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傳統的教學手段越來越顯現出很多弊端,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數學輔助教學,體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環節的深度融合,在教學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支持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用粉筆把教學內容書寫在黑板上傳授給學生,教學方法過于呆板單調,授課方式過于機械乏味,抽象的理論講解不透,課堂效果不佳。現代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教學媒體、教材、學生的有機結合。教師把教材中圖形、表格、文本等靜止的知識通過動畫、圖像、聲音、視頻等動感形式呈現給學生,彰顯了多媒體技術的優越性。本文通過數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以個人視角探討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支持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復習舊知,可以幫助學生再現知識
在教學新知之前,為了檢驗學生對已學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都會選擇一些與新知相關聯的復習題,通過運用課件演示,既直觀、快捷、規范,又可以快速喚起學生記憶,幫助學生再現、運用舊知。
例如復習《統計圖》時,教師首先通過課件展示,讓學生分別說出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以及復式條形統計圖、復式扇形統計圖的各自特點,對比掌握知識。既省時規范,又自然明了。
二、運用信息技術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由于形象直觀、聲畫同步、圖文并茂、伸縮能變的特點,可以展示多種多樣、功能齊全的感性資料。它能把抽象、枯燥、無趣的數學,變得豐富、感性、有趣;能把學生從封閉、單一的課堂帶入開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運用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去探究觸手可及的數學知識。它也可以創設生活情境、應用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這樣學生就會從厭學、懼學、怕學變成想學、愿學、愛學,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圓的認識》時,先通過幾個課件演示生活中的實物圖,如太陽、圓桌、鐘表、車輪、硬幣等,先讓學生初步感知圖形的精美,激發好奇心,進而觀察實物共同的特征,然后教師再演示課件覆蓋與實物相吻合的輪廓線,最后拿掉實物,剩下“圓”形,這樣自然導入新課。
三、運用信息技術呈現新知,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數學新知時,有些知識點如果采用傳統方法進行分析是比較困難的。而運用信息技術,則可化難為易,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讓學生在樂中學習,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公式》時,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展開圖形的過程,最終圓柱的側面展開的圖形為已知的長方形圖形,圓柱的側面積求解就轉換為計算長方形的面積了,降低了學生空間立體想象的難度,突破了教學難點,難題便迎刃而解。
在新知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圖形的割補、平移、拼接,更能直觀地體現分析探究的過程。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分別數出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在屏幕表格上填寫學生測量的長和寬、底和高、面積數據,初步比較面積相等時底和長、高和寬的關系;再引導學生用割補的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課件演示多種切割、平移、補拼的過程,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轉化后的長方形面積相等,再次驗證了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長方形的寬這一結論,從而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成長方形的面積,突出了教學重點,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新知。
四、運用信息技術鞏固提升,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在練習鞏固環節中,有大量的書寫內容,無論是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還是畫圖題、計算題、應用題,都需要教師板書,這樣占用了較多的課堂時間,而運用多媒體課件能加快教學節奏,使有限的教學時間產生更高的教學效率。
例如鞏固練習《圓的認識》時,判斷哪些線段是直徑,通過演示圓中各條線段圖形課件來直觀判斷,從而鞏固直徑符合兩端點在圓上、經過圓心、一條線段這三個特征。使學生獲得正確、清晰的的概念,將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
例如拓展練習《5的乘法口訣》時,屏幕出示大鐘面,教師邊演示邊提問:分針從0點走1個小格是1分鐘,指針指向1時是1大格,走了多少分鐘?走了2大格是多少分鐘?能用5的哪句乘法口訣計算?分別走了3、4、5大格是多少分鐘?用哪句乘法口訣?如果指針指向6時,是多少分鐘?
隨著信息技術能力提升項目國培及校本培訓的不斷普及,我校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極大地方便教師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教師教學熱情高漲,感受到信息技術的支持給教學帶來的便捷。當然在具體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學生已有學習經驗、認知水平、實際接受能力、教材內容特點,努力營造有趣的數學教學氛圍,適時、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最大限度地支持小學數學教學。
參考文獻:
付占喜.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刻影響[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