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出現使整個媒介生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本文主要采用亨利·詹金斯的文化研究視角,觀察現階段中國媒介環境下融合文化的發展,以蝦米音樂網的發展為觀察對象,闡釋了在互聯網的環境中媒體生產者和媒體消費者等各方的博弈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經歷的關系不斷建構和重塑的過程。
關鍵詞:融合文化;互聯網;蝦米音樂
1 背景
互聯網的出現使整個媒介生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媒體生產者到媒體消費者,無一不經歷著重塑和建構,整個媒體環境都呈現出“融合”的態勢。而在這一過程當中去分析和探尋各個因素之間以何種方式斗爭、妥協、合作、發展對于未來有現實的意義。本文主要是從文化研究視角出發,以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理論結合中國本土的互聯網媒體中的代表,即蝦米音樂的發展為分析對象作出自己的思考與探索。
2 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概念
亨利·詹金斯被譽為“21世紀的麥克盧漢”,是美國知名的媒介和文化研究學者,在2006年出版的《融合文化—新舊媒體的沖突地帶》一書中,詹金斯討論的是媒體融合、參與文化以及集體智慧這三個概念的關系。不同于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闡釋媒介融合的代表人物德維爾:“媒介融合是一個過程。新技術被容納進現有媒介和大眾傳播文化工業之中。”[1]也不同于從媒介史角度切入的“媒介融合是傳統媒體(如印刷媒介、電視、廣播和電影)與新技術(如有線電視、互聯網和數據廣播)的結合。”詹金斯提出“我通過融合這一概念嘗試描述的是技術、產業、文化以及社會領域的變遷”不單單是從技術的角度說明,而是一種文化變遷。[2]“媒體融合”包括多種媒體平臺的內容流動、多種媒體產業之間的合作;“參與文化”一詞與被動型媒體觀看行為的舊概念相對照,媒體制作人與消費者都遵循一種新的規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2]媒介消費者開始參與到文化的生產和流通之中。同時,他借用法國數字文化理論家皮埃爾·萊維的“集體智慧”的概念,指出我們把個人的技能結合在一起,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了解就會更加全面,而且日益被媒體業所重視。這三個概念因素并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復雜的、動態的、充滿矛盾與妥協的融合文化,就像詹金斯在書中描述的一樣:“歡迎來到融合文化之中,在這里新媒體和舊媒體相互碰撞,草根媒體和公司化大媒體相互交織,媒體制作人和媒體消費者權利相互作用,所有這一切都是以前所未有、無法預測的方式進行的。”[2]
3 蝦米音樂的發展
蝦米音樂是互聯網的產物,從最初的音樂分享社區到如今的媒體巨頭,一路上見證了中國互聯網音樂的發展,也見證了“融合文化”在中國互聯網背景下的變遷。蝦米音樂最初的運營方式很簡單,粉絲們把自己購買的專輯歌曲進行刻錄,上傳到蝦米音樂,由蝦米音樂進行審核,達到標準之后,蝦米音樂就會把歌曲進行歸檔、分類,在蝦米音樂的頁面中顯示,提供試聽和下載,下載需要收取費用。
粉絲的“集體智慧”使他們不僅能夠免費聽到高品質的音樂分享,同時也可大大增加對音樂的選擇,不是由單一的媒體采購者進行音樂購買,而是粉絲自行上傳,音樂的種類和數量都會比一般的音樂網站豐富很多,還包括獨立音樂人自己上傳歌曲。所以蝦米網從一開始就聚集了一大批高端的音樂聽眾,聽眾之間相互交流和分享,形成了比較良好的社區氛圍,培養了受眾的音樂品味。但是,從網站的運行模式來看,“版權”問題的炸彈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粉絲上傳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侵權的,而且付費下載的費用完全不能夠支付正版的版權,當蝦米粉絲社區聚集的人數越來越多的時候,音樂人對于蝦米音樂侵權的問題與訴訟也隨之而來。另一方面,由于整個互聯網音樂的競爭加劇,各自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盜版之風愈演愈烈,唱片行業開始走向衰弱,音樂人叫苦不迭。
在這里,音樂消費者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可以免費試聽,下載任何一首音樂。互聯網音樂公司掙扎在版權的泥淖和資金的空缺之中,而作為生產音樂產品的音樂人也得不到豐厚的報酬。2015年10月,國家版權局出臺了《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的通知》。以2015年10月31日作為下線侵權作品的最后期限,各大互聯網音樂公司包括QQ音樂、海洋音樂和網易云音樂都選擇了抱團共享版權,阿里音樂則表示單干。
而在此之后,許多歌曲只有付費才能夠聽,因為歌曲版權被某一家買斷,每一個消費者都不得不裝兩至三個音樂APP,嚴重影響了消費者體驗。作為消費者,我們不得不去適應新的游戲規則,互聯網音樂又一次成了資本的競爭。音樂資源開始在這幾家互聯網巨頭中間集聚,由他們統一采購音樂,提供渠道和平臺。
早期的互聯網音樂創業公司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和粉絲效應培養了受眾數字音樂的消費習慣,而當粉絲的規模增長一定界限的時候,整個音樂產業生態就被影響,相關的社會法律商業問題就會相繼爆發。而一旦法律落實,行業標準建立,主要資源就會再一次回到了媒體巨頭身上,只不過這次的巨頭不再是實體唱片公司,而是互聯網巨頭。但是和實體唱片公司不同的是,互聯網音樂公司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為消費者和音樂生產者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和渠道。
如今所有的互聯網音樂公司,一方面在不遺余力地培養消費者的付費習慣;另一方面也在運用“粉絲”的力量積極維護良好的音樂社區氛圍。例如,蝦米音樂在網站中開設音樂人這一欄目,不斷給予年輕音樂人展示自己的平臺和渠道,聚集自己的粉絲和聲量,音樂播放欄都設有粉絲評論,大量的網友在其中留言和互動,彼此分享對音樂的看法,對于能夠帶來粉絲和流量的音樂人,網站也會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培養。在這一過程中,“粉絲”充當了很關鍵的角色。
4 結語
從最初的愛好者社區到規范的音樂公司,在新媒介的環境中,生產商和消費者在不斷進行資源權利的爭奪和博弈,沒有粉絲的“集體智慧”,就沒有互聯網音樂生存的基石。但是,互聯網音樂的健康發展又離不開對粉絲行為的制約和相關法律的完善。對權力的爭奪和制約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演變成復雜多變的態勢。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音樂作為文化資源,一方面由大公司掌控,另一方面又有許多的新生力量從草根媒體流入到主流媒體,或是直接出現以小眾音樂、獨立音樂社區自居的互聯網音樂企業也吸引了一批忠實的粉絲,并享有一定的話語權。
互聯網音樂的發展只是中國整個文化產業在互聯網環境中的一部分。但是卻從中可以看到媒體環境中的各方勢力在新的媒介環境中,不斷進行構建和重塑的過程。他們相互制約又相互依賴,相同內容在不同媒體平臺流通,不同內容在同樣的媒體平臺和平相處,各種力量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越來越模糊。而我們也知道,這也僅僅是一個開始,正如詹金斯所說:“歡迎來到融合文化之中。”
參考文獻:
[1] 郭毅,于翠玲.國外“媒介融合”概念及相關問題綜述[J].現代出版,2013(1):16-21.
[2]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體和舊媒體的沖突地帶[M].杜永明,譯.商務印書館,2015.
作者簡介:陳立倩(1993—),女,浙江蘭溪人,上海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方向:粉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