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美學是人的思想及社會狀態的體現。通過對著名現代家具設計的初步探討和分析,總結出了現代家具設計美學的幾個特點:設計服務于人也受制于人;對“品質”的追求使得功能及形式得到了統一,設計審美趨向多元化;傳統與創新有了平衡的切入點,許多概念和界限逐漸“模糊化”。
【關鍵詞】現代設計;現代設計美學;家具設計;多元化;模糊化
一、設計美學是人的思想及社會狀態的體現
1、設計美學與人及人類社會的關系
人類的世界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充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越來越快,人們便從對于物質的簡單追求逐漸上升到對精神世界富足的追求。于是,在人類的社會中慢慢出現了美的概念,并且極具社會性的人類也開始對美慢慢產生了主觀的反應。被稱為美學之父的德國理性主義者鮑姆嘉通,就最早使用了“美學”這一術語來作為一門科學名稱,對其進行系統化的總結及研究。因此,美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在社會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美學”離不開社會,更離不開人類這一主體。
從設計相關教學教材上,比較中肯的將設計定義為藝術設計師設計家有目的地進行藝術性的創造活動。通過創意、策劃、制作的各個不同的環節,創作出可供實施的方案或產品樣式,具有積極的社會應用價值。而對于不同的人,設計其實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定義手法。譬如,在某些人眼里,設計是在解決問題,而有些人又認為,設計是一種溝通,還有些人則把它比喻成一項有來源、經過、結果的過程,等等。但無論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定義,設計都是脫離不開人的。而集合了人的生活狀態及思想的社會環境,便也成為了影響設計的重要因素。
因此,當設計美學被獨立成一門比較系統,并且具有教育意義的學科門類被提出時,我們不難發現,設計美的認識是離不開歷史的,它受到技術工藝的影響和制約,體現了不同的時代與生活韻律,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它會因為地域、年代、社會構成等因素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簡單來說,設計美學是具有流變性的,并且它的定位也反應出了當下人們的生活及思想狀況,是社會的一個主流認知思想及未來演變趨勢的體現。
2、不同國家地區的現代家具設計體現了不同的社會狀態
當家具設計被賦予現代的時間界限后,不少經典的設計案例便涌現了出來。歐洲無疑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極具特色的北歐設計學派,以其極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體現了其社會的品格。另外,作為經濟領頭羊地位的美國,以及極速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其設計也是具有社會特性的。
不少的現代家居設計大師都來自于北歐。例如,以設計了一組“中國椅”而聞名于世的丹麥設計師漢斯·韋格納,非常著名的孔雀椅、Y椅、掛衣椅、牛角椅等都出自于他的手下;著名丹麥建筑師雅各布森,同時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工業設計師,以他對美的特殊洞察力創造出了螞蟻椅、蛋椅、天鵝椅等;設計出流行于大眾市場的潘東椅的丹麥設計師維納·潘東,以其對材料力學及人體工學的獨特結合方式,創造出了這一造型經典并且市場廣泛的椅子,等等。不僅僅是這些坐具史上的經典案例,極具品牌效應的瑞典宜家家居也在向我們詮釋著北歐設計的精華:以人為本,風格即是生活。從他們風格純粹自然,并且結合現代技術的設計特色能夠看出,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資源物資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狀態就會慢慢變得不急不躁,舒適而恬靜的生活品質也慢慢的呈現了出來。
而美國,雖然沒有值得驕傲的悠久歷史及文化傳統,但其作為經濟、科技領頭羊的地位,決定了他具有在設計史上后來居上的實力。從美國的現代家具設計來看,其風格就比較多元化了。值得注意的是,其對于新材料的全新組合運用及大膽破格的造型形式,相對北歐追求舒適品質的總體設計趨勢而言,就是比較標新立異的了。這一點,在美國豐富的現代設計文化的其它領域也能發現。作為經濟的領頭羊,如果要擊敗具有悠久歷史國家的文化,就必須創造出新的文化潮流,讓自己的藝術文化事業也能走在前面。
再看看中國當下的現代家具設計,“跟風”和“傳統”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兩個代表性詞匯。在家具設計的道路上,中國其實具備了非常好的設計基礎,“明椅”的輝煌影響早已波及國外。但中國渴望急速崛起的現狀,卻給人們的生活帶去了極不穩定且比較浮躁的心態。不僅僅是設計行業,不少人都在對速度的追求中變得利益化了,知識產權的不完善保護也給設計行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阻礙作用。不過,從不少現代家居設計作品中還是能看出,部分設計師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開始有意識的尋求對傳統的繼承,同時設計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產品。
