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印



摘要:傳統武術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隨著中國社會生活和相應文化自身的歷史演變,傳統武術的發展也隨之發生變化。文章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訪問法、實地考察法等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梳理寶應縣傳統武術項目發展現狀并指出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提出寶應縣傳統武術的發展對策:加強傳統武術理論研究,加大對傳統武術知識的普及,設立專門協會負責管理,引進傳統武術專業人才,提高傳統文化傳承者地位,加強學校體育對傳統武術的傳承等方式,促進寶應縣傳統武術的發展。
關鍵詞:寶應縣 傳統武術 發展現狀 對策
1前言
傳統武術博大精深,也是中國的瑰寶,不論從中國哲學思想、中國傳統道德及中國民族精神等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武術都承載著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我國社會基層傳統武術項目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源于人們的生產實踐,軍事戰爭和社會活動,在中國文化的長期熏陶哺育下,具有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世代相傳,凝聚了千百年來歷代人們的智慧,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典型代表,也是對傳統體育文化的有利傳承。
中國傳統武術因具有獨特的健身機理和濃郁的文化氛圍而有別于現代體育活動。改革開放后,我國傳統武術在政府的正確指導下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在傳統武術的理論研究和學術研究等各個方面取得了飛躍發展,并且我國傳統武術的一些優秀項目,如太極拳得到了大力的推廣,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休閑健身方式。然而到目前來說,具體到有些地方卻開展的不容樂觀,寶應縣的傳統武術項目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推廣與普及方面漸漸落后,并且傳統武術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制約著傳統武術的發展,傳統武術失去了其發展的動力和環境,從而失去了習練氛圍。通過分析寶應縣長期開展的傳統武術項目、類型、人群、地點和組織狀況以及相關部門的支持情況。指出寶應縣傳統武術項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傳統武術項目的傳承提供參考意見和規劃,以期對推動寶應縣傳統武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2研究對象及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寶應縣的安宜鎮作為調查對象,該鎮武術規模相對較大,把它作為重要考察對象以及寶應縣體育部門的相關領導、武術教練員、個別已故教師的高徒,參與傳統武術晨練的人群,對研究寶應縣傳統武術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課題需要,利用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查閱了大量傳統武術傳承等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寶應縣地方志,對相關研究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與總結,為課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2.2調查訪問法
多次拜訪了寶應縣的武術家,體育部門的相關領導、武術教練員、個別已故老拳師的高徒,與部分傳統習武者進行了交流,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寶應縣傳統武術的發展脈絡,了解傳統武術運動的開展情況,為課題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2.2.3邏輯分析法
本文主要運用歸納分析的方法,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理清和把握寶應縣的發展現狀,并對此進行邏輯思維分析,發現問題。
3結果與分析
3.1傳統武術項目的概念
傳統武術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農耕時代的背景下,通過長期與自然環境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建立在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基礎上,以技擊為本質,以養生為終極目的集強身健體、防身自衛、修心養性等功能于一身并注重內外兼修,形神一體的傳統體育項目。
傳統武術包括內家拳、外家拳、南拳、象形拳等等,內家拳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極劍、形意劍、八卦刀等,長拳主要是少林長拳派系,包括八極拳、通背拳、劈掛拳、戳腳、彈腿等,南拳主要是短打、詠春拳、洪拳、地術犬法、蔡李佛拳等,象形拳包括螳螂拳、猴拳、虎鶴雙形、蛇拳等。傳統武術與現代武術的區別:傳統武術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依據,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如今現代武術是以藝術表現為特色,以“高、難、美、新”為發展方向的競技武術套路及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搏斗運動,也可以說是競技武術運動。
