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法憑借獨特的筆墨與線條變化,以其豐富的歷史底蘊在我國發展了兩千多年。而今,在我國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方針政策下,書法藝術又重新回歸歷史舞臺,備受歡迎。由于社會文化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在寫的時代背景下,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體,已出現了與傳統意義上差異性理解。我們應該引起重視,這樣才有利于書法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書法;元素;差異性;古代書法
傳統意義上的書法是對漢字形態變化的書寫,最初的功能是以信息的傳達、交流而存在,以實用性為主。自秦朝統一六國,“小篆”作為國家的統一文字后,書法逐步開始了它的演變進程。特別是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時期,書法的實用性體現得更為明顯。篆、隸、楷、行、草書體不斷傳承、發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書法藝術的發展靈活多變,并非凝固不變,靜態的書法藝術是動態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
傳統意義上的書法多注重用筆、線條、結構、章法等技法,其最主要的三個要素是筆法、結體和章法。就筆法而言,古人對用筆極為重視,有正鋒取骨、側鋒取妍之說。明豐坊在《書訣》中寫道: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當然這也只是個大概的說法。楷、篆、隸多藏鋒起筆,行草起筆則多露鋒。元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中寫道:“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可見在筆法在這方面,古人與今人的差異并不明顯。
其次是結體。傳統書法特別重視字形結構,尤其是對楷書的要求更為嚴謹。我國古代論述結體的著作也比較詳細,其中著名的有唐代歐陽詢《三十六法》、明朝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和清朝黃自元臨摹自邵瑛的《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等。當然,當代的書法家和愛好者也大都是在古人所總結的經驗基礎上來指導臨摹碑帖,研究學習。
再次是章法。什么是章法,簡言之,章法就是布局和謀篇,是字與字的組合關系,講究疏密、大小等,從而達到通篇的協調。宋以前,書法的幅式主要是手卷,宋代開始出現條幅,遠觀章法最先進入視覺給觀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容易引起審美聚焦,因而這一點顯得特別重要。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可見,章法的成功是書法作品成功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古代書家對章法的逐步重視,也是書法逐漸趨于成熟的標志。
由此可以看出,在筆法、結體和章法上,傳統書法和現代書法大致是相同的,基本上還是傳承了傳統書法的特征。現代人對書法的理解,更多的是立足于藝術鑒賞的基礎上,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在新文化觀念和審美情趣的主宰下賦予的具有新時代意義的一種新面貌書法。作為新時期觀念意義上的書法,它在創作思想、創作技法、創作形式上也別有新意。
就現代書法而言,書家們比較注重墨法的運用。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曾說:“然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墨法是從傳統書法到現代書法的逐漸完善,現代書法更加突出兩極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書家中最強調和最擅長用墨的是林散之,他認為“寫字要有墨法,濃墨、淡墨、枯墨都要有”;濃墨淋漓痛快,一書而就;枯墨又多顯筋骨;多種筆墨的運用使作品更富變化。但就古代書法而言,書家們不會刻意的考慮,甚至安排墨色的變化,大都以隨性而書為主。
現代書法在墨法上有了創新,書法家們巧妙地將濃淡對比關系、漲墨的處理和墨色肌理等藝術處理方式運用到書法藝術中,既減少了作品黑白墨色的單調,又合理強化了作品的視覺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其次在作品形式上,傳統書法的形式純一不雜,多以信札、手卷、冊頁等為主。傳統意義上書法作品的內容比形式重要。與之相比,現代書法作品形式就比較多樣了,有扇面、中堂、橫幅等。特別是在近幾年的展覽中,書法愛好者們在作品的形式上動了很大的心思,通過拼接、組合等,如小行草,小楷等作品在內容上往往是抄幾首古詩或是比較長的詞、賦、書論,增加入選、入展和獲獎的幾率。可以說,當前的作品呈現出形式比內容更為重要的趨勢。在這點上,似不可取。
如今的書壇已經走向多元化,書法藝術無疑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現代書法不僅取法傳統書法那幾點,更重要的是現代書法加強了創作意識和視覺效果,竭力夸張了兩極對比。從這個大方向來看,相比傳統書法來說沒有那么循規蹈矩了,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純藝術。
綜上,現代書法是在繼承古代書法的基礎上上發展而來的。當代書家既繼承了古代書家的筆法與章法加以不斷創新,通過黑白之色的變化體現出書法藝術的靜謐與典雅,同時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強化了書法的表現性和視覺性,將書法藝術的獨立性表現得更為豐富,推動了當代書法事業發展的進程。當代書法也應更加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這樣書法才不會變味,才能不斷地延續下去。否則,只重形式的書法就算不上真正的書法,只能算是寫字。由此推之,也不是書法家,只是寫字匠而已。
參考文獻:
[1] 豐坊.童學書程[A].崔爾平.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2] 董其昌(明),畫禪室隨筆[M].屠友祥,校注.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3] 孫寶文.趙孟頫蘭亭十三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劉璐(1990—),女,山西呂梁人,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