總的來說,雖然不同的地域文化有不同的設計特色及審美傾向,但從上面的表述中還是能夠看出一些現代設計美學的共同特征及趨勢。“功能與形式”慢慢的從對立的兩個概念變成了統一,并且,歷史傳統與創新突破之間的拉扯也在賦予“創新”這一詞匯全新的理解。
二、功能與形式的統一
1、功能即是形式、形式亦為功能
歷史的車輪,見證了人類發展初期,單純為了生存而完全追求使用功能的工具的產生,設計的開端起源于功能;而后,當人們的生存目的漸漸變得穩固有保障,人們便開始尋求精神上的嬉戲,具有裝飾性的工具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中,不少手工藝時期精美的“工藝品”至今仍在震撼著人類的社會;工業時代的到來,批量化、程序化、符合成本利潤法則的新型產品逐漸占據了市場,功能主義再次成為審美法則的金科玉律;而當今的社會,隨著信息化的全面發展,人們的距離變短了,交流更加迅速了,單一的潮流風格已經越來越難以給這個時代下定義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單一的追求功能或者形式,已經無法滿足設計行業的發展趨勢。而當功能開始與形式結合的越來越緊密時,許多全新的設計理念又開始慢慢的涌現出了苗頭,許多詞語也在慢慢的被賦予新的含義。
現代家具設計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坐具的設計。從最初的席地而坐到“椅子”這一概念的出現,人們倚靠某一物件休憩的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了。在這里,把“椅子”作為重點拿出來探討便會發現,原先因為功能性而被強調的“椅子”的各個部件,支撐腳、坐面、靠背、扶手,在不少設計中已經沒有那么明確的界限了。例如,前面提到的“潘東椅”。它是一把整體成形的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椅,不僅利用一體塑性的技術成功的將椅子變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個體,而且從審美上打破了椅子原有的呆板印象,將人體美妙的流線感和力學中的平衡感都賦予了其中,具有一定的雕塑感和觀賞性。當然,另外一個不得不提的便是“潘東椅”形式上的前輩“Z形椅”。這是家具空間設計組織上的一次革命,在最直接的功能上掃除了落座者雙腿活動范圍內的任何障礙。再例如,前面提到的“蛋椅”。具有開創性的將雞蛋的包裹感與椅子的功能聯系起來,這也使得不少類似雞蛋形式的椅子被以更豐富的表達方式設計了出來。
另外,還有許多著名設計實例也都反映出了同樣的特征。即現代家具的設計中,無論繁簡,一切的形式首先都是要符合人體工學的;同時,一切功能造就的形式,也必須要符合一定的形式美的規律,甚至是一些人文精神需求。并且,許多設計開始給人越來越渾然天成的感覺,功能與形式已然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概念。甚至于還可以這樣理解,對功能的表達也可以成為看起來“舒服”的形式,而對“好看”形式的審美也是一種功能上的需求。
2、對于品質的追求,多元化的呈現
隨著功能與形式在現代社會概念的模糊化及統一,我們能夠發現,“品質”成為了現代追求的代名詞。而“品質”不僅僅只代表了“舒適”,不同的社會群體對好的生活品質都有自己的定義。
不少著名現代家具的設計造型簡潔精練,渾然天成,許多設計都洋溢著具有親和力的人文主義氣息;但同時也有不少具有沖擊力的產品被設計出來,彰顯了不一樣的個性。干凈的色彩,優美的線條感,以及對木材及仿生形態的運用,這是對舒適生活品質的追求。夸張的形態,幾何原理的運用,有朝氣的視覺感,這是適合年輕人蓬勃色彩的對于充滿激情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是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些能載入現代家居設計史的設計顯然暫時只能滿足部分人的需求。
許多具備繁瑣裝飾性的家具及傳統樣式的家具仍然占據著廣大的消費市場,奢華的仿歐式家具及中式古典家具仍然成為非常大的一種消費類型,尤其是一些持老一輩觀念的群體,他們希望通過“裝飾”來體現身份地位及生活品質。不過,縱觀被人們所認知的著名的現代家具設計,人們的心理認知正在逐漸往簡約、新潮、質感這樣一些方向發展著,廣大的輿論還是將“土豪”的風格看成一種戲謔。這說明了,現在的群體,即使不少老一輩位居“高層建筑”的人,會因為面子及身份而選擇奢華風的家具,但年輕的一代已在慢慢的渴望脫離這個主題,更純粹、不浮夸的設計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欣賞,雖然這些設計暫時還沒有占據最廣大的消費市場。
三、傳統與創新的平衡
1、傳承傳統與貼合時代之間的拉扯