3.2安宜鎮傳統武術發展現狀
從表1可以看出,傳統武術的習練男性占43.3%,女性占56.6%,反映出寶應縣傳統武術的練習,女性的積極性高于男性。
從表2可以看出,傳統武術鍛煉的人群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占8.8%;年齡在21-30歲之間的進行傳統武術鍛煉的有2.4%;年齡在31-40歲之間的進行傳統武術鍛煉的有11.6%;年齡在41-50歲之間的進行傳統武術鍛煉的有15.4%;年齡在51-60歲之間的進行傳統武術鍛煉的有34.5%;年齡在61歲及以上的進行傳統武術鍛煉的有27.1%.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寶應縣傳統武術練習者大部分是中年人,51-60歲之間練習人數居多,21-30歲人數則非常少。
3.3傳統武術項目
3.3.1太極拳、太極劍
寶應縣安宜鎮有6個集體練習點,練習的時間是上午六點到九點,練習簡化太極拳、太極劍,并且練習的時候都配有緩慢的音樂。從表3可以看出練習的人群是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他們對太極拳太極劍還是挺熱衷的,表中電視臺前鍛煉人群占8.4%,白田廣場鍛煉人群占10.5%,時代廣場鍛煉人群占19.7%,亞細亞廣場鍛煉人群占19.3%,體育場9.1%,在公園練習武術的人數是最多的,占安宜鎮幾個練習點的32.7%,因這里環境、空氣相對其他幾個地方較好。
3.3.2傳統武術培訓班
教練:劉喜春,曾在少林寺學習武術,精通少林拳、南拳,刀槍劍棍,國家競技武術比賽套路、雙截棍、散打。從表中可以看出,練習武術的青少年還是很少,年齡在8-15歲,應該是是小學期間,而且武術種類不是很多,較單一。可以個別家長希望孩子在小學期間,學校任務不大,壓力相對較小時,給孩子學點武術,培養興趣,15歲之后進入初中,學習壓力較大,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學習武術。武術培訓班的練習項目較單一,根據劉教練的分析,雖然他知道的挺多,他也希望把所學的都教給學生,但是練習武術,基本功是至關重要的,剛開始練習時,打好基本功是重中之重,一大半時間花在練習基本功上,同時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不是太強,一個動作需要反復練習,所以五步拳,規定拳比較適合這個年齡階段學的,刀槍劍棍,國家競技武術比賽套路的學習是為了讓學生參加比賽,獲得成績。通過與他交流以及這段時間的考察可知道,寶應縣一般家長給孩子上培訓班最多上到初中之前,這就導致武術培訓班教練剛把學生基本功打好,其他武術套路學的差不多了,準備教一些新穎的內容,例如少林拳、南拳之類的傳統武術的時候,學生因為上初中,學習壓力大不再參加培訓班。從中也隱約看出政府不重視傳統武術,國家也沒有把武術列入學校教育考試硬性要求里,不然家長不會因為初中文化課學習壓力大而放棄練習武術的。在我認為,傳統武術如果要一直傳承下去,國家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從小培養,養成好習慣,傳統武術的發展和傳承才指日可待。
3.3.3武術交流情況
青少年武術培訓班每年暑假都會參加揚州市武術比賽,同時寶應縣舉辦運動會在開幕時都會有武術表演。之前來自武術之鄉豐縣、沛縣武術世家前來傳道授課,在寶應縣開了大洪拳武官,教授內容是大洪拳、五步拳、太極拳、國家規定表演拳、散打、女子防身術、四方功法、朱葉手、鐵砂掌等功夫。根據最近調查,這家武術館已經關門,主要因為寶應縣人對傳統武術熱衷不高,前去學習的人少之又少。也有可能寶應縣人民對洪拳、四方功法、朱葉手等傳統武術不了解,還有大洪拳武館的宣傳力度不夠,我之前一直不知道還有這家武館,也是因為最近調查才發現的,可能還有許多我沒發現的因素,導致這家武館關門了。
4制約寶應縣傳統武術發展的因素
4.1組織機構缺失,政府部門缺乏規范管理
寶應縣的武術協會仍未成立,體育職能部門對傳統武術的宣傳力度小,關注的還是奧運項目,人們不能通過傳媒了解到傳統武術的魅力,民間傳統武術得不到扶持,體育職能部門很少組織有關傳統武術的比賽和交流活動,因為一場比賽或活動需要很大的費用,還需要單位的贊助以及政府的支持,在這兩方面獲得不到幫助,比賽、活動因經費不足無法實施,因此武術愛好者無法通過此來展示自己,練習的積極性降低,均都影響了傳統武術在寶應縣的傳承和發展。
4.2傳統武術大師社會地位發生變化及武術大師的漸去
過去“拜師學藝”的盛況已經不存在了,社會地位發生變化,物質基礎得不到保障,生活較為艱難,傳統武術的活動陣地日益減少,一些傳統武術大師因年事已高不再授徒,或因過世導致獨特傳統武術拳法失傳。
4.3外來體育對傳統武術的沖擊
隨著社會全球化的發展,一些外來體育運動項目也對傳統武術產生一定程度的沖擊,尤其突出的是跆拳道運動,發源于韓國,雖然歷史不長,但寶應縣最近幾年,兒童少年中跆拳道氛圍很濃,跆拳道培訓班層出不窮,跆拳道的傳人對傳統武術形成了較大的影響。
4.4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選擇簡單的鍛煉方式
大部分兒童和青少年受動作電影、電視劇的影響,有較強的參與武術意識,但實際上參與的卻很少,主要由于學業負擔重,家長、學校不重視,以及現在武術比賽項目大部分是競技套路。同時傳統武術的動作難度大,需經長期訓練方能見功效,現在人們學習武術的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許多人在鍛煉方式的選擇上逐漸趨于簡單。各種氣功,簡化太極拳、太極劍、廣場舞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目前,寶應縣各個武術練功點,除簡化太極拳、太極劍外,絕大多數傳統拳械早已不見了蹤影。
5結論及對策
5.1結論
