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然
【摘要】《職業道德與法律》作為中職幼師生必修的4門全國最新統一使用德育課之一,教學地位重要,對培養幼兒師資良好的職業道德法律素養、發揮學校德育教育主陣地功能起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如何思考與運用合適的教學策略,對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有效實施學校德育教育息息相關。
【關鍵詞】幼師 《職業道德與法律》 教學策略 思考運用
現代教育之父夸美紐斯在教育學巨著《大教學論》中提出“使教師因此而少教,學生因此而多學”的觀點,為教師探究如何教學這個課題指明了方向, 1964年,Taba等學者正式提出教學策略概念[1],教學策略是指不同的教學條件下,對教學目標、學習者、教學內容、學習環境、教學資源等因素思考分析的基礎上,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媒體的總和。教學策略是教學原則、規律的具體化,教學策略本身具有靈活多樣的特性、結構性,往往指向單個或局部的教學行為。筆者在幼師《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對課程進行宏觀思考,嘗試把該課程緊密關聯的因素和教學策略相結合,并作出教學策略的優選。
一、幼師《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策略關聯因素思考
1.人的因素。首先是學生因素,中職幼師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認識上普遍存在重專業課,輕德育課、基礎文化課;行為傾向上對實踐活動課參與積極,而德育理論知識學習較被動;心理取舍上,對學習策略運用切合學生實際普遍接納,反之消極應付;閱讀習慣上對視頻、圖片類教學內容感興趣,對紙質教學內容內心存在畏懼;其次是教師因素。幼師學校的師資大多畢業于師范類大學,對教育學、心理學有系統的掌握,尤其是如何教方面有著獨特的敏感性,對教學策略的選擇運用具有明顯優勢。
2.教材因素。該課程是教育部2009年統一最新頒發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必修新德育課程之一,具有明顯的科學性、權威性,與《職業生涯規劃》內在邏輯關系緊密;該課程功能定位除達成教學目標外,還要落實“立德樹人”要求,具有學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主陣地功能。
3.教學過程因素。宏觀上,將國家教材校本化教學,必須遵循中職幼師生思想品德生成中知行合一的內在規律,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角色定位;微觀上,該課程的教學策略選擇應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境、學生特征,是否受到學生的歡迎;效果上,《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策略思考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質量最優化。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考慮教學過程的效率,做到省時高效,體現高效低耗,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教得少,學生學得多,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4.環境因素。目前,幼師學校教學場所多媒體平臺保障運行良好,可供選擇用來教學活動的資源充足,德育、美育氛圍濃厚,校園文化和諧、獨特,人文氣息濃郁,適宜幼師生的職業道德知行合一與專業能力的初步形成。
二、教學策略的運用
1.“目標——調控”教學策略
美國學者布盧姆在《教育目標分類學》提出:“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他的目標分類學衍生出“目標——調控”教學策略。將該教學策略運用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的教學中,對提高教學效果,優化教學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
《職業道德與法律》的教學從認知、情感態度觀念和運用三個維度進行教學的策略思考,目的是通過目標的導向,提高教學效率、質量,實現教學的最優化。調控是指以最少的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考慮教學過程的效率,做到省時高效,體現高效低耗,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教師教得少,學生學得多,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往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同程度存在著教學目標大、虛、空的現象,同時,教學調控策略與教學目標若即若離,調控與目標分離,導致出現課堂教學高耗低效,事倍功半。
筆者為了充分體現“活”的教學策略特性與有效調控運用,確保教學目標實現最大化,備課階段,側重以幼兒教師職業生涯發展對道德與法律素養需求作為主要載體,按照國家教材校本化、系統化思路,對整本教材作出“雙軌比較模塊化”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實施階段,采取“6.5:3.5”的比例調控學生參與各類主題教學實踐活動、教師精要主導的策略。如“雙軌比較模塊化”教學目標備課設計中,第一步,設計出該教材總的一級“雙軌比較模塊化”教學目標;第二步,設計出職業道德、法律在幼兒教師職業中的運用兩個“雙軌模塊化”二級目標;第三步,深入設計出職業道德中幼兒教師優雅禮儀、文明用語、感悟道德、走進道德、內化道德的三級“雙軌模塊化”目標,法律在幼兒教師職業中的運用三級“雙軌模塊化”目標。教學實施中,按照“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原則,嚴格調控學生主題實踐活動、教師精講主導的教學方式、時間比例,在設疑提問、小組互動、案例呈現分享、主題實踐訓練、手抄報主題內容設置 、學生主題演講等教學環節,堅持將良好道德行為、不良道德言行,遵紀守法言行、違法亂紀言行“雙軌比較”,使學生在學習中十分清晰的掌握了為什么要學、學什么、哪些要內化、哪些要抵制,采用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調控,使學生學得活,學得透,學得懂,學得實,學得樂,始終處于實現教學目標的系統之中,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2.“融會---貫通”教學策略
