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暢 王萍
摘 要:古村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明珠,也是先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提出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古村漸漸的遭到了破壞,古村的保護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本文試圖從古村的概念入手,將古村概念與鄉村等概念進行辨析,同時對古村名詞賦予新的含義,只有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才能正確使用概念并對未來古村的發展進行更好的探索。
關鍵詞:鄉村;古村;人居環境
古村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定的歷史沉淀,是歷史和人地作用關系的綜合體現,在充斥鋼筋和混凝土的現代化都市,古村的生存和發展可謂是步履維艱,古村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然而,在社會各界對古村落高度關注的同時,許多古村落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1 鄉村、農村和古村
近年來,研究古村的著作日益增多,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學術角度對古村相似的概念進行了界定,但少有對古村的含義進行定義。劉冠生(2005)辨析了四個概念:城市、城鎮、農村、鄉村;樓慶西(2007)分析了鄉土建筑的價值及其保護問題;丁邦友、夏建國(2009)對廣州古村落研究進行了回顧與展望;徐晨曦、周宏偉(2012)從歷史人文地理方面闡述了古村落人居環境保護研究;羅智慧、董蘆笛(2014)介紹了傳統聚落環境中的內容與方法。雖然各個專業領域的著作很多,但古村的定義還是很模糊。
與古村最相似的一詞是鄉村。鄉村一詞最早來自南朝謝靈運的《石室山詩》這首詩:“鄉村絕聞見,樵蘇限風霄。”1999年,國家統計局制定并發布了《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明確指出了農村、鄉村和集鎮等概念。該規定指出,鄉村是指除了城市和鎮以外的其他地區。鄉村包括集鎮和農村,農村指集鎮以外的地區。
即使在《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中解釋了“農村”與“鄉村”,但這兩個概念也不一樣,屬于從屬關系。鄉村和農村,前者是大概念,后者是小概念;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前者除包括后者以外,還包括集鎮。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鄉村是指“以農業經濟為主的”人口聚居地區,“農村”與“鄉村”的概念有時也通用。
“古村落”是指那些明清以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其選址和整體布局沒有大變動,而且周圍環境、傳統建筑、歷史文化、傳統習俗等都保存較好的村落。朱曉明把古村落定義為:建于民國之前,其村落選址、建筑環境和風貌沒有較大變動,民俗民風獨具特色,雖經歷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
2006年,在中國浙江西塘舉行的中國古村落保護高峰論壇上,馮驥才先生提出了古村落的四個標準:第一,有比較豐富的歷史,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有人居住,并非空巢;第三,基本保留原來村莊的體系,是個整體;第四,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認為,古村是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經濟價值、旅游價值、人文價值,保留了完整的外部空間景觀和內部社會結構,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且為人服務并受到保護的村落。
2 古村到鄉村景觀
古村經歷了歷史的洗滌和風刷。有些古村的歷史建筑得不到有效維修,破敗不堪,周邊環境質量差,市政配套設施不齊全,傳統的建筑被現代建筑見縫插針地建設,地方特色逐步喪失,變得落寞。據統計,全國依舊保存完好且具代表性的古村落,已經由過去的大約5000個縮減到現在的大約3000個。古村人口急劇流失以及古村規劃缺乏創新成為大多數古村面臨的主要實際問題。以古村改造成的旅游景點之間一味地模仿與復制,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失去了古村獨特的地域特色。例如,國內著名的古村——安徽的西遞宏村、湖南的鳳凰古城、江蘇的周莊,雖然成功的保護與開發成為了熱門的旅游景點,但濃重的商業氣息使游客感受不到古村的魅力,反而覺得到處充斥著金錢味,失去了古村原本的質樸感。
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鄉村不再是農村,也不再以農業為指導,現在的鄉村開始加速轉型。鄉村具備了自然風光和田園文化,體現了景觀的審美功能,由于中西方對自然風光的關注及鄉土文化景觀的關注,反映了對鄉村景觀從忽略到以美學眼光欣賞到充分模仿利用的過程,鄉村景觀也開始真正走入人們的視線。鄉村景觀研究作為地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隨后鄉村景觀開始快速地發展并經歷了文化的轉型。
鄉村景觀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是鄉村地域范圍內空間性的表征。總體上說,國外鄉村景觀評價最初是從視覺角度開始的,其后隨著認識的深化,開始逐漸關注生態問題、社會問題及綜合問題。
3 古村不是鄉村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2013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進行城鄉一體化試點的鄂州市長港鎮峒山村指出:“實現城鄉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2015年,在中國(福建·泰寧)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提出,古村落是鄉土的活化石與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人居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
在這些關注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古村打造一個適合人們居住的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人是古村建設中最活躍的因素,城市發展的核心不僅在人,古村的建設也在于人。樹立延續歷史文脈的文化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留得住鄉愁,打造城市精神,才能避免千城一面。古村落的生存已面臨極大挑戰,要想使其發展延續,要采取合理的保護措施,進行良好規范的旅游開發勢在必行。
近些年,人們一直為“城市病”所困擾,當前城市存在的問題也日益浮現,國家與人民都渴望擁有一座理想的城市。然而,古村不是鄉村,不能冷漠對待,保護古村絕對不是原封不動,將古村打造成一座美好的怡人的家園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愿。
4 結論與展望
針對新時期的問題,本文認為古村應該被賦予新的含義,鄉村人居環境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視,將古村打造成未來有人在此生活的鄉村概念,對城鄉空間有序發展和城市化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保護古村古鎮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需要,人們關注古村古鎮歷史文化的搶救和保護,是因為古村古鎮中的歷史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鄉村的自然環境有目共睹,我們要根據自然環境探索屬于自己地區的設計,還要試圖創造出以人為本,地域與人文、生態與文化、歷史與現代相和諧的規劃,探索適合我國發展的特色的鄉村人居環境規劃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 陳亞利,陸琦.淺析嶺南傳統建筑中裝飾藝術的審美特征[J]. 2010.
[2] 劉冠生.城市、城鎮、農村、鄉村概念的理解與使用問題[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54-57.
[3] 范建紅,魏成,李松志.鄉村景觀的概念內涵與發展研究[J].熱帶地理,2009.
[4] 郭美鋒.理坑古村落人居環境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2-3.
[5] 朱曉明.歷史環境生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3.
[6] 關于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S].國家統計局,1999.
作者簡介:倪暢(1992—),女,湖北荊州人,廣東工業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景觀設計,古村落。
王萍(1970—),女,湖南益陽人,廣東工業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