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摘 要:本文從語言政策的角度入手,梳理了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兩國語言政策的發展歷程,進一步分析在語言政策的指引下華語在兩國的發展趨勢,以及兩國在語言政策的制定中對華語的考慮。最后預測華語在海外傳播的發展走向。
關鍵詞:語言政策;華語;推廣
語言政策是指人類社會群體在言語交際過程中根據對某種或者某些語言所采取的立場、觀點而制定的相關法律、條例、規定、措施等等。具體說來,語言政策就是一個國家、地區、民族規定的語言文字所應遵循的方向、原則以及為此而提出的工作任務。Ronald Wardhaugh認為:語言政策是一種實現現代國家建設的國家地位規劃,體現了本國家強化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的需求,成為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手段。但不管對語言政策的定義如何界定,都離不開本國特定的國情以及特定的歷史背景,任何語言政策的制定都對國家的安定、民族的融合、經濟的發展以及現代化的進程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選取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為代表,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在語言政策的制定上有相似性,且在華文的推廣方面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一、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兩國的語言政策概況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英國殖民時期,施行英語同化政策;第二階段從1950年開始爭取獨立到1965年被迫脫離馬來西亞聯邦完全獨立,實施以馬來語為主導的多語政策;第三階段是1965年新加坡共和國成立后,以英語為主的多語政策逐漸形成并定型;第四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由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發起的“講華語運動”,華語的地位得到重視。
印度尼西亞的語言政策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殖民統治階段,荷蘭語和馬來語并重;第二階段是從1945年獨立到1990年,印尼語的官方地位確立,英語的流通,華語的壓制和封鎖;第三階段是1990年中印復交以后,華語解禁,英語的地位進一步提高;現行的語言政策是推廣漢語,支持華文教育,把漢語作為第二語納入國民教育系列。
二、華語在兩國的曲折發展
東南亞國家華人眾多,加上特殊的歷史因素的影響,華人的歸劃問題以及相應的語言政策一直是這些國家必須面對的問題。縱觀兩國的語言政策,可以看出華語在新加坡和印尼這兩個國家呈現曲折中逐步發展的趨勢。
在新加坡殖民時期,殖民政府為了方便殖民統治,在獨尊英語的同時,對華語抱著開放與容忍的態度。其結果是形成兩大語言分層:上層語言是英語,下層語言是不同種族的語言和方言。華語作為華族的語言在下層流通著。從七十年代初期開始,多語政策逐漸定型。華語作為四種官方語之一流通;推廣華語,使華語成為華族的共同語。
與新加坡一樣,在印尼殖民統治時期,對華語采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蘇加諾時期和蘇哈托時期由于同化政策的影響,華語一度遭禁,政府禁止教授華文。90年中印復交,華語解禁,印尼放寬了對華政策。進入21世紀以來,印尼政府對華文教育采取了開明的措施,印尼政府不再限制中文教學,允許華人開班華文學校,并把推廣華語作為國策。
由以上分析可得,華語的發展與所在國家的語言政策的制定息息相關,語言政策的制定決定了華語的最終走向,是被禁止還是推廣,均由語言政策進行規劃。
三、語言政策制定過程中對華語的考慮
語言政策表明了國家或社會團體對語言問題的根本態度,語言政策的制定必須考慮到本國的政治、經濟、民族、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它是服務于本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
新加坡的華人約占總人口的74.1%(2011),然而卻沒有選人口比重最多的種族的語言為國語。首先,如果選華語為國語,不利于國內各民族的統一;其次,在華人族群內部,各民系均有各自的方言,華語并非其共同語;再次,華語不利于新加坡的全球化發展。
在印尼的100多個民族中,印尼華人約占總人口的5%(2010),所占比重最多的是爪哇族,占47%,然而印尼也沒有將爪哇語定為國語,而是將印尼語定為國語。這是因為爪哇語社會的、文化的和語言上的復雜性都給學習者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爪哇語在表達現代思想和傳播科學知識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兩國在選擇官方語言時均未選人口比重最大種族的語言,而是考慮到本國的實際情況,根據國情制定適當的語言政策,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
四、結語
新加坡和印尼的語言政策的演變表明華語在這兩國的語言地位有所提升,隨著中國和兩國國際關系的友好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華語的傳播前景是美好的,華語的推廣工作會越來越順利。因此,我國應抓住此契機,在尊重他國語言政策的同時,適當加大華語的推廣力度,進一步擴展華語的海外市場,促進中國語言和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湯云航,吳麗君.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與官方語言的地位和功能[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3:21-22.
[2]詹伯慧.新加坡的語言政策與華文教育[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1.3:1-3.
[3]文峰.語言政策與國家利益——以印尼華文政策的演變為例[J].東南亞研究,2008.6: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