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駿祥 劉軒
[摘要]:城市濱水區景觀是反映城市獨特風貌的典型區域,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觀形態,因此,濱水景觀的規劃建設對城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打造城市水系和濱水地帶,使其既延續景觀生態過程,反映城市獨特的個性,又符合現代人居生活空間的要求,是城市濱水區規劃建設的基本方向和難點所在。
[關鍵詞]:生態水岸 ;節約型 ;濱水景觀 ; 可持續
[引言]: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環境污染不斷加劇,特別是對景觀尺度和藝術化的盲目追求,使得景觀資源消耗不斷增加,高能耗材料在建設過程中產生巨大的碳排放,嚴重導致了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的失衡。節約型社會建設中大力發展生態節約型材料對減少資源消耗的問題,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節約型生態濱水景觀的設計對于應對能源危機具有重要意義。當今社會下對濱水生態景觀設計的內涵也有了新的理解,研究中從傳統濱水景觀中汲取新的設計思想,從節能、生態、經濟等方面考慮濱水生態景觀的設計方式,在生態學理論基礎上探討節約型社會下濱水景觀中的應用和可行性實踐方法。
1、背景與現狀
現代城市濱水景觀是城市景觀環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數量的城市還將其作為發展戰略的重點。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社會的核心最終落腳在節能和生態低碳的環境上,對于現代各大城市的發展而言,如何構筑節約型城市濱水景觀對于城市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節約型社會的核心在于節能和生態低碳,反映到景觀設計上,主要應體現在資源的節約
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具體思路如下:
1.1低碳、環保理念與生態設計相結合
生態持續景觀設計應該是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因地制宜”。設計過程必須尊重自然、建立正確的人與自然關系。
整體最優從全局著眼,對水系進行整體的組織和設計。對于各種功能類型和布局也都要站在整個水域生態的全局角度來進行,局部必須服從整體利益,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整個水系生態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才能保證設計中的生態自然功能的順利完成。
“設計應根植于所在的地方”是設計成功的關鍵。推行設計的文脈承繼,就是要在景觀設計時,充分尊重地方的歷史、文化、民俗等要素,盡可能利用本植被材料,結合本地地理特征。
1.2注重濱水景觀形象功能與審美系統梳
梳理物質形態濱水景觀視覺形象的功能,可以對自然、人工和人文的不同體系做藝術的梳理 ,自然體系包括山水樹石、花草禽畜等;人工體系主要指的是建構筑物、交通工具活動景觀和市政設施等;人文體系則主要指的是人在其中的活動行為、跡象,包括市民行為、民風習俗等。
分析意識形態下濱水景觀形象的審美意識形態,則需要考慮到景觀使用者們的各種復雜情況,分別加以考慮。如性別、年齡、文化教育程度、生活環境等,不同情況的人群,對景觀的審美要求和感受不同,這也正是設計的難度所在。
2、濱水景觀設計目前存在的問題
2.1濱水設計生態系統失衡
現階段的濱水景觀生態系統退化,水是生態濱水景觀的最主要的元素,是構成良好的濱水景觀的前提。我國城市較多的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忽視了濱水景觀的生態效益,當前的濱水設計由過去的自然土石變成了混凝土,破壞動植物的生態廊道。原有的綠化空間變成了硬質鋪裝和道路,把原本自然蜿蜒的河道掩埋。把水道改成暗渠,自然的河流被水泥包圍,使濱水景觀缺乏生態功能。
2.2濱水開發盲目性,人文內涵缺失
城市形態與城市文化之間有一種相對應的關系,但是,當前許多濱水區開發項目卻忽視了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設計中的運用,或不能將規劃設計與傳統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使得城市濱水區形態缺乏自身的特色。
2.3 濱水設計形式單一,硬地率偏高,親水性不足
我國的濱水景觀設計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出于防洪的功能要求,設計中對曲流的截彎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壩、筑堰、改道等。這樣的設計對于應付夏季突發洪水確實有著重要作用,但是造成了工程建設的沉重負擔,還把市民生活與水體隔離開來,嚴重破壞了濱水的自然生長環境。
3、解決濱水生態景觀問題的方法研究
3.1 進行濱水區生態化設計
貫徹自然生態優先原則,劃定、預留完整的濱水自然生態發展空間,保護城市濱水區生物多樣,以提高城市整體環境質量,維護生態平衡。濱水岸線生態化處理,形成生態的濱水景觀。除了滿足防洪、水運、灌溉等要求外,濱水岸線應盡量采用生態駁岸,如可作植物種植型駁岸、草石間置型駁岸、灘涂型駁岸等,這樣既軟化了以鋼筋混泥土為主的硬質景觀,也有利于保護自然形成的岸線特色和重要功能。
3.2 創造公共的濱水空間
濱水空間是游憩行為發生最頻繁的地帶。規劃設計時應根據濱水區的自然環境承載能力及自然過程的連續性,結合不同區位和規模,布置多樣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動空間及設施。結合各種活動組織空間,創造人與生物共生的濱水開放空間,滿足人們各種活動及精神的需要。
3.3 護岸的親水性設計
護岸類型的設計最重要的原則便是親水性,其關鍵在于協調好安全與親水的矛盾。護岸的設計首先應滿足防洪的要求,規劃前應充分調查洪水周期、淹沒范圍等防洪資料。親水性是人在濱水空間環境下本性的體現,護岸設計能否體現親水性往往是其設計的成敗所在,岸線的親水性取決于岸線的平面和斷面形狀。
4、 結語
濱水景觀是一種獨特的線狀景觀,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構成元素之一,極具景觀美學價值。并且在特定的環境中可巧妙地結合自然,利用本土材料將城市景觀更好地發揮出來。因此,充分重視和建設好濱水景觀,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變與提升,強化地區和城市的識別性。
生態濱水設計和實現是一個多學科交叉又需其相互協調配合的系統工程,它重視人類在改造人居環境過程中和自然的互動,讓人類知道利用自然的同時更應該尊重自然,所以這種互動必須建立在相互平衡的基礎上。在建設實踐中應巧妙地結合自然、利用好現有資源、本著節約、節能、環保的原則打造出適合人居且可持續的生態景觀。因此,我們在此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應力爭尋找一條更適合節約型社會下生態濱水景觀發展的途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俞孔堅著,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科學出版社,1998
[2]劉濱誼,周江,論景觀水系整治中的護岸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4 (3): 49—52.
[3]賀勇,王竹,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水體護岸景觀方法初探[J].建筑學報,2006 (3): 20—21.
[4]俞孔堅.水位多變情況下的親水生態護岸設計一以中山岐江公園為例[J].中國園林,2004,03一05.
[5]簡天左.“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的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