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印 蘇麗亞
【摘要】圍繞學生的成人、成長、成功、成才,在對入學新生思想狀況的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分年級分專業有針對性地開展警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確保警察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抓手。
【關鍵詞】警察大學生;思想狀況;德育工作
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生的成人、成長、成功、成才,在對入學新生思想狀況的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分年級分專業有針對性地開展警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他們走向司法行政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入職準備,是確保警察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途徑。
一、新生思想狀況摸底和對策措施
調查主要涉及新生的自我評價、對學校的學習、生活的意見和建議、道德理想、專業認識、大學生涯規劃、學習定位、學習預期、人際關系處理、心理問題及調整方法和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具體情況如下:
1、新生入學教育階段概況
以中央司法警官學院2015級新生為例,在入學教育階段,新生普遍反映學校環境優美,警察院校特色鮮明,學校基礎設施過硬,管理緊張有序,老師和學長都很熱情親切,能夠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優良載體。調查數據顯示:20.55%的新生反映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很好,環境優美,綠樹成蔭;34.09%的新生認為學校警務化管理特色突出,9.52%新生認為學校管理緊張有序;20.81%的新生認為學校教學資源配置合理,師資陣容強大;21.80%的新生反映學校學習環境很好。59.40%的新生反映老師學長們對自己就像親人,在校就像在家。但是,33.58%的新生認為學校和自己理想中的院校有一定差距。
大部分新生非常贊成我校入學教育訓練工作。97.99%的新生認為大學是人生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應積極配合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爭做成績優秀、適應社會、素質過硬的警察大學生。大部分新生基本了解《學生手冊》內容,認同警務化管理,但不能完全掌握、嚴格遵守相關規定。54.14%的新生表示對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基本了解,但需要加深印象。
2、新生對學校各方面的感受
經過入學教育訓練,絕大部分新生已經基本適應了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但小部分新生在學習生活方面也表現出不適應,主要體現在: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目標不明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大、優勢地位喪失和環境改變。
專業認知方面,大部分新生對所學專業很感興趣,非常看好本專業的就業前景,準備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充實自身。64.41%的新生認為所學專業就業渠道廣闊,只要好好學習,就能順利就業;16.04%的新生認為取得高學歷是實現順利就業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小部分新生對所學專業沒有樹立信心,對就業前景表示擔憂。
學習定位包括學習方式、學習預期和學習時間分配。學習方式方面,大部分新生能夠刻苦學習,但小部分新生對學習定位不準,不能完全適應大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個別新生學習動力不足,避重就輕。相關數據表明,16.79%的新生感覺課太多,學習壓力過大。42.11%的新生表示應繼續發揚高考的拼命學習精神,但39.35%的新生重點學習專業課,放松公共課學習,認為及格即可。
學習預期方面,大部分新生希望學校增加學術名人報告會、專業知識和社交禮儀方面的講座,提供更多參加學生組織和第二課堂活動的機會,獲得更多實踐經驗。合理分配學習時間方面,大部分新生每天自學時間不超過4小時,課余時間多在宿舍、圖書館、教室和網吧,主要是學習專業知識和參加文體活動,課余時間在宿舍、圖書館、教室和網吧。
人際關系處理,主要是指新生和同學、學生管理干部、家長間的關系協調。大部分新生認為身邊同學綜合素質比較高,認同學校班主任工作,能夠將家長當作自己的知心朋友,積極采信家長的意見。相關數據顯示,52.58%的新生認為身邊同學綜合素質很高;87.23%的新生基本認可班主任的工作,其中62.16%的新生認為班主任的工作十分出色;92.59%的新生經常和家長交流,聽從家長意見。
大學壓力過大,大學生中存在心理承受力差、自卑感、失落感和孤獨感等一系列心理問題,亟待解決。入學以來,新生感到最為苦惱的事情主要集中在生活、學習、家庭和交友方面。相關數據顯示,食堂的飯菜、住宿條件、生活枯燥、學習壓力大、自身價值得不到肯定、家庭經濟困難和人際交往失敗導致心理狀態不佳的新生,分別占51.38%、56.39%、24.81%、16.79%、22.31%、7.52%和3.26%;存在羞怯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障礙的新生,分別占43.36%、19.55%、32.58%和16.04%。
二、加強二、三年級學生政治意識教育、法治意識和警察意識教育
初步解決一年級新生入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育引導他們從警察行為習慣養成到具備警察基本素質,為將來考研究生繼續深造、參加公務員考試成功就業,做好全面的準備工作和初步的實踐鍛煉。
1、政治意識教育
(1)圍繞學校辦學目標,充分發揮公共課教學的政治教育作用
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教育部、司法部的有關要求,警察院校必須用政治理論武裝學生頭腦,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斷努力奮斗。緊緊圍繞提高警察政治素質這一核心任務,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政治理論灌輸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掌握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辯證分析的方法、歷史分析的方法和群眾路線的方法理性分析社會政治事件,透過現象看本質,實現辯證看、務實辦,不斷增強政治敏感度和敏銳性。
(2)結合法學專業教學特色,培養學生的政治意識
結合各院、系法科專業教學工作,培養學生系統性的認知,樹立法的理念,鍛造法的理性,明確法的規定,知法、守法、用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建設法治中國、平安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在社會實踐中,拓展學生法科專業素質,結合法理、法規、法條的政治導向作用,進一步引導、鞏固、強化在校學生的政治意識。在重大社會政治事件面前,保持頭腦冷靜,依法依規辦事,服從命令聽指揮,能夠始終和黨、國家的正確領導保持一致,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在警務化管理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政治意識
