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保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建設逐步成為一種發展趨勢。然而,目前我們信息化建設的效果還不是很理想,項目的質量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在此情況下,引入信息工程監理對信息工程的建設能起到很大的保障與推進作用。本論文通過對某企業信息系統監理進行案例分析,研究基于軟件工程方法的信息工程監理的可行性。實踐表明,將風險管理與需求管理納入信息工程監理理論中,并對信息工程進行分階段的控制,有助于保障信息工程項目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軟件工程;信息工程;監理
當前,信息化建設正在各行各業全面開展。我國的中小企業正處于重要轉型期,信息化建設將極大地助力中小企業的成長。面對信息化建設帶來的機遇,政府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建設。要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信息工程監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我國有關信息工程監理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大多數信息工程監理公司主要是依據雙方合同的規定,以及相關的技術規范,或者積累的經驗來監理,業內較為成功的監理經驗也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因此,目前信息工程監理還存在較多問題。目前信息工程監理最大的問題是未結合信息工程本身的特點進行信息工程監理,未考慮到信息工程與建筑工程的差異,照搬建筑工程監,理的方法,導致信息工程的風險和需求管理都未受到重視,從而影響信息工程建設的進度。要解決此困境,需要通過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找到科學有效的措施。
1課題的研究背景與意義
信息工程建設與其他行業有較大的不同,其投資較大、周期較長、風險較高、科技含量高、所涉及的領域涵蓋各行業,建設方投資方懂信息技術的員工不多,對信息工程的控制能力不強,造成建設方與承建方信息不對稱,難以保證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與有效性。因此,很多建設主迫切需要第三方監理機構對信息工程進行監理。由第三方監理機構來監理信息工程,不僅解決了建設方的需要,也能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通過對大型的復雜的信息工程建設進行監理,能有效的提高信息工程建設的工期、投資回報率、工程質量,從而保證建設方與承建方雙方的利益。信息工程《—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中對信息化作出了如下定義,“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術與資源,促進信息的交流與知識的共享,以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及社會的進步”。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信息化是指用信息與通訊技術改造傳統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的過程”。
2信息工程監理
信息產業部頒發的《信息工程監理暫時規定》中指出,信息工程監理是指依法設立且具備相應資質的信息工程監理方,受到建設方委托,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和信息工程監理合同,對信息工程項目實施的監督管理。根據國內信息工程監理的實踐情況,信息工程涵蓋網絡工程、軟件工程、計算機工程、通信工程、結構化布線工程、系統集成工程以及有關計算機和信息化建設的工程及項目。目前信息工程監理主要是通過對信息工程項目進行質量控制、進度控制、資金控制,其中通過質量控制保障項目達到質量要求,滿足建設方的需求,通過進度控制保障工期不被延誤、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通過資金控制保障項目不超過預算。在整個項目的監理過程中,通過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組織建設方與承建方定期溝通,協調雙方關系,共同解決項目中遇到的問題。信息工程監理的產生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水平的進步,信息化將成為企業的發展趨勢。在“以信息化帶動工作化”的發展戰略下,利用信息化走高科技、低消費、少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業化路線成為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信息工程監理是隨著信息工程的發展而出現的新事物,最早的信息工程監理來源于傳統的建筑工程監理,隨后結合信息工程自身的特點,加以改進,并逐步發展。我國的信息工程監理起步較晚,在年才開始起步,其標志是《電子工程建設監理規定》的發布,電子工業部發布此規定開啟了信息工程監理之路的大門。隨后全國第一個信息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在年于深圳成立,這個監督機構的成立使得信息工程監理的發展邁出了一大步。在此之后,各地開始出現法規規范信息工程監理的范圍、內容等,如深圳市在年就發布了《信息工程管理辦法》,使得人們對信息工程監理有更多地認識,也使得信息工程監理更穩步發展。北京市也采取了有力措施促進信息工程監理的發展,完善相應的法規、政策,為。信息工程監理的順利發展保駕護航。如北京市在年出臺《信息工程管理辦法》,加大對信息工程監理的力度,使得信息工程監理行業健康發展。此外,在年,北京市出臺了《信息工程監理規范》,使得信息工程監理逐步規范化、科學化,信息工程監理理論不斷豐富、完善。其后,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設備監理單位資格管理辦法》,該辦法涉及信息網絡系統、信息資源開發系統與信息應用系統。同時,由信息產業部發布的《信息工程監理暫行規定》從多方面規范了信息工程監理。
參考文獻:
[1]我國的信息化建設科學出版社2009
[2]信息系統工程監理知識體系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3]現代項目管理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