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從教以來,總覺得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參差不齊.學生的高考數學成績最高90多分,最低只有20多分,甚至有一些學生的基礎特別差,繼續學習十分困難,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一、教師應具備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反思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會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過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學習,忽略了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新課程強調探究和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將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帶動起來,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加強學法指導,重視思維能力的培養,傾注更多的關愛,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得到體現。另一方面,教師應十分注意對差生實行情感方面的教育。應該看到“用相同的教育對待所有的學生是不公平的”,應該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困生會因成績不理想而產生較大的思想壓力,影響正常的數學學習。教師要對他們多關心、多愛護,通過了解學生的性格、態度,關注他們的微小進步,指出他的成功之處,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向上的力量,切忌譏笑、諷刺,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對數學學習更加喪失信心
二、做好學困生的思想教育必須了解學困生的成因
1.在課堂上的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磕睡等,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2.看書少
課前課后根本不會看書,看書也只是敷衍了事,對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只是看到一個表面,而看不到其內涵,導致對概念和定理模糊不清,沒法做到真正的應用.
3.缺乏自學能力
如:在看書時不能找出問題的重點和難點,不能回答教材中基本的問題,說不清楚自己掌握了哪些,同時也提不出問題、運用學過的知識解題,閱讀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擾,讀書十分被動,沒有自覺性.
4.課堂上缺乏積極性
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若無其事.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不肯動腦筋,總是漫不經心,避而不答.
5.不配合老師的教學
對于老師布置的練習、作業,只是應付,胡做亂做,更有甚者抄襲了事,不能說明解題的依據,不能說出這些作業是哪些知識點的運用,不想尋根問底.解題時不遵循一定的步驟,解題過程沒有邏輯性,語言不規范.
三、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克服偏見
要使學困生轉化,首先,教師的觀念也要轉變,偏見也要改變.長期以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形成了“只要成績差就是差生”的思維模式.錯誤地認為學困生是不可調教的“朽木”,把學困生打入“另冊”.有的長期歧視、冷落,上課從來不提問,表揚從來沒有份;有的隔離、孤立他們,把座位調到教室的最后排;有的進行懲罰(罰作業、罰打掃衛生)、體罰,等等;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棄,甚至放棄學習而踏入社會.對于這些學困生,我們要引起注意,隨時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我們要應該確立這樣的觀念:
(1)學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會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關系、交友關系、師生關系;有的屬于學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引導不得法,簡單粗暴,缺乏細心、愛心、耐心,甚至缺乏良心所造成的.
(2)學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們的身上往往專長突出,特長明顯.在這些專長、特長中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績優秀的學生都好.
(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現在差將來不一定差.當年的學困生現在成為企業的強人、社會的能人、家鄉致富的帶頭人比比皆是.(4)表面差實質并不差.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模仿老母雞孵小雞,把老母雞趕開自己坐上去,人們從表面現象上看,認為這孩子愚蠢透頂;在動手制作課上他打了一個三只腳的凳,老師、同學紛紛嘲笑,認為愚不可及.其實這不也體現出小愛迪生善于模仿,善于創新、發明嗎?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克服偏見,消除成見.
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程度的問題.不要讓問題成為優生的專利,人為導致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應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以便及時了解各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課堂上教師應鼓勵學困生回答問題,為避免學生回答不出而感到尷尬,可把問題拆成若干小問題,多設幾個臺階,深入淺出,使他們經過思考后能回答正確,從而讓學困生嘗到“我能行”的成功體驗,逐步樹立信心.
四、展現解題思維過程,提高解題能力
數學教學是揭示數學思維過程的一種活動。教師在解答問題和課堂教學時,不是給他們現成答案,而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展開思維過程。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習目標,精心組織典型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想一想:下一步該做什么?問題的條件是什么?結論是什么?條件和結論如何掛鉤?并將思維的過程以圖的形式畫出來,層層剖析,步步推理,暴露知識發生、發展和深化的過程,教給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探究,從中悟出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應用,最終把問題弄透徹。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掌握最真實的思維過程,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表面模仿,缺乏對知識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和合情推理,體會不到自己的頓悟與豁然開朗的喜悅。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思想很難一勞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育過程.對這項十分艱巨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因勢利導,使學困生始終保持不斷前進的動力和信心,以期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