說到對傳統的繼承,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具有五千多年文化歷史的中國,尤其是具有“明式家具”這樣輝煌歷史的國家。但作為一個正在轉型的社會,許多需要被進一步完善并且規范化的因素,決定了這個社會穩定性的缺失。固守的人懂得傳統需要被堅持并發揚,激進的人知道要學習好的摒棄不好的。但迅速發展的節奏,使得人們失去了靜下來思考和做事的時間。于是,中國的現代家具設計現狀,就是大多數人都在干著自己也不愿意的“抄襲性設計”,把別人認為美的東西幾乎原樣的搬過來,成為自己的審美定位。但同時,也有不少人在掙扎著希望改變這種狀態,并且,已經有不少具備話語權的中國設計師,正在做著改變這種狀態的事情,努力傳承著我們自己的審美觀及美學文化。
例如,由中國家具設計師朱小杰策劃的2012米蘭國際家具展《“坐下來”中國當代坐具設計展》中,不少中國現代設計師的作品都呈現出了全新的面貌,許多先進的意識都在被強調著,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沿襲和跟上時代潮流的雙重任務,也在被用不同的方式探索著。例如,朱小杰本人設計的一把名為“錢椅”的椅子,不僅很好的融合了人們喜歡用銅錢來象征身份地位的思想,也用流暢而有韻味的手法,利用光與椅子互動所形成的投影,將這一比較“俗氣”的思想以高雅的姿態呈現了出來。(如圖1)再比如,由邵帆設計的“憑幾”,他所傳承的不僅是中國文化中的物質形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席地而坐所需要的不一定就是一塊坐面,也可以是一種被限定的空間。(如圖2)還有海晨設計的名為“虞兮”的魚缸椅,將中國傳統“釉里紅瓷器”元素融入了家具中,使得家具既可以被使用,也可以被作為一種極具觀賞性的“工藝品”。(如圖3)
這都在向我們昭示著,繼承傳統與順應時代發展的融合,是現代家具設計中的一種主流趨勢。其實不僅僅是中國,許多好的歷史文明都在慢慢被人們重視起來,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是屬于全人類最偉大的遺產。這也說明了,人類的審美是具有延續性的,不是憑空就會形成的一種意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以往美的東西的繼承及傳承,也是組成現代設計美學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2、“創新”的新“定義”,界限的“模糊化”
對于現代家具設計而言,“創新”的定義不僅是停留在形式或人類生活方式上的,它還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定義。
材料的革新推動了設計行業的“創新”發展。新材料的產生及運用,不僅能夠在視覺審美上帶給人們新的感受,以不同的材質來表現不同的質感。同時,新材料的產生,也會為家具設計構成形式上的創新注入源泉。例如,布勞耶1925年設計的瓦里椅,以鋼材料做骨架替代了以往木質材料的使用,在視覺上不僅形成了更加堅毅的感覺,在整體造型的構造方式上也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構成感覺。(如圖4)另外,打破材料原有的視覺功能感受,也成為了一種設計手法為人們的審美所接受著,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例如中國設計師張雷設計的“宣紙椅”,將宣紙這種柔軟的材料經過特殊處理,賦予了它堅硬的視覺感受。(如圖5)
不同專業、行業之間的“通感”設計。里特維德里設計的“紅藍椅”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很好的將蒙德里安的繪畫藝術精髓放到了家具設計上,于是,一件極具色彩構成感受的坐具就產生了。(如圖6)這是一種將其它領域的內容或思想進行遷移,運用到設計中的方法。以全新的方式在這兩種不同的界面之間搭一座橋,一件急具“創新”精神的作品就產生了。
功能的多元化和功能界定的模糊化。這一點在前面的論述中也提到過一些,功能與形式的模糊界定是一種方式。而另一種方式,則是打破原有物體的功能界限,將不同的功能疊加在一起,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創造出一件全新的物體。這或許能產生許多將被重新命名的設計產品。例如,也進入了2012米蘭中國家具展的書椅,當書架與坐具相遇,一種全新的形態及生活方式就產生了。(如圖7)
總的來說,以上幾種對“創新”的全新定義都有一個共同點,總結為一個詞語就是“打破界限”。人們審美對于“新奇”事物的排異性是具有的,但新鮮的刺激往往也是吸引視線的一種方式。
【參考文獻】
[1] 楊 辛, 甘 霖. 美學原理新編[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1.
[2] 趙 農. 設計概論[M]. 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5:1.
[3] 李超德. 設計美學[M]. 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9:90-96.
[4] 胡景初, 方 海, 彭 亮. 世界現代家具發展史[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5.
[5] 趙 農. 中國藝術設計史[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4.
【作者簡介】
伍承歡(1991—),現就讀于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三年級,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