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平
摘要:語文是萬科之母,是學好其他科目的基礎所在,對學生升學和成長、成才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提高備課質量,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工作;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其參與到課堂中教學來;把握好課堂的教學節奏,根據學生的理解情況,分配好教學時間和講解速度,做到張弛有度;重視作文教學,提高學生寫作的熟練度。本文對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我們只有真正走進新課程,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對話、溝通、合作共享的活動,為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空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質量的互動,才能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采用情景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無目的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首先應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初中生認為從小學開始一直在學習語文,學習語文的興趣銳減。如要再次激發學習學習語文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合適宜。情景教學是通過營造一種教學情景,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引導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情景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學校有限的教學資源,采用豐富多彩的圖片或視頻等有利于吸引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以身作則,通過講解自身對語文興趣的轉變及后來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讓學生意識到語文的重要性。同時用優美的詞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感覺到語言的魅力。多開展諸如語文知識競賽這類活動,讓學生親臨其境,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語言的美妙性是最能體現語言藝術的關鍵因素,最后要抓住了這點就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起主導作用,教學內容都是教師說了算,只要教師講的都是正確的,只要教師要求的學生必須要嚴格執行。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意識,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轉變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搜集資料、交流探究,實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互動,教師可以采用啟發、自學、討論等多種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盡情地發揮,既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鍛煉學生的能力。
三、鼓勵學生質疑,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能力
1、深入引導,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出疑問。課本所選的文章大多是經典之作,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些名家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是那些“預習提示”“理解”只能作為閱讀時的引導和參考,切不可盲目全信。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課文、預習提示、注解中挑選小錯誤,讓學生明白課本不完全是權威,課文也不都是無懈可擊的,學生的觀念改變了,思維活躍起來,敢于向課本提出疑問,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
2、放下架子,鼓勵學生對老師講授。的內容提出疑問。教師不是萬能的,也有可能犯錯,我們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對教授的內容、得出的結論提出質疑,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一節“綜合閱讀”上,我請學生談談周瑜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經過討論,得出了:他足智多謀,處事果斷,工于心計,風流瀟灑,毫放爽朗,我表示同意,請同學們記下來。突然,一位學生說:“我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出現了小聲議論。我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他說:在《三國演義》的第44~47回中,作者寫了周瑜的嫉妒心強,好幾次因為諸葛亮比他強而想殺死諸葛亮,他還埋怨上天“既生瑜何生亮”。我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他們發言踴躍,各抒己見,對我的啟發很大。這不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嗎?
四、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解決教學難點
多媒體是一種新型教學媒體,將其引入語文課堂,改變了主要靠口頭語言和文字符號傳授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打破了封閉式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以其鮮明的直觀形象,加深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以其多變的手段,促進了學生積極的思維,從而使教學得以化繁為簡,變難為易,順利突破了重難點,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優化。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解決教學難點,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如教授《橋之美》,課文是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來展示橋的美,對學生而言,不易理解。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各種橋的美,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一一展示各地的橋的美景,在生動形象的動感畫面顯現的同時配以恰當的解說,不但使學生獲得審美上的愉悅,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說明對象、文章主題的理解。又如在《核舟記》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對刻舟者的精巧技藝無法理解。對此,教師可用課件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就會一目了然,不用教師只言片語,難點便可迎刃而解。
五、加強小組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合理分組。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按照4~6人將學生分組。這樣分組,有利于不同水平和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在合作中相互促進,實現所有的學生都獲得充分發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小組成員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隨時調整,以便讓學生有更寬的交往空間。
2、明確職責。為了讓小組成員人人有事做,教師應為每一個小組成員安排一個職位,讓他們明確自身職責。如選擇組織能力強、有威信的學生擔任小組長;選擇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匯報員等,從而確保他們人人有事做,都有展示才能的機會。
3、注意引導和點撥。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不應作“壁上觀”,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激勵者。教師必須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大家的發言,適時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當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做與合作學習無關的事情時,教師要及時地加以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確保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開展,不流于形式;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及時點撥,幫助學生排除障礙。
總之,初中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對于學生人文素質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啟發學生的思維。加強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有著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價值,在當前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需要注意的是相關課堂的建設可以使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更加順暢和完善,在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能力和水準的基礎之上增強其學習的效益和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虹.淺析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 才智. 2012(35)
[2] 張群.初中語文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途徑探析[J]. 文學界(理論版). 2012(12)
[3] 張銳.如何讓初中語文課堂充滿活力[J]. 學周刊.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