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剛 劉明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腹股溝疝通過開放性與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間隨機抽取的80例腹股溝疝老年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運用常規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觀察組運用腹腔鏡微創無張力疝修補術,分析兩組治療效果差異。結果:手術切口、手術時長、住院時長上,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為5%,對照組為17.5%,p<0.05;在治療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7.5%,對照組為85%,p<0.05。結論:老年腹股溝疝通過開放性與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均可以較好的治愈效果,但是腹腔鏡手術更微創,恢復更快,并發癥更少,患者滿意度更高。
【關鍵詞】老年腹股溝疝;開放性手術;腹腔鏡手術;無張力疝修補術
無張力疝修補屬于臨床腹股溝疝治療的常用手術,其中又以開放性手術處理最為多見。然而,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技術的運用有效的減少了手術帶來的創傷,提升了術后恢復效果,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等問題,因此其應用逐步受到認可與推廣。本研究通過對開放性與腹腔鏡手術結果做分析,從而觀察兩種技術的效果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期間隨機抽取的80例腹股溝疝老年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38例,女性2例;年齡范圍為60歲至79歲,平均年齡為(66.8±1.7)歲;其中斜疝為9例,直疝為29例,股疝為2例;單側為32例,雙側為8例;觀察組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齡范圍為60歲至77歲,平均年齡為(67.9±3.2)歲;其中斜疝為12例,直疝為27例,股疝為1例;單側為34例,雙側為6例;兩組患者在基本的年齡、性別和病情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運用常規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運用局麻或者硬膜外麻,麻醉完成后運用常規性斜切口,而后逐層分離后確定疝囊位置。從精索內后方位置將疝囊有效分離到疝囊頸部,采用高位結扎。如果疝囊體積較大,深入到陰囊,需要將疝囊做橫斷后在遠端止血。如果屬于Ⅲ或Ⅳ型疝情況,運用網塞填到疝環內部。將聚丙烯補片選取10cm×5cm大小置入精索后方,固定到腹內斜肌肉、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與聯合腱等位置,而后逐層關腹。術后對切口做24h的沙袋加壓處理。觀察組運用腹腔鏡微創無張力疝修補術,采用全麻手術,取患者頭低腳高位,在患側的臍部2cm處做10mm左右的橫切口,將腹直肌前鞘做切開后采用鈍性分離,置入10mm Trocar,同時運用縫合固定,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腹壓控制在10至15mmHg。將腹腔鏡置入后探查腹腔情況,同時在臍部與恥骨連線上部1/3與下部1/3位置將5mm Trocar置入。將病灶區域組織充分區別分布。直疝者將疝囊與腹壁有效剝離,斜疝通過鈍性處理將疝囊自精索處撕下;如果疝囊體積較大,可以進行套扎橫斷處理。將聚丙烯補片選取10cm×5cm大小狀放置,將補片有效的覆蓋到腹股溝肌的恥骨孔出,其下緣應該平展后做排氣,而后退鏡,補片放置在腹橫筋膜和腹膜間,不容易產生卷曲或者移動[1-2]。
1.3 評估觀察
評估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手術切口、手術時長、住院時長上、并發癥發生率、治療滿意度情況。治療滿意度采用百分制調查表進行,滿意度分別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與不滿意三個標準,分數區間分別為90分至100分,80分至89分,80分以下等。治療滿意率為80分以上群體的總比例。
1.4 統計學處理
將兩組患者治療情況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17.0處理,計數資料運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數據間具有統計學意義標準為p<0.0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切口、手術時長、住院時長與并發癥情況
見表1,手術切口、手術時長、住院時長上,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上,觀察組為5%,對照組為17.5%,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情況
見表2,在治療滿意度上,觀察組為97.5%,對照組為85%,p<0.05。
3 討論
腹腔鏡微創手術與傳統開放手術的差異主要以其手術創傷大小區別展開。腹腔鏡創口小,手術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少,恢復更為迅速,因此住院時間更短,治療費用更少。而由于其采用微創技術,操作不必開放手術損傷,操作空間較少,同時需要輔助多種儀器做處理,屬于精細化手速操作,操作速度相對較慢,因此手術時間相對延長。同時操作速度也與醫生對腹腔鏡技術的純熟度有密切關系。在術后并發癥上,開放性手術由于采用絲線縫合技術,因此術后的感染率會相對更高。同時患者機體對絲線的排斥反應,同時切口更大,如果在無菌操作不嚴格的情況下,則會顯著提升感染率。腹腔鏡切口小,不需要絲線縫合,無菌操作管理更嚴格,因此術后感染的可能性更低。在具體的腹腔鏡技術操作上,要依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差異而選擇具體的操作方式,避免盲目性的籠統選擇,需要提升治療的針對性[3-4]。
【參考文獻】
[1]郭志新.腹腔鏡疝修補術和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療效對比[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13):69-70.
[2]施原,肖金譚,危少華等.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P)與無張力疝修補術療效比較[J].醫學信息,2015,(32):134-135.
[3]楊春,張偉,王康等.腹腔鏡與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在復發性腹股溝疝治療中的對比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1):42-45.
[4]蔡詠,張卓軍,謝虹橋等.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無張力疝修補術療效比較[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 16(4):61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