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煒
【摘要】隨著互聯網在大學生群體的普及,網絡媒介對于學生的學習、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既是學生獲得信息的載體,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的視角便定位于在大學生通過網絡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章以網絡媒介對大學生生活的適應性入手,分析了通過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隨后介紹了這種教育的特點,最后歸納了更好地發揮教育效果的幾個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媒介 思想政治教育
一、網絡媒介對大學生生活的適應性
網絡媒介是媒介的一種。按照通常的解釋,網絡媒介是指依靠電信設施傳輸的、高技術電子設備做收發工具、依靠網絡技術連接起來的媒介。網絡媒介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對于傳遞的信息可以高度結合。網絡媒介可以將文字與影像、音頻與視頻完整的結合起來,信息量大。二是傳遞的信息即時快捷。網絡媒介傳播速度快捷,僅憑借簡單的設備即可實現。三是傳遞的信息是可交互的。網絡媒介的信息具有互動性,即信息的發出方與信息的接收方可以進行信息交換。
網絡媒介在大學生生活中扮演了是信息載體、交流平臺、知識工具、生活助手、管理互動等角色,對大學生的生活具有適應性。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網絡的交流符合大學生對于人際交往的需要。大學生在人際交往的需求有明顯提高,網上聊天等類型的互動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便利的媒介。二是網絡的信息符合大學生學習知識的需要。網絡上有內容豐富的知識與資料,這些資料的獲取也非常容易,方便學生進行自學自修。三是網絡獲取的便利性符合大學生生活的需要。網絡上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掌握生活技能、享受生活服務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二、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目前網絡媒介下的課程教育已經在高校中逐漸實現推廣。網絡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可行的,有如下幾個原因:
1、智力發展成熟
智力發展通常是指個體的智力水平在一定生活條件和環境影響下的有規律的變化,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方面。大學時期,學生的智力發展逐漸成熟,并呈現較高的水平。這使得大學生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備了智力基礎。
2、認知能力發展
認知是學生對于自身感官系統接收的外界刺激進行信息過濾和加工的過程,是影響學生學校效果的一個方面。在大學期間,學生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使得大學生在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備了認知基礎。
3、邏輯思維強化
思維邏輯的訓練與培養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能夠影響學生對于事物的思考與表達能力。大學生在大學階段,已經接受了長時間的邏輯能力培養,思維邏輯能力不斷強化。這使得大學生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備了邏輯基礎。
4、自學技能增強
自學是指受教育者在無指導或少量指導下通過自我學習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能力,是學生的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大學階段學生不僅具有較強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有明確的自學心理需求。這使得大學生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具備了學習基礎。
三、網絡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網絡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網絡媒介的設備、技術來實現。具體來說,有以下特點:
1、學習方式新穎
網絡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符合大學生追求時尚的心理預期。學生的心理狀態體現為追求新鮮感,對于最新的技術成果敢于體驗、樂于嘗試。網絡學習能夠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
2、滿足自學需求
網絡學習能夠滿足大學生自學的需求。在大學階段,學生愿意通過自學,掌握一定知識與技能。網絡的教育與教室授課相比,自學的機會更多,可以滿足學生的自學的學業需求。
3、減少時空限制
網絡學習是通過網絡媒介進行的,學生擁有了相應的設備即可進行學習,這樣減少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這使學生增加了受教育的機會,豐富了受教育的途徑。
4、學習載體多樣
網絡學習的載體更加多樣化。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載體進行學習,設備的種類多,功能廣。隨著這些設備的不斷更新,性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會更加便利。
5、適應各類群體
網絡學習的結構明確,條理清晰,容易適應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使他們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模塊。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感興趣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學習的動力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
6、師生互動方便
網絡學習的優勢是師生的互動更加便捷,學生可以通過在線互動、留言、語音視頻溝通等形式聯系老師,教師也可以隨時對學生的詢問進行回復。這種便捷的互動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四、網絡媒介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網絡媒介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以下途徑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是構建綜合體系,完善門類分支。網絡媒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為受教育學生構建完整綜合培養體系,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要求;同時,需要完善體系內各門類的分支,使學生能夠了解自己在各分支內所應學習的內容,使得培養的方向更加明確化。
二是專業人員指導,定期檢測評價。網絡媒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為受教育學生設置專業的思政老師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制訂各年級的具體培養計劃;同時,可以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與評價,了解學生的培養進度與水平結構。培養計劃與檢測評價,既是對于學生學習水平的檢測,也是對于學習內容的反饋。
三是提供交流平臺、優化師生體驗。網絡媒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個優勢是網絡用戶具有交互式體驗以及網絡交流的即時便捷性。需要為受教育學生與指導老師之間架設互動交流的平臺,學生有問題可以及時詢問老師,老師也能夠及時反饋與解答;同時,老師也能隨時向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與體會,也能夠形成老師學生心理相融的良好體驗。
【參考文獻】
[1]謝剛.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J].科技創業月刊,2014,(12):109-111.
[2]張洪華.關于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平臺的思考[J].品牌,2014,(12):209-211.
[3]閆曉靜、寧建榮、賈耀忠、勾正剛.論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J].中國報業,2014,(04):30-31.
[4]倪洪章.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