“融會---貫通”策略是對整本教材各單元要點內容通過對比、分析,加深對教材內容宏觀把握的一種策略。如《職業道德與法律》分為前言和五個單元,第一至第二單元呈現的職業道德內容,第三至第五單元講述的在職業中的法律應用,在實施課堂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教材的把握,聯想到采取數學正弦波曲線、結合中國歷史上的秦朝從公元年0年開始,到新中國2000多年的進程中,國家的興衰與道德、法律運用的把握密切關聯,漢代406年崇尚“以德化民”,唐代289年崇尚“尊祖崇道”,新中國提出“人民當家作主”、“以德治國”戰略,隋朝殘酷暴政,清朝黑暗腐朽,揭示出國家民族“重德則興,枉法則衰”的規律,筆者制作了一個正弦曲線圖。
注:上圖正弦曲線0軸以上的高點朝代多重德,0軸以下的朝代多枉法。
該圖巧妙地將數學與歷史知識的融合、連接、呈現,使學生驚喜的發現道德與法律存在如此震撼神奇的規律,視野豁然洞開,對課程把握的信心倍增,對黨中央提出的中國夢目標實現深信不疑,思想道德思維層次躍上了新的臺階,達到了對學生已掌握的歷史知識融合分析、歷史主要朝代把握道德法律尺度行為后果縱向貫通的教學效果,同時,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達到懂得自己是崇尚道德遵守法律的主體,必須以實際行動學好本課程,努力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法律素養,該教學策略的使用,巧妙地達到了前言部分教學目標。
3.“示范—模擬”教學策略
費茨和波斯認為,一個復雜的行為技能獲得要經歷三個階段:認知階段,即學會行為技能的要求;聯系階段,通過學習使部分技能由不夠精確到逐步精確,單個技能逐步結合成總結技能;自主階段,行為技能的程序步驟已不再需要通過思考完成。這給“示范—模仿”教學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筆者“示范—模擬”教學策略運用是把示范技能作為有效的刺激,引起學生相應的行動,使他們通過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
在組織學生第一單元習禮儀、講文明的教學中,采用“定向—參與性練習—自主練習—遷移”的教學程序,對幼兒教師職業禮儀這些基本道德行為技能,如站姿、引導、鞠躬、握手、坐姿、蹲地拾物、鼓掌、微笑等動作進行操作,通過視頻反復觀摩、班里學校禮儀隊隊員示范、各種規范儀態模仿、全班整體練習、6人小組分別練習、小組表演、全班整體展示。學生在禮儀技能獲得方面有效地實現了“從動作技能不夠精確---逐步精確---禮儀動作不再需要思考就能精確完成---初具禮儀姿態優雅”。幼兒園職業文明用語方面,將幼兒園常用職業文明用語歸類成:問候用語、鼓勵幼兒用語、與家長溝通用語、接待用語、教師間溝通用語,通過學生教師領讀、全體朗讀,角色扮演用語、表演等技能練習訓練,做到了優雅儀態成為習慣,文明用語脫口而出,教學目標達成度很高,學生在六周時間內感到優雅的喜悅,文明的提升,對未來職業生涯充滿期待。同時,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角色得到充分體現。
4.“情境—陶冶”教學策略
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首創“情境—陶冶”教學策略。筆者的“情境—陶冶”教學策略是在教學中通過創設與現實生活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放松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學生通過與教學資源載體的交流合作,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能力,以達到陶冶和培養健全人格的目的。步是創設情境、自主活動、總結轉化。
筆者在組織第四單元教學中關于遠離黃、賭、毒的內容安排,考慮到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復雜性、毒品對青少年巨大的危害性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政府部門十分關注禁毒教育嚴厲打擊毒品犯罪等實際,將遠離毒品的教學內容采用“情境—陶冶”教學策略進行組織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平臺播放“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禁毒公益宣傳片,通過PPT展示近百幅人體受毒品侵害后十分慘烈的脫變與慘狀,為學生創設活生生的形象場景,激起學生的拒毒情緒。還通過禁毒館、街道禁毒宣傳展板進學校開展禁毒宣傳的外來資源機會,安排學生在特定情景下參觀,強化學生的拒毒情緒。再安排小組主題討論、布置全班學生一周內各自完成一份遠離毒品手抄報、一份家長遠離毒品倡議書、學生主題發言交流等自主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堅定了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信念,達到了情感與理智的統一。通過該教學策略的運用,一方面,高度達成了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有效地配合學校對學生開展了法紀教育、珍愛生命教育,使該課程進一步體現了學生德育教育主陣地功能,一舉兩得。
總之,深度思考中職幼師《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策略選擇的關聯因素,把握好教學組織中的對教學策略運用,不斷總結反思教學策略運用的有效性,及時改進完善,為努力提高德育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學校德育教育主陣地作用,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Taba & Hilda & Elaey & Freeman.F.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64,65(6):524-534
[2]Trown E.Anne & Leith G.O.Decision roles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in primary schools:Personality—treatment interactions.British Jourm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5 Jun:Vol 45(2):130-140
[3]韋義平 教學策略的三維研究視角[J]《教師教育研究》2006.4.6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職業道德與法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7
[5]楊書萍 中職德育課教學策略功能定位[J]《教育》 教育雜志社出版社 2015.3.26
[6]米甜 劉然 中職德育課的教學策略[J] 《中外企業家》 2015(3) 中外企業家雜志社出版
[7]張冬梅 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效率的教師教學策略研究 《廣東教育:職教》 2015(12) 廣東教育雜志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