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利
摘 要:和諧統一的自然觀、物無貴賤的平等觀、“無用之用”的價值觀等是莊子生態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以其為理論借鑒,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加強順其自然的道德修養等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選擇。
關鍵詞:莊子;生態哲學;生態文明;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B2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079-02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提上日程,從中華文明寶藏中發掘豐富的生態思想,受到越來越多中外人士的重視。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與莊子道法自然、物無貴賤等生態智慧相契合,構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文化支撐。
一、莊子生態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莊子所屬的道家,其哲學是以自然為核心。因此,道法自然在莊子哲學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莊子著作中的自然與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不同。它不是指作為人類生存家園的自然即自然實體,而是指向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宇宙。宇宙是對時空和萬物的總稱,莊子視“道”為宇宙生成的起源?!肚f子·知北游》指出:“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意思是說“道”不是天地萬物本身,也不是其高、廣、行、昌等特征,而是世間萬物之所以如此的根據。宇宙運行道法自然,并由此延伸出和諧統一的自然觀,物無貴賤的平等觀,“無用之用”的價值觀等。
(一)和諧統一的自然觀
莊子和諧統一自然觀的基本觀點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老子強調人在宇宙萬物中的位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莊子·秋水》)人存在于天地之間,就好像大山上的小石和小木……號稱萬物的種類有萬種之多,人類只是其中之一。莊子繼承老子的宇宙觀并有所發展,進一步指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即認為宇宙萬物與人同為一體。老莊都表達了人是自然界一部分的觀點,但莊子不僅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還與自然和諧統一。在莊子看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依賴自然界才能生存、發展。因此,人類應當保護環境、保護自然資源,與自然和諧相處。莊子充分注意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靠大自然養育的基本事實,并把這種養育稱為“天鬻”?!八恼?,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惡用人!”(《莊子·德充符》)大意是說人既然是靠自然的供養而活著,哪里還需要人為(指智慧和買賣等)呢?在這里,莊子完全否定人為和智慧的作用是錯誤的,但他把人受自然養育才得以生存的思想表達得十分明確。大自然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和基礎,我們必須愛戴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所謂“圣人處物而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傷者,為能與人相將迎。”(《莊子·知北游》)在莊子看來,人與自然應處于一種和諧相處、互無傷害的祥樂狀態下。只有這樣,才能禽獸成群,草木遂長。
(二)物無貴賤的平等觀
宇宙萬物形態各異,功能作用各不相同,即“四時殊氣”“五官殊職”“萬物殊理”。事物的器用、性能等雖各不相同,各有所長,但莊子認為,這些差異是相對的,“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莊子·德充符》)從這個角度講,秋毫和泰山、殤子和彭祖并沒有大小、壽夭之別。正如莊子所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站在道的立場上,注重宇宙萬物“道通為一”,小草和柱子,丑陋的女人和美麗的西施,以及形形色色神奇古怪的事物都是等同的。這種萬物平等的觀點,莊子稱作“齊物”。
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保ā肚f子·秋水》)從道的角度看,萬物沒有貴賤之分,萬物各有其獨特的權利和價值。萬物一齊,孰短孰長。世間萬物都是一樣的,無所謂哪個長哪個短。莊子主張人們應該從“以道觀之”“萬物一齊”的立場去“兼懷萬物”,即以無私、包容的情懷去對待天下萬物,承認人和萬物并沒有貴賤之分。
(三)無用之用的價值觀
自然具有自然價值即自然萬物中能夠直接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價值。莊子根據自然價值把自然萬物分為兩種:“有用之用”和“無用之用”。所謂“有用之用”是指對人有用的自然物,這種自然物因為能夠滿足主體的某種物質需要而具有價值;反之,就是所謂的“無用之用”。
“有用之用”和“無用之用”之說出于《莊子·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山上的樹木是自己招致侵害,膏火是自己招致煎熬。桂樹的果實因為可以吃,所以遭到砍伐;漆因為可以用,所以才遭刀割。世人只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除了桂樹、漆樹之外,作為“有用之用”的例子莊子還列舉過楸樹、柏樹和桑樹。它們可以做蓋房的棟梁,可以做棺材等。而關于“無用之用”,他舉了櫟樹作為例子。他說:“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莊子·人間世》)大意是說:櫟樹是沒有用處的樹木,用它做船、棺材、器具、門窗和柱子都不行,正因為“無用”,它才得以長壽。但莊子認為用它做僅供祭祀和觀賞的社樹卻是可以的。這時候,是使櫟樹的“無用”變成了“有用”,櫟樹派上了最合適的用場。“無用之用”經過人的創造性參與,也可變為“有用之用”。
