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源
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基本構成,漢語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發展。古代漢語的定型時期為春秋戰國時期,并在“五四”運動時期轉型為現代語言,這也標志著中國古代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由此可見,古代漢語體系與中國古代文化類型具有緊密聯系。本文就古代漢語體系與中國古代文化類型進行了研究分析。
關鍵詞:古代漢語體系;中國古代文化;類型
中華文明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語言文化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和完善。據現有歷史資料證明,中國古代文化在殷商時期便已經顯現出一定的特色,但是由于史料十分缺乏,殷商之前的漢語及相關文化的發展情況難以準確推斷。而漢語作為我國長期以來一直運用的語言以及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其語言體系上的變化也保留著中國古代文化類型變化的痕跡。
一、古代漢語體系與中國古代文化類型的聯系
中國文化具有意蘊深遠、歷史悠長的特征,其發展至今,歷經了眾多的變化。目前,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方面,由于史料資源的限制,專家學者只有通過神話資料對殷商之前的文化發展情況、文化類型進行了解,但是神話資料不可盡信,缺乏一定的真實性。漢語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用于溝通的重要工具,隨著時代的變遷,漢語體系也在不斷變化,并蘊含了每一時期的時代特征。古代漢語體系中文化術語、概念等的變化,也體現著中國古代文化類型的變化,蘊藏著漢文化的變遷情況,兩者之間聯系密切。
二、從古代漢語體系分析中國古代文化類型
(一)漢字與中國古代文化類型
漢字是漢語詞匯,在漢語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漢字體系幾乎就是漢語體系[1]。因此,漢字的變化中,也蘊含著漢語及中國古代文化的變化。當前能夠追溯到最早的漢字就是殷墟甲骨文,其所包含的單字能夠達到四千多,已經形成了加我誒完善的漢字體系。隨著漢字的不斷變遷,可以發現,漢字的結構逐漸更加精簡,而每一個漢字所蘊含的意義卻愈發深遠。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漢字的變化巨大,漢語的思想層面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語言愈發抽象化,逐漸形成了獨立的精神世界,并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范疇體系和文化術語。例如在殷周時期之前,漢字主要是用于表現具體物質、制度等的名詞,而后,在漢字的不斷發展中,也出現了更多展現精神世界的抽象名詞,并形成了一個具體化的漢字體系,這也標志著中國古代文化逐漸走向成熟。
例如“天”字,在最初的甲骨文中,是一個類似于人形的標志。在王國維的《觀堂集林》中曾經有關于甲骨文的“天”字描述,即“古文天字本象人形”。其中還解釋道,“本為人顛頂,故象人形?!币簿褪钦f,“天”的意義,最初是從“顛”演變成上天,又將“天”拆分,從“大”、“一”中最終獲得的“神”、“王”的含義。其文化概念從漢字符號中得以衍生,并決定了古人的敬天觀念,最終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形成了“天”的文化。
再例如“道”。其象形字主要是人的腳印形狀,用于表示道路[2]。而在殷周之后,這一漢字的文化概念得以顯現,逐漸用于表現一種觀念和思維方式。如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道生萬物”等。也充分顯示出了漢字作為一種思想觀念、思維方法等在這一時期的日漸成熟。
“易”、“儒”等文字也在這一時期逐漸轉變為思想觀念,并成為了中國古代的核心文化,推動了中國古代文化類型的形成。在中國古代文化的不斷發展中,雖然文化形式依舊在不斷變化,但也都是基于這一時期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斷變動。
(二)典籍語言與中國古代文化類型
從先秦典籍的語言運用上,也能夠看到中國古代文化類型的發展變遷。從歷史典籍上可以發現,時間愈久遠,語言文字越簡約,實踐越近,語言文字越復雜[3]。例如《詩經》,其中的語言運用十分簡單,語句重復,能夠看出當時詞匯的欠缺。即使在后期的經典著作《老子》中,所運用的語言文字也十分簡約。但是繼《老子》之后的諸子百家,在典籍著作上所運用的語言文字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僅詞匯大量增加,語句也愈發豐富,尤其是抽象性名詞,在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也同樣標示著中國古代文化類型的逐漸形成。
(三)話語與中國古代文化類型
很多歷史資料中都可以發現,在戰國時期,大多國家之間的話語各不相同,且無法相通,各地區雖然都有漢字和漢語文基礎,但是發展方向不同,具有各地區特色,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字,在當時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春秋戰國后,隨著社會的劇烈動蕩,人口的大面積淺析、國家的不斷重組,使各地域文化不斷碰撞、融合。漢語在這一時期也實現了詞匯、字義等的充實、豐富,古代漢語體系逐漸形成,而中國古代文化類型也實現了基本固定,不再受人們的主觀意志所影響,朝著固定的方向不斷發展。
三、結論
文化類型的形成會受到的多重因素的影響,但是其一旦固定,并會始終按照固定的路線被傳承、發展,并對后世的文化產生制約作用。人雖然在語言的創造中發揮著巨大的主動性,但是一旦語言被創造出來,便會具有獨立的精神,這一點與文化類型十分相似。在漫漫的時間長河中,兩者相伴而生,共同發展,中國古代文化類型的形成及變化,仿佛縮影一般,印刻在古代漢語體系中,并在古代漢語體系的發展歷程中同樣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1]高玉.文學研究中的語言問題及其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2):70-78.
[2]朱成勇.民族文化融合的藝術結晶——試析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作家的漢語詩寫作[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48-52.
[3]申小龍.中國語言文化研究的漢字轉向[J].北方論叢,2013,6(6):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