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經濟時代的迅速發展,國家、社會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更加明顯。教育體制改革深入發展,國家也注重建立結構完整的人才培養機制,并倡導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管理不是固守自封的,更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不斷創新發展,相互貫通,這樣,它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潮流,滿足社會需要,為高等教育體制的完善和變革開創新天地。
關鍵詞: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250-01
教育是人類社會生產繼承和發展的關鍵環節,從廣義上來說教育就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影響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到了經濟社會,教育的社會性價值就更加明顯,它與市場的需求走向也息息相關。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管理中的重點,其發展方向、效益高低、需求狀況都與市場變動緊密相連。信息技術發展,經濟社會到來,科技日益更新,這就要求我國高等教育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進行教育體制的創新與變革,從教學制度的科學化到教學內容的創設創新性都要具備時代性,符合社會性需要。對此,我們應當端正態度,有正確的教育管理觀念,大力倡導創新型新思維、新思路的提出,勇于探索,善于發現,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并落實到實處。這樣從理論到具體實踐都能有一個正確的思路指導,讓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能夠充滿活力。本文就是深入探討創新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現實意義以及要注意的問題。
一、創新對于高等教育的意義
在我國當今社會建設發展的關鍵期,要十分重視對教育和科學文化事業的支持與引導。從教育制度的深入變革,再到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組合,再到大力倡導素質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識文化水平,自我發展意識,創新能力水平……諸多方面的要求需要有條不紊的全面推進,才能培養出高精尖的全面型、創新型、素質型人才。由此可見,高等教育人員作為創新的主要力量,從新世紀的開始就承擔著沉重的責任,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肩負著著全國人民的希望。任何決策與變革都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的,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同樣要在這樣的前提下進行,調整教育管理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根據教育發展規律建立一套符合社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又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新型教育管理體系。首先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規律,其次,進行體制創新與發展,注意適當合理調整結構布局。教育領域的創新屬于非技術創新,是從管理結構的內部完善、組織系統的運行調度、服務管理指揮協調的創新。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教育管理培養社會型人才,管理的主要對象以及方式方法都具有很強的學術性特點,教育研究性價值也很高,同時管理也具有行政和服務性質。想要將教育管理的創新做到全方面,多層次就要看到教育的特殊性地位,深刻認識到創新對于高等教育管理的積極性作用,恰當把握創新教育管理的方式,使得高等教育在不斷變革更新與發展的過程中更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緊跟時代變革的腳步。
二、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的創新
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中央集權,地方受中央的指揮,在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下,高校管理的宏觀決策權受到中央政策的主導,這使得高校管理沒有自主決策權,整個管理程序更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約與指揮,不僅使學校的各種行為政策不能有效實施,更加束縛了高校自我創新管理形式與內部管理內容的積極性。時代新形勢下,只有及時改變傳統管理模式中的諸多弊端才能將高等教育引入一個健康發展的軌道。第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在保證中央集權的前提下,政府適當放權,給予高校充足內部管理空間。具體說來,在高校教育的宏觀發展方向,社會需要以及整體規劃布局等方面由政府主導,而學校內部的管理決策,諸如人才培養方向、招生辦學方向、教職工管理規定、人事調動等方面應有足夠的空間和一定的指揮決策權。也就是說,政府在加強對學校的方向性指導以及宏觀管理來為高校提供法律依據的同時又應下放權利,讓高校成為自主管理、決策的主體,能根據高校本身的發展特點與社會、市場需要進行相關的資源配置。第二,要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央要把握全局,更要簡政放權,讓地方政府能夠根據地方狀況,加強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地方政府能夠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對高校進行管理規劃,再由高校進行課程設置與管理模式的設置調整,使中央、地方、高校的工作能夠有序進行,有效開展。第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遵循基本價值規律,并加以計劃的調節掌控,來使教育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市場調節下,供需狀況、價格、人才、競爭機制,都是高校需要考慮的管理內容,需要學校將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融合到一起,根據市場需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管理需要融入市場管理機制,也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與法律保護,有些高校有著很好的教育戰略與學科建設策略可是受到人力、財力或者政策的限制制約,不能充分開展教育活動,這就要依靠政府提供政策與經費上的支持。第四,對于高校的辦學體制,也要根據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來建立,一般以政府出資建設為主,再加上社會各界私人、團體的融資加以輔助,并給與民間投資教育一定的政策傾斜,資金支持或者福利性待遇等,激發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使我國的高等教育能夠在政府以及社會人士的共同支持下加快發展,滿足國家社會需要。就目前來看,國內已經具備很多類型的民辦高校,并走上國家管理規定的正軌,具有詳盡具體的招生計劃,并通過不斷創新改革已經具備自己的發展風格和特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社會創新人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分析與研究的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