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現行教參在教材分析、能力要求、歷史背景、基礎知識、教學設計等方面的參考價值是比較高的,直接拿來用于教學也無可厚非,尤其是對剛剛參加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說,幾乎達到了手把手教的程度。但教參在新課改理念、新知識技能、新教學方法等方面則有些“囊中羞澀”,對于一些想在教學科研之路上更進一步的優秀教師來說,未免有些不適用。
有許多教師在使用教參時走入了兩個極端方向:一種是唯教參是從,甘做教參的傳話筒,唯恐小小的改變會造成教學混亂。教參只是教學輔助工具之一,就算是一字不落地把教參背下來也不等于擁有了橫行天下的“尚方寶劍”;另一種是棄教參與不顧,認為教參過時或無用,完全用網絡資源來解決備課中的各種問題。在我看來,若考慮教學的實用性,后者優于前者,畢竟教參上的教學藝術在網絡中基本都有論述,而網絡資源浩瀚無邊,只有教師想不到的,沒有查不到的,只要鼠標輕輕一點,海量相關素材便映入眼簾,您可隨心所欲地閱讀、取舍。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尚處于機械模仿階段,都是教師把教參或網絡中的教學之道經過“簡單粗加工”后應用于自己的教學,還談不上創造,對于學生來說,實用性畢竟有限。
教參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特點與要求,具體了解每課的重、難點、教法,為教師實施教學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翔實資料。但教師不能照搬照抄直接加以運用,也不宜直接模仿網絡資源,總吃“別人嚼過的饃”,毫無自己的見解和創造,教師應該學會在教參和網絡資源的基礎上加入合理的設計和思考。
上好課的前提是備好課,而備好課的前提是想方設法去搜尋、比較、選擇、創造出豐富的課程資源。多年來,教參一直陪伴在教師身邊,可謂是教師的良師益友。我們倡導在充分研究教參的基礎上,掙脫教參的束縛,創造出適合自己和教學對象的實用教參。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喜歡獨立自主地鉆研教材,綜合考慮本校學生應從本課學得哪些知識和技能,然后嘗試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授課基本流程。當自主解讀階段完成后,我再帶著比較、檢測、批判的意識去學習教參和網絡資源,把自己的方案予以再加工創造,把每課的精華所在分成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兩大類,使授課既較為準確地解讀作者本意,應合教參要求,又不失時代特點和學情特點。之所以先不看教參和網絡資源,是因為人的思維往往會受到已有模式的限制,隨后輔之以適當的學習和借鑒,才能明確自己思維發展的程度,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只有經過自己深思熟慮后的方案才能符合自己的教學風格,便于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創造性地發揮。在長期的自主鉆研和參考借鑒中,使自己的教學思維不斷成熟,加快自己向名師靠近的進程。
許多教師的備課只是為了滿足近期教學的需要,書寫教案一面是為了授課方便,也是為了完成教務處迎檢任務的需要,很少有教師能夠把自己的備課資源進行系統整理。當一個教學周期過去,面臨新課教學時,仍要進行重新備課。這種做法形似于“猴子掰玉米”,掰一穗丟一穗,是一種“事倍功半”的做法。我建議各位教師盡量采用電子備課手段,在初次備課時就形成教案的電子稿,按照教材編寫目錄進行有序管理,當一個教學周期過去,進行第二回合的備課時,不必再次采取費時費力的方式重新備課,只需對已有電子教案進行重新復習、思考、優化,然后再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使之盡善盡美。個人的電子教案是一個對自己成長意義非凡的資源庫,它易于查看、完善、保存,節省大量重復備課時間,也為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反思提供了“參照物”,只要教師善于總結、反思,自己的電子教案就比標準教參和網絡資源更切合自己的教學工作,只要教師能積極做教學的“有心人”,就不難實現自己成為名師的愿望。
教師不應滿足只做教材、教學的實施者,應本著向專業型、科研型教師進步的心愿努力做教材、教參的開發者,在充滿思想性、獨創性的長期教學工作中,走一條適合本校學生的因材施教之路。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因此我們要學會理性、創造性地使用教參,要鍛煉豐富教參內涵的能力,把教參與教材結合起來,把教參與學生學情實際結合起來,把教參與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水平結合起來,要有丟開教參的勇氣,有超越教參的自信。教參有限,但我們的思想卻是無限的。我們開發自己的教參,并不是對已有教參的否定,而是新的認識、新的提高,使之更準確、科學、鮮活、適用、精彩。當教師把教學工作演變成了自己獨創性的勞動,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創造,我們自己開發的教參就很可能成為其他教師的可借鑒學習的教參,自己就會成為他人艷羨趕追的目標,我們的教學天地就會越走越寬。
(作者單位:吉林省輝南縣撫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