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與遷移,良好的語感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學生對語感的把握能夠促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將語感遷移到寫作訓練當中,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感;培養;遷移
語言的學習,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進行,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靠什么來維系的呢?那就是語感。語感是評價一個學生文學修養的重要指標。語感維系著聽說讀寫之間的關系,同時又需要在從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去培養。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并且讓他們學會在寫作中遷移,進而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
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感受力,良好的語感,就是對語言有著敏銳的感受力,能夠用心去感受語言。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顯得極為重要。
一、語感的培養
語感的培養很大程度上是依賴閱讀來完成的,閱讀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至關重要。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總結的關于培養學生語感的一些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可以從字詞入手。對于中學生而言,掌握的字詞量比較多,對字詞組合的規律性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這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詞匯量的積累。閱讀是學生積累詞匯很有效的一個途徑,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多去閱讀,例如讀一些中外名著。在閱讀中多去留心作者的寫作手法,多去欣賞文中的句段,思考作者的措詞,進而擴大詞匯量,為語感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言中存在著許多“模糊字詞”,許多字詞的意義存在模糊性、意象性,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反復去講解,在教學過程中每每遇到都要加以強調,讓學生能夠真正的理解并牢固掌握。只有這樣,學生在語感培養的過程中才不會有障礙,才不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其次,教師應該讓學生發揚自己的個性。個性的發揚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提高,語感的培養有賴于學生思維的創造力。在語文教學中,對于一篇文章的理解,教師不應該要求學生統一思維,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也是多種多樣的。對于學生具有創造性的理解,教師應該給予肯定,并耐心指導,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是自由的,才能夠更好地接受新事物,學習新事物,在學習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進而培養他們對于語言獨特的感受力。
二、語感的遷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遷移是指一個人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現行問題的過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感的遷移就是指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感知能力去理解文字。語感的培養就是為了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以及生活中能夠很好的理解事物,語感的遷移是對良好的語言感知能力的運用。良好的語感為語感的遷移打下了基礎,語感的好壞決定著能夠發生遷移的程度。
1、語感的遷移能夠使學生在多彩的文本中很快的理解作者的意圖。例如在教學《風景談》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反復閱讀,可以從繽紛的文段中,運用自己良好的語感,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最終找到了文章的主題: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更偉大。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在語感遷移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又進一步的培養了他們語言感知的能力。
2、語感遷移能夠使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小說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利用自己積累培養的語感,通過作者對小說人物言行等各方面的文字描述,分析出他們的思想與性格。在對雜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作者表層文字所要表達的深層意蘊,這也要歸功于學生良好的語言感知能力。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憑借積累的語感,能夠概括出許多語法規律,這讓文言文的學習難度降低了許多。
3、豐富的聯想也需要以語感的遷移為基礎,通過語感的遷移,分析出不同事物相同的本質,培養聯想首先要從文本入手。學生要反復閱讀文本,理解作者的寫作方向,為展開聯想做好準備。例如,在文言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地方千里”一句的理解中,運用積累的語感,學生能夠很快發現“地”“方”兩個字不能連在一起,發現了這一點,學生在對文章的理解就更加輕松了,為學生對文本的聯想打下了基礎。
概括地說,語感的培養就像一股清泉,通過學生大量地積累,廣泛閱讀,教師地積極引導,可以加大清泉的水流量。在語感遷移的過程中,教師的適時引導,讓語感這股清泉沿著即定的河道順利流淌,不至于到處分支,影響到它匯入大海的沖擊力。良好的語言感知力為語感的遷移提供了保障,語感的遷移是對語言感知力的鞏固和加強,兩者相輔相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相當重要。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不斷加大對兩者的教學力度,通過設計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保證學生這方面能力地切實提高,從而體現教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