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黃磊昌 李夢楠
[摘要] :2016年初,我國中央公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文件,《意見》指出對于封閉的大型社區需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以緩解亟待解決的城市路網問題,針對這一項舉措,本文通過對開放街區的概念、特點優勢等進行研究,分析了開放街區模式對我國的城市綠道建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同時對我國城市綠道的發展趨勢作出了展望。
[關鍵詞]:城市綠道規劃; 開放街區 ;生態設計
1、開放街區
1.1 概念界定
開放街區不僅僅是對于圍墻等障礙物的拆除達到的表面的開放聯通,而是在某種意義上,是對城市的形態結構及城市交通的融合調整,同時基于城市生態的破碎性,可以進行有力的織補的空間區域1。
1.2 開放街區的特點及優勢
1.2.1 開放街區的特點
通過對歐洲巴黎等現有城市形態結構的研究,發現開放街區的特點主要有:
(1)小尺度路網
開放街區通過增加城市交通網絡的密度,以達到提高城市交通網絡的效率,增加城市居民的出行路線選擇,提高城市整體的多樣性及可達性2。
(2)功能多樣性
多種不同的功能區域通過解構重組,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混合布置,創造多樣化的建筑類型和多樣性的空間類型,使城市景觀和其中的街區空間功能齊全,公共資源高度共享,居民幸福指數上升。城市“開放街區”的規劃建設理念打破了原先功能單一封閉的空間,給城市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3)街道人性化
城市街區營造舒適的城市空間,以多樣化、人性化的城市功能填充于城市街區的道路中去,使得城市街區的道路可以滿足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集會。
1.2.2 開放街區的優勢
(1)有利于城市公共資源的高度共享,城市功能空間的有機融合。開放街區中獨立的建筑單體可以帶來更多樣化的建筑及區域空間,城市綠道建設有更多的空間機遇,城市綠道又可以串聯起各個不同的城市功能空間。
(2)有利于完善城市各區域功能。城市街道網絡本身就具有可能性與多樣性,當街區模式越小時,城市的道路網絡就越密集,人們的出行就會有更多的路線選擇,城市道路公共性的應用就越強,效率就越高。反之,大型的封閉式住區會使居民的可選擇性降低,城市道路的容積就會增大,則易造成交通的擁堵。
(3)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活力氛圍。開放街區中獨立的建筑單體相互之間保持獨立性,給建筑之間的區域及城市的街道都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及性。
2、開放街區與綠道的關系
2.1 綠道界定
不同的時間涌現了很多國外學者對綠道的定義:
實際上,“綠道”一詞包含很多相關概念,有很多跟城市綠道概念相關的其它景觀學術詞語,它們具有相似的概念認知基礎,資源共生性、連通性和多種功能的集中性(Ahern, 1995)。
2.2街區開放對城市綠道的影響
2.2.1街區開放前與城市綠道的關系
城市大型封閉住區與城市綠道和綠道網絡系統不能交融混合,甚至阻礙了城市綠道的建設,影響了城市的生態穩定性,交通網絡也因此受到阻礙,造成了城市交通擁堵等諸多問題。城市破碎斑塊在綠道的周圍,沒有得到有機的連接融合。所以說街區開放前與城市綠道的關系是割裂的,獨立的,不相容的。
2.2.2街區開放后對城市綠道的影響
城市街區開放后,打開了大型封閉住宅區內部的道路,連接城市干路,增加了城市路網密度,有利于連接破碎的城市空間元素。小型的組團式的街區將有助于營造聚集型的城市環境,有利于為城市各種功能及公共活動提供更多的可達性,生態性,更為人性化,資源高度共享等多種兼備的場所,有利于營造能動交融和異質多義性的城市空間。當城市的路網密度增大時,城市綠道的寬度和長度也有幾率變寬增長,同時城市綠道將會有多廣闊的空間去發展,“見縫插針”的綠帶將更有效率的將整個城市的綠地連接起來,對于城市的文化脈絡也會是更有效的串聯,增加了城市的生態性,對本土的植物動物生長也是一種良好的環境,同時能夠將各種城市功能活動空間連接在一起,形成多功能混合的多元化的城市開放街區。
3、 “開放街區”模式下的城市綠道規劃討論
3.1 街區開放后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1)城市大型封閉住區的開放,可能也會造成原先一個整體的組團零碎,斑塊破碎化嚴重,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可以采取將一個大型的組團分拆為幾個小尺度的獨立組團,每個組團成為一個整體,將整體解構重組,有機銜接道路路網,滿足交通路網的密集度以及生態網絡的穩定性。
(2)城市街區開放后,小尺度區域會出現大量的窄馬路,密路網,則需要建立慢行道路,慢行路的設置可以通過增加道路的曲線以增加人行和自行車的數量。增大十字路口路角的面積,以確保行人快速通過,并制約車輛的急轉彎等形式實現。
3.2 城市綠道規劃建設未來的趨勢
未來我國城市綠道的規劃建設必將更加深入于小尺度的區域中,在街區開放后,路網密度增大,城市交通問題得以有效改善,城市綠道的涉入點增多,將實現生物多樣性及更加穩定的城市綠道系統。同時,對于城市綠道這一系列的全生命周期將得到系統完善的管理。未來的城市綠道將不僅是一個生態網絡,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網絡,在互聯網+的時代,人們通過有效穩定的綠道網絡系統滿足日常生活活動,改善生存問題,環境問題,同時增進社區、地域乃至于國家之間的認知交流。
4、總結
“開放街區”的規劃理念應借鑒應用于我國當代的城市建設之中,對城市的形態結構及城市交通的融合調整,以解決現如今中國的城市問題,對于城市綠道的規劃建設也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可能性。開放街區建設模式下的城市綠道規劃設計基于城市生態的破碎性,進行有力的織補,使城市多種功能空間有效串聯,城市公共資源高度共享,多種功能空間有機融合,城市生態系統網絡更加穩定,城市交通路網更加密集,人們出行選擇多樣化,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和對周邊環境的認可度。
[參考文獻]:
[1]CECS377,綠色住區標準[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4.
[2]商宇航.城市街區型住區開放性設計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5(6).
[3]劉玥瑋,秦華.城市生態廊道建設探討[J].南方農業,2013(3):87—89.
[4]岳曉雷,徐文輝,陳青紅,黃一成.邊緣效應與生態綠道寬度關系研究[J].中國城市林業,2013,(3).
[5]張云彬,吳人韋.歐洲綠道建設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