在對學生進行警務化管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質。把政治合格、政治過硬作為畢業生教育和畢業資格審查的重要內容,組織畢業生認真學習國家有關就業政策,特別是對積極入黨和準備考取公務員的畢業生進行專門培訓,使畢業生在強化黨性的同時,明確國家、社會和司法行政系統就業的政治要求,正確認識國家人事制度和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政策,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2、法治意識教育
將政治教育和法科院校辦學特色相結合,用法學專業教學和警務化管理制度嚴格學生的警察行為習慣養成,在學生中開展法治專題教育。
(1)明確警察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以案說法提高學生認知效率
以發生在學生管理中的違紀典型案例為基礎,整理加工成法治意識教育資料,發放到各院、系,要求以班級為單位認真學習。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讓他們進行分析,能夠給他們心理上、記憶上產生極強的刺激,使之感同身受,引以為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同時,激發他們對正義的高度認同,自覺和違法亂紀的行為劃清界限,在實踐中同這些違法亂紀行為作斗爭。
(2)認清違規違紀違法的危害,強化法治意識
學校通過開展法治意識教育活動,生動鮮活地告訴警察大學生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應當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教育引導全體學生對違法違規典型案件深刻反思,知榮恥,樹正氣,促和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育德修業。在對法律法規學習、認識、理解的基礎上,崇尚法律,敬仰法律;把法律作為解決糾紛,解決矛盾,尋求社會公正的工具或手段。同時,要把法律價值、法律規范內化為自覺意識、觀念,外化為行為,增強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紀的自覺性。
3、警察意識教育
(1)明確警察意識教育主要內容,強化學生警察行為養成
警察意識教育是強化警察行為養成的重要抓手,讓學生在思想上內化人民警察身份,在行動上才能真正展現其警察風貌,確保養成警察行為習慣,具備優秀的警察品格。同時,嚴格警務化管理,能夠在行動方面確保警察行為的規范,隨時矯正和警察行為不相符合的言行。由外而內,由內而外,通過警務化管理,強化警察意識,通過警察意識教育,嚴格規范警察行為養成。二者相輔相成,是確保學生警察行為養成的關鍵因素。
(2)組織紀律作風整頓,營造積極向上的警察文化環境
組織學生學習《人民警察法》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等規章制度,教育學生深刻理解警察意識塑造,是黨和國家對司法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要求。要以“一日生活制度”和“警容風紀”作為組織紀律整頓重點,下大力度提高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培養學生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令行禁止的紀律作風。同時,學生管理干部要站在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政治高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自己良好的警察風貌、警察行為習慣、警察思想、警察職業道德、優良的警察素質和高尚的人格示范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高年級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對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充分發揮班級和宿舍在教育活動中的基礎作用。
三、強化畢業生忠誠奉獻教育和誠信廉潔教育
1、忠誠奉獻教育
(1)明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司法行政職業素養培育
大學四年級學生,面臨著畢業、升學或者就業的任務。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明確奮斗目標,加快角色轉變,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增強克服困難、建功立業的信心,強化奉獻社會、服務司法、報效祖國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將自己鍛造成為具有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合格人才,使每個畢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學會做人做事,具備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的能力,實現學校思政教育的最終目標。
(2)強化警察大學生的職業責任感,服務人民奉獻社會
四年級學生要進一步增強對黨和國家的忠誠,樹立獻身警察事業的使命感和捍衛警徽尊嚴的責任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司法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堅定獻身司法行政工作的信心和決心。通過開展“合格畢業生標準”大討論活動和“感恩母校,揚帆起航”活動,教育他們成長思源愛母校,畢業思進為人民,文明奉獻社會,上好大學教育的最后一課。
2、誠信廉潔教育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誠信廉潔教育
大學生是否牢固樹立廉政意識,決定了他們將來如何對待自身所從事的職業,影響到他們在今后的職業生涯,是否具有正確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以畢業班為單位,重點討論“腐敗年輕化”的“26歲現象”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邁好職業第一步,科學規劃、保護好職業生涯”,通過思考使學生認識到,良好的廉政意識是自覺遵守職業紀律的思想基礎,引導學生將“敬廉崇潔、誠信守法”化作自覺行動,堅定政治立場,加強自我修養,陶冶道德情操,自覺端正自己的從政行為,從而有效地抵制和防止腐敗。
(2)創新教育形式,開展廉潔意識和珍惜職業生涯教育
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建立畢業學生誠信檔案歸檔制度。以學生入學教育、獎助學金評選和學生申訴環節為切入點,加強對學生的誠信、廉潔意識教育,把反腐倡廉理論滲透到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提高學生誠信廉潔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侵蝕。各級學生管理干部要密切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誠信示范作用,宣傳教育畢業生簽訂“誠信文明離校”承諾書,上好“離校前的最后一課”。
【作者簡介】
李雙印(1979—),男,河北雄縣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講師,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蘇麗亞(1980—),女,河南許昌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院辦講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意識形態、法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