二、莊子生態哲學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人類歷史在經歷了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文明形態即生態文明,一些有前瞻性的學者向人類發出了及時而中肯的警告。自那以后,他們的思想觀點,特別是關于生態危機、環境保護的觀點和主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很快成為共識。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耗竭、水資源狀況惡化、土壤資源退化、森林危機、生物多樣性減少、毒害物質污染等威脅著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的出現,環境危機日益成為人們所關注的重要問題?!皬恼軐W的觀點來看,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與環境,亦即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薄肚f子·駢姆》云:“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被剡^頭來看當今已成為危害人類生存根本問題的“生態危機”,何嘗不是這種“截長續短”所帶來的悲憂。莊子對于人類生存與環境的關系做過很多思考,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見解。諸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等,充分反映了莊子的生態智慧。這些對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生態文明建設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莊子和諧統一的自然觀有助于我們能更好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能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一定的哲學指導。
當今時代,由于人們不能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得人與自然處于一種嚴重的對立之中,人類一味地征服自然、盤剝自然并最終作繭自縛、自食惡果,從而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這是人類的悲劇。莊子和諧統一的自然觀提醒我們,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自然界自有其美好的安排和秩序,人類只需遵從這一秩序,讓萬物順其自然,正所謂“天地有大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保ā肚f子·知北游》)人類對待自然的最好方式就是聽任其自由發展,讓一切生命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如果喜歡鳥,就應該“以鳥養養鳥”,而不是“以己養養鳥”,讓鳥在森林中棲息,在江湖上飛翔。莊子認為:“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莊子·漁父》)一切都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二)加強順其自然的道德修養
莊子認為雖然人具有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天性,但是這種天性卻常常受到外物(名利、情欲、生死等)的干擾,會出現“以物易性”“失性于俗”。莊子說外物是傷身之物,會引發人類道德墮落的問題,使人的道德本性的污染不斷加深。要想免于外物的束縛,還原道德的純真,就需要通過心性的修養功夫來發掘人類的天性,從而以無知、無為、無欲的方式順應自然,以“逍遙游”的心態看待萬物,這就是順其自然的道德境界。
(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如前所說,莊子按能否滿足人的需要把自然資源分為“有用之用”和“無用之用”兩類。如何利用“有用之用”呢?莊子主張應當盡量利用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自然資源,如日月之光和雨水等等;應當有節制地開發和使用消耗性的自然資源,如像桂、漆、楸、柏和桑等木材。當然這些木材可以采伐使用,但必須使它們“盡天年”,即在符合自然本性和規律的前提下合理地加以使用。那么,又該如何利用“無用之用”呢?莊子提出變無用為有用,即“變廢為寶”。換種方式說,就是價值的轉換。如不能直接利用的自然物,可以通過加工改造使之具有經濟價值。如前面所說,櫟樹是沒有用處的樹木,用它做船、棺材、器具、門窗和柱子都不行,但莊子認為用它做僅供祭祀和觀賞的社樹卻是可以的。這時候,就使櫟樹的“無用”變成了“有用”。
綜上所述,由莊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這一主要生態哲學思想所擴展出來的一系列思想,是針對當今的生態危機而提出的。諸如和諧統一的自然觀、物無貴賤的平等觀、“無用之用”的價值觀等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為我們解決當今生態危機,加強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等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模式和可靠的哲學基礎,具有重要的理論、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素芬.順物自然——生態語境下的莊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3]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