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光玉
摘 要:本文通過追溯音義學研究的起源與發展,研究目的和對象,分析音義學對于詩歌翻譯的重要意義。從林語堂中詩英譯的翻譯實踐出發,分析了語音意義傳遞的幾種最主要的形式,驗證音義學指導詩歌翻譯的可行性,并試圖從音義學的角度為詩歌翻譯找到啟示。
關鍵詞:音義學;詩歌;翻譯;林語堂
音義學旨在研究聲音和意義之間的關系,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歷史較短,但聲音和意義之間關系的爭論卻開始于柏拉圖時代。中國古詩詞中存在大量的音韻效果,如雙聲疊韻、疊音、押韻等。本文從這幾個角度出發,分析語音意義的傳遞,旨在從音義學理論為詩歌翻譯研究提供新視角。
一、音義學
音義學是研究語音與語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傳統語言學觀點認為語言中的音與義之間并不存在自然的聯系。近年來,語言學界對這種任意性的觀點提出了反思,從認知層次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
音韻、節律都是意義的承載體,是詩歌含義的組成部分。詩歌自誕生之初就是以聲音形式存在的,當文字出現后才被記錄成書面語言。因此,一首詩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是要考量其語音意義是否與其他詩歌含義成分和諧統一。
二、音義學視角下林語堂中詩英譯
本章節以林語堂詩歌翻譯為例,考察語音意義最常見的幾種傳達形式以及其翻譯方法,具體探討詩歌語音意義的翻譯策略。
(一)雙聲疊韻
由于漢語單音節的特點,不僅易協韻,且易協聲,所以形成了一種特別的或雙聲或疊韻的雙音詞。它們的存在更增添了漢語的韻律美,且使聲音形象。翻譯的過程中應盡力使其體現。例如: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To what purpose
And for whom should I decorate?
原詩中“黃花”是雙聲,林語堂在處理譯文時譯成壓頭韻“fallen flowers”。此外,林語堂并沒有直譯為“yellow flower”,這樣會使英美讀者理解有誤,在音韻效果和內容表達上都處理的很好。
(二)疊音
疊音又稱疊字、重言,就是兩個形音義完全相同的字相連使用,以增強表達效果。疊音的使用使語義加強,使詩歌更有音樂性,朗朗上口,所以在翻譯時也應注意。如:
舟搖搖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Lightly floats and drifts the boat, and the wind gently flows and flaps my gown. I inquire the road of a way farer, and sulk at the dimness of the dawn.
“搖搖”和“飄飄”是疊音,譯文并沒有逐字對譯,而是把原詩的這種形式在譯文語句中體現出來,前半句兩個詞壓尾韻,后半句中兩個詞壓頭韻,描繪形象,富有美感。
(三)押韻
中國的古詩詞十分重視押韻。在翻譯中國古典詩詞時,特別要注意韻的意義的傳遞,在譯詩中采用具有相同語音意義的韻腳。例如:
是誰多事種芭蕉?
早也瀟瀟,
晚也瀟瀟!
明日見葉上續書數行云:
是君心緒太無聊!
種了芭蕉,
又怨芭蕉!
What busybody planted this sapling?
Morning tapping,
Evening rapping!
Next day, I saw another three lines following them, which reads:
Its you whore lonesome, fretting!
Banana getting,
Banana regretting!
這是蔣坦《秋燈瑣憶》中的一首詩。全詩壓ao韻(芭蕉、瀟瀟、無聊),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和韻律感很強。在翻譯的時候,林語堂也十分重視原詩押韻的體現,英語譯文通篇押韻(ing),內容、形式、韻律都得到很好的體現。
三、總結
音義學雖然是一門新的學科,但是對于語音與意義的討論由來已久。詩歌的語音意義是詩歌含義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將音義學引入到詩歌翻譯中,從音義學視角分析詩歌翻譯是具有可行性的。音義學理論學說將以嶄新的研究領域和發現為詩歌翻譯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賀川生.音義學:研究音義關系的一門學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
[2]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M].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6卷)[C].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3]林語堂.揚州瘦馬[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