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芳
【摘 要】近年來,如何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得到充分而恰當的利用,已經逐漸引起了業內相關人士的廣泛關注。因此,本文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的相關應用價值進行了簡單介紹,并針對性提出了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得以充分應用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以學生為中心;高中英語;應用價值
伴隨當前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傳統的以教師為教學課堂主導者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的教學需求。由于在傳統教學模式中,通常強調將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心,而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進行嚴重忽視,因此導致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使相關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于是,為了使上述情況有所改進與完善,對現階段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觀念進行及時的轉變與更新,對提升高中英語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而言,顯得十分重要。唯有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將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進行充分體現與尊重,才能使英語教學效果得以顯著提高,使高中生能夠具備良好的英文基礎與素質。
一、“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的相關應用價值
(一)使學生學習動機得以有效培養
為了使高中英語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得以有效提升,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良好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學習動機主要指來自學生個體的心理狀態,學習動機能夠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有效的激發,并使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促進,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只有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得以有效培養,才能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良好學習,才能使學生對于相關教學內容進行透徹的理解,并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扎實的掌握,進而使其自身英語能力得以全面的有效提升[1]。所以,相關英語教師應當在其教學過程中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進行充分而恰當的利用,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使其學習動機得以有效培養。
(二)使學生個體差異得以充分照顧
由于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生英語基礎差距較大的現象,因此,通過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的良好應用,可以使學生個體之間所存在的關于英文基礎的差異得以充分的照顧。由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主要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作為教學中心,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相關英語教學時,教師應當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不同實際情況而進行針對性的基礎教學或者加強教學,從而使英文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更加輕松的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準確理解,使英文基礎較強的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對自身英文能力進行有效加強,進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在英文教學過程中被視為教學中心,使全體學生英文綜合能力得以全面培養。
二、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得以充分應用的有效策略
(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英文教學活動
若想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得到充分而良好的應用,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教學活動參與度進行有效提升,從而使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使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得以有效培養[2]。
例如,在對《Heathy eating》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其自身飲食情況以英文形式進行大致介紹,如此以來不僅可以使相關教學內容能夠與學生的日常實際生活進行良好的銜接,還能夠使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從而進一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進而使其英文口語能力,英文表達能力等相關綜合能力得以全面培養與提升,使其對于英語學習的熱情得以有效激發,使其對于英語課程的學習動機得以有效培養。
(二)對不同英文基礎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
為了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得以充分利用,教師還應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英語基礎情況,對其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培養,從而使不同英文基礎學生的英文能力能夠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的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對《Body language》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英文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一英文形式對相關故事與課外材料進行交流與介紹,從而使基礎較好學生其英文綜合能力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教師應當要求英文基礎相對較為薄弱的學生對教學內容中所涵蓋的相關生詞進行熟記,并對相關語法要點進行扎實掌握,從而使學生英文基礎能夠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得到進一步鞏固,為其日后的英語學習做好充足準備。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若想使高中英語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得以有效提升,使高中學生教學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尊重與體現,當前局勢下高中英語教師應當及時認知到“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并注意轉變自身觀念,突破傳統英文教學模式,進而使學生的英文能力得以全面性發展,為學生今后的英文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企業家天地,2011(4):125-126.
[2]馬蘭.淺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新西部(下旬),201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