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東升
摘 要: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整個世界的農業發展逐漸由人力轉變成機械,到了21世紀的今天,在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農業的半自動化,農業的發展再也不是由人力的多寡來決定,而是靠科技水平來衡量,我國的農業發展也在逐漸朝著這方面前進,但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依舊比較落后,這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本文就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利因素做出了分析。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不利因素;現狀;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60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科技水平很高的今天,傳統農業生產的各種步驟已經幾乎可以全部用機械代替人力,機械化的農業比較傳統的人力農業,有了太多這樣那樣的好處,因為大家從小都被普及實現四個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就是自動機械化,我國雖然也在朝著農業機械化前進,但存在的問題依舊很多,要想提高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就需要合理的分析這些問題。
1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農業機械化發展造成對人力勞動力的需求降低,因為機械取代了人力,而且生產效率也比人力更高,導致勞動力過剩、農民對機械化的需求不高。我國一些地區的農民收入不高,農民對于土地的投資也就相對較少,而產出收益又由市場決定,導致許多農民的產出是供大于求,收益增長越加緩慢,而農業機械化又需要投入不少的資金,這也導致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較為緩慢。
我國農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很多農民并不了解機械化的農業,對于農業機械不會使用或者使用時出現各種問題,更不用說維護和保養,這就導致農業機械的壽命大大降低,這樣不但造成了各種浪費,也會造成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不信任,對于推廣農業機械化產生了負面的作用。
我國實施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樣雖然在當時對農民有很大的積極性,但在現在,由于土地過于零散、規模狹小,這也導致農民對于農機產品的購買欲望不夠強烈,而農業機械作為一種勞動工具,要想發揮它最大的工作效率,就需要對大片的土地進行勞作,在這種情況下將土地集中利用才是農業機械化的最好選擇。
我國的農業機械在裝備結構上有一定的問題,大中型的農業機械數量較少,小型的農業機械較多;農業機械的配套設備不齊全,適用于漁業、畜牧業和農副產品的機械相對較少,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的機械相對與產前和產中也較少。農民購買農業機械時候強調的是價格、實用性和簡單操作,而目前的農業機械在這3個方面很難達到統一,這也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2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我國的綜合農業機械化發展在穩步提高,農機裝備總量增長,裝備結構也在不斷優化,傳統作物的種植面積逐漸減少,經濟作物和水果蔬菜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對傳統農業機械產品的需求在逐漸降低,對于經濟作物機械、果蔬機械以及漁業、畜牧業機械特別是優勢產品的農業機械的需求也逐步提升。農機作業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作業領域也在不斷擴大,集整地、播種、收獲于一體的復合型農業機械應用范圍也在不斷的增加。
3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策略
培養專業人才,農機人員是直接面對農民的人,是一個中間服務機構,對于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家應該加強對基層農機管理服務工作的指導,加強對農民的文化和技術培訓,注重對農機人員的培訓,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型農業機械的需求。
對農業機械技術進行創新,多種多樣的地理形勢,各種各樣的農業產品,對于農業機械的需求也各有不同,這就需要科技人員通過對各種情況的實際了解來創新、改進各種農業機械,使得農業機械更好為中國農業服務。
建立農業機械互助合作組織,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實行的都是小農經營,成立農業機械互助合作組織,集中農業機械,實行合作購置,這樣減少了農民對于農業機械的投入成本,提高了農業機械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農村勞動力結構缺乏的問題,實現農業生產效率的最大化,可以集中發展土地經營,合理規劃土地,適應農業機械作業。
規劃建設農業生產專業片區,政府和農民可以集體協商,集中田地成片種植相同的農作物,這樣既增加了農業機械的工作效率,也減少了收獲之后的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因為政府可以按需種植,對優勢的農產品進行大量的種植,這樣對農民的收入也是一個極大的提升。
對于各種農業基礎建設進行扶持,與農業機械化發展配套的不僅是農業機械和勞動力,還需要各種農田水利基礎建設相配套,我國的農村土地還存在道路縱橫,堰塘密布或者灌溉設施不合理等等問題,這對于農業機械化發展也非常不利,國家應該對于這些基礎建設增加投入,鼓勵農民進行有效的水利基礎建設。
3 小 結
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建設新農村和促進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雖然現如今農業機械化發展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也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讓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健康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曉波.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影響因素及發展策略[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4(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