寶應縣傳統武術的發展處于生死徘徊的邊緣,縣領導及工作人員對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重視度不高,縣里缺乏有關傳統武術的專門人才和系統的理論基礎,同時大眾對傳統武術了解甚少。寶應縣傳統武術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潛在性,蘊含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然而推廣傳統武術項目的普及與發展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的。為此,必須盡快成立武術協會,完善部門構建,是傳統武術在武協的統一領導下有序開展,把傳統武術與全民健身、兒童少年的體育教育結合起來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并且借助媒體的宣傳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武術,使傳統武術本身所存在的傳統性、民族性、娛樂性、養生性等功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5.2寶應縣傳統武術的發展對策
5.2.1加強傳統武術理論研究,加大對傳統武術知識的普及
傳統武術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傳統武術的文化理論和技術研究,將潛在的傳統武術文化資源轉化為社會財富,使其走向系統化、科學化、社會化與產業化,跟上時代步伐,更有利于大眾運用簡便科學的方法接受傳統武術項目,通過技術動作的研究,使人們可以直觀地認識傳統武術的養生功效,能達到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目的,以及使人們意識到傳統武術的武德精神在培養意志品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可以通過寶應縣電視臺、報刊、網絡等各種媒體力量,加大對傳統武術知識的普及,加強宣傳力度,把傳統武術及文化映射于每個層面,使傳統武術成為寶應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5.2.2領導重視傳統武術,設立專門協會負責管理
領導應轉變下思維觀念,充分認識發揚傳統武術的意義,設立專門協會,強化機構職能作用。主管部分上至縣武術協會,下至各鄉鎮武術協會和學校有關部門,配備專人負責武術發展的規劃、組織、指導和管理,要責無旁貸地把發展傳統武術作為落實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任務來抓,領導人重視、組織機構健全與工作人員負責管理是落實這一項工程的重要基礎。寶應縣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設立專門協會同時建設專項扶持資金: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武術產業規劃的編制修訂,傳統武術賽事活動的組織開展,民間武館的補貼扶持等。
5.2.3舉辦傳統武術比賽來推動傳統武術項目的發展
將傳統武術項目作為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以及單獨舉辦傳統武術比賽,會立即在全縣迅速推廣開來。因為競賽是激勵機制,是促進體育項目發展的基本手段,同時傳統武術愛好者可以借此展現自己,發揮特長,寶應縣傳統武術項目也應走上競賽道路。在保留傳統武術項目特色基礎上,豐富其內涵,賦予其競技色彩,更好地推動傳統武術發展。
5.2.4引進傳統武術專業人才,提高傳統文化傳承者地位
武術教練是傳統武術傳承與發展過程中的主力軍,應從各地引進傳統武術專業人才,充分發掘利用本地區的傳統武術人才資源,加強傳統武術人才和武術愛好者的培訓。在縣區以上地方積極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加強管理和指導,以緩解傳統武術專業教師缺乏矛盾狀況。并且國家應該為生活困難的傳統武術繼承者提供基本的財政補貼,保證正常的生活,提高其拳師的社會地位,擴大社會宣傳影響力,促使傳統武術得以繼承和發展。
5.2.5加強學校體育對寶應縣傳統武術的傳承
青少年是初升的太陽,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青少年是全民健身的重點,青少年體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學校體育,學校體育是青少年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主要途徑,尤其中小學更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時期,大多是被動式學習,學校提供什么樣的學習資源,學生就可能學到什么樣的知識。青少年對事物的接受力強,少年強則中國強,傳統武術的傳承需要從青少年抓起。傳統武術進校園已經推廣數年但依然沒有得到普及,學校多數學生和部分老師對傳統武術文化歷史和內涵了解甚少,武術進校園已經是一種趨勢,縣教育局、體育局以及相關武術老師可組織一起編寫一套簡化武術套路,融入寶應特色,并將傳統武術進入教材大綱中來,并且學校應按要求教授武術課,在全縣中小學內進行推廣。
5.2.6根據不同人群,開發特色的傳統武術健身法
在全民健身運動全面開展的今天,效果不同樂觀,鍛煉人群多集中于中老年人,其次青少年兒童,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武術的健身養生價值以意志力培養方面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然而傳統武術難度大,應該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結合傳統武術的不同拳種、拳法,取其精華動作,多開發一些技術簡捷方法,便于掌握、運動效果明顯的武術套路,形成有特色的傳統武術健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