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惠明
開放性教學是以課堂為中心,向社會、家庭、學校等領域自然拓展的教學理念。數學教師更應該走出以往呆板無趣的教學課堂,不斷發現和研究新的教學方式,從而踐行新課標提出的開放式互動教學。
一、巧妙構建趣味課堂,讓開放教學綻放魅力
新型的課堂模式應該是開放性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師要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對等的高度上,實現平等交流,不要只是一味展現教師的威嚴。師生關系更應該是朋友關系,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并結合教材特點挖掘趣味因素,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的情境下參與數學探究,從而讓數學探究綻放魅力。
如在學習《質數與合數》時,我采用了生動有趣的課堂模式,讓全班學生每人拿一張數字卡(1-50),教師也參與活動。活動規則是這樣的:卡片上的的數字只有因數1的站1隊;卡片上的數字只有兩個因數的站1隊;卡片上的數字有兩個以上的因數站1隊。游戲開始了,課堂熱鬧了,有的學生自己一隊,有的學生朋友找得多,最后,老師讓大家共同觀察一下,這些數被分為幾類?學生很快發現被分為三類,而且只有一個同學是自己一隊,它就是數字“1”。接著,教師與學生進行知識整理,凡是只有兩個因數的取名為“質數”(1和本身);除了1和本身外還有其他因數叫“合數”(3個以個因數)。此時,拿到1的學生急了,他問自己要被稱為什么?教師趁機告訴學生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接著,教師讓學生按1-50序號按序自己說,如:“我是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我是2,我是質數(是最小的質數)。”“我是3……”可以說,游戲活動融合了動手操作、分組合作、自由組合等形式,把知識探究與能力培養滲透到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之中,實現了課堂的增值。
二、巧妙挖掘開放素材,讓開放教學煥發活力
數學源于生活,教師在進行授課時應該提供與生活相關的素材,巧妙讓數學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去。而在構建開放的課堂模式時,只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開放式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在理解知識之后進行再創造,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巧妙挖掘開放性素材,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結合生活做到舉一反三。
例如: 一份書稿,甲單獨打印需要8小時完成,乙單獨10小時完成,丙單獨打印,每分鐘可以打印30個字。①甲、乙合作幾小時可以完成?②甲、乙、丙三人合作,幾小時可以完成?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解答,但在第一個問題的干擾下,第二題會有不少學生列式如下: 1÷(1/8+1/10+1/30)。討論后發現算式錯誤時,學生就有疑惑:“老師出的題目也會錯?”學習興趣隨之高漲。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改正題目的錯誤,并相互交流。這時,學生的思維如泉涌一般,提出好幾種修改方案,如:①將第三個條件改為“丙單獨打印需要15個小時完成”、“丙單獨打印需要15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書稿的1/2”、丙的工作效率是甲的1/2。②在題中添上工作總量(書稿的總字數)。打印書稿是生活常見的事,教師巧妙融入開放式教學,它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不局限于問題的答案只有一種的禁錮中,從而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
三、巧妙變換思維方式,讓開放教學釋放張力
常常會有學生問我:熟悉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會背幾何形體的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但遇到一些問題,卻不知如何下手,這是為什么?追根究底,思考方法不對。在開放式的思維理念中,很多問題可以通過變換思考方式來解決的,比如說著名的曹沖稱象,曹沖不直接稱大象,而是通過稱石頭的方法間接得出大象體重。變換思維方式能讓開放式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使學生的思維走向理性和深刻。
如記憶數學知識時,可以尋找內在的規律進行記憶。例如:記憶長度、面積、體積單位進率。因為常用的長度單位相鄰之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相鄰之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小學階段常用的單位,而不常用的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記憶)。又如,在解題時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轉換的思想,從而豐富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如已知“A與B的比是3∶5”,可引導學生聯想說出:(1)B與A的比是5∶3;(2)A是B的3/5;(3)B是A的5/3;(4)A比B少2/5;(5)B比A多2/5;(6)A是3份,B是5份,一共是8份等。
總之,在構建開放性的數學課堂模式時,教師要緊扣開放性的教學內涵,構建趣味的課堂模式,挖掘學習素材,巧妙變換思維方式,使學生感受到開放性課堂的探究樂趣,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并在開放性的課堂中獲得思維能力的拓展,實現數學課堂的增值。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涂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