選擇性的意義。
總之,網絡對于中學生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學生正處于思想成熟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成長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煩惱,他們需要向別人傾訴,需要交流的平臺,因此,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網絡,培養適應新世紀信息化社會需要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