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龍
【摘 要】石阡民族中學針對學生基礎差的狀況,強調在教學中要做到教學的有趣性和有效性,因而在英語教學中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構建和諧班級,創新教學形式,講究評價藝術,向課堂要實效,撐握學習方法,不斷自我提高。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育教學;有趣性;有效性
當前,針對學生基礎差,趕不上的狀況,石阡民族中學強調在教學中要做到教學的“兩有”——有趣性,有效性,推動各學科的發展,因而在英語教學中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以達到教學的有趣性和有效性。
一、英語教學有趣性的探究
石阡,屬于偏遠地區,因地域和環境因素的局限,各高中英語教學進度慢,收效低,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語言環境。多數學生只是帶著好奇心開始學習英語,隨著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日漸增多,好奇心也慢慢地消失了,逐漸產生厭煩心理。我曾與多位高中學生交流中得知,他們表示以前是愛學習的,進入高中后,課程多,學習困難也多,慢慢地就跟不上了,也就越來越不愛學習。所以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利用各種方式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趣味性課堂,努力創設出高效課堂。
1.和諧的班級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的興趣有時來自于周圍的環境,現在的高中生基本上都是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更加注重自我。作為老師或是班主任,要善于聆聽他們的心聲,緩解師生間的教學矛盾,不能因為學生英語成績差,一走進教室看到學生就表現出煩的情緒,機械地控制學生,批評和諷刺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沒有親和力的,學生也不喜歡。應尊重學生,要明白學生雖然成績差,但在其它方面還是有優點的,要構建和諧的班級,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有心理安全感,舒適感,拋開了壓抑的心理,課堂自然活躍,才有可能表達出學生的真實想法,主動去學習。
2.創新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激發學習興趣
近兩年,石阡縣各學校的教學改革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越來越新也越來越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這一過程中要求我們要創新教學的形式。仔細觀察高中英語教材發現,他與我們縣級學生的生活方式略有差別,也與我們中文的表述不同,與風俗習慣不同,所以英語課堂應多運用直觀教具,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在授課時,最好多用圖片,模型,實物等形象和直觀的方式來激發他們感興趣,也可以借助收音機,多媒體等信息技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積極投入到每節課的學習。教師要善于把課文中的內容轉化為真實的場景,以便于他們知道如何在真實的場景中運用英語這個工具,從而增加課堂的生動性。
3.講究評價的方法以激發學習興趣
現在,學校統一要求使用導學案,導學案中有需要學生課前和課堂上完成的內容,最初所有小組的學生都完成得很好,很認真效果也好,時間一久,有一些學生做導學案是為了敷衍。面對這種不認真作業的現象,教師要用積極的心態對待,先處理好心情,再講評導學案或作業。處理心情的最好方法,是面帶微笑,表達幽默語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地批評,部分學生后期的作業會更糟糕。我的點評楊某某時說:“楊同學的導學案,雖然沒做完,但是比以前干凈,仔細看了下,正確率高,不錯。我們做事就是要發揮我們的優勢嘛!”然后,將它展示給大家看,結果同學們都笑了,她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從此以后,同學的作業或是導學案都比以前做的更好。
二、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探究
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學生有所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在能力上,能按課標要求,學以致用,報效社會。
1.立足課堂,向課堂要實效
高中學科分配的時間都較緊,內容多,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教師只能向課堂主戰場取成效。每節課要有目標性,要精心備課備學生,要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著力突破。有了明確的師生角色,任務目標,必要的構成任務的輸入材料,創設的任務執行環境等組成部分就能進行有意義英語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應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要有針對性的練習,及時發現問題并檢驗課堂效果,可以訓練學生的解題規范性。
2.撐握學習方法,不斷自我提高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多老師覺得如果不進行逐詞解釋,總是不放心,怕考試時學生做不起。這種教育使學生喪失了思考和交際的能力。實際上老師應該改變觀念,相信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讓學生在思考、交流和相互討論等活動中不斷提高對英語的理解運用能力。學生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實際英語教學中,要將教學的有趣性和有效性結合起來,通過有趣性達到有效性,也通過有效性進一步推動學生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史曉青,杜學元.有關課堂有效性和有趣性兼得問題的思考[J].雞西大學學報.2011(10)
[2]李森,鐘巧平.論教師教學情緒與課堂有效性[J].當代教師教育.2011(01)
[3]王玲,劉丹丹.有效性教學的構成因素研究[J].